俗話說努力就有收獲,付出就會有回報。這話能全信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就像三國時期的這六大功臣一樣,他們雖然為主公竭盡全力,但是到頭到他們卻是被冤殺,死得一點都不值得。

說到被冤殺,或許讓大家聯想最多的就是蜀漢的鎮北将軍魏延,魏延一生替劉備打天下,鎮守城池,但是到頭來他卻死于自己人手中,同時還被夷滅三族,這是何其的悲催。
關于魏延的死,有的朋友或許會說魏延反叛蜀國,簡直是死有餘辜,被夷滅三族都不解恨!但事實上呢,魏延他根本就沒有謀反之心!
《三國志》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上述乃是蜀漢史官陳壽先生所記載,在史料之中,陳壽說明,魏延隻是想除掉楊儀,根本沒有謀反之心!同時元代的郝經也認為,當時楊儀因為私憤,而斬殺魏延并且上報蜀漢,最終導緻魏延三族被滅,實乃是罪浮于延,而楊儀才是真正的蜀漢小人!
不管如何,魏延是被蜀漢自己人給玩死了,而且是非常慘,但在整個三國之中,魏延還不算死得最冤枉的,在三國死得最冤的六大功臣之中,魏延僅僅是倒數第三!那麼,在三國之中有哪些功臣比魏延還慘呢?六大冤死功臣都有誰呢?
第六位:許攸
許攸,許子遠。起初許攸乃是袁紹帳下的首席謀士,但在官渡之戰時因為袁紹不聽其良謀,而加上自己家人因為犯事而被袁紹收押,于是許攸便投奔了曹操。并且還建議曹操使用,奇襲烏巢糧草之計,如此一來袁紹軍馬便失去糧草,雖然兵多,但亦必敗無疑。
《曹瞞傳》:攸曰:“公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谷已盡,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萬馀乘,在故市、烏巢,屯軍無嚴備;今以輕兵襲之,不意而至,燔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也。”
從上面史料可以看出,當年曹操果斷采取襲擊袁紹烏巢之計,确實是出自于許攸之手。當時曹操正處于外無支援,内又糧草不多的尴尬局面,如果再僵持下去,曹操勢必會被袁紹玩死!但許攸的妙計,不但讓曹操有了喘息的機會,而且還可以打擊袁紹的士氣,最終才能在官渡之戰中打敗袁紹。
總體說來,許攸乃是曹操打敗袁紹的大功臣,如果沒有許攸,曹操想要快速打敗袁紹,或許還真得費上九牛二虎之力!但許攸最終的下場卻是被曹魏斬殺。在三國演義裡面是被許褚所斬,但在曆史上,許攸卻是先被曹操收押,然後斬首的。
《魏略》:攸,顧謂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則不得出入此門也。”人有白者,遂見收之。
許攸的言行的确有些過失,但是罪不至死!不管怎麼說,許攸也算是死得比較慘的有功之臣。
第五位:孟達
孟達,字子度。起初孟達乃是蜀漢官員,在劉備入蜀時孟達、法正二人率先迎接劉備入蜀,也算得上是劉備入蜀的功臣,是以在劉備得成都之後便讓孟達做了宜都太守。不過在公元219年,關羽北伐失利,而當時在上庸的孟達、劉封卻按兵不動,一直不肯主動救援關羽。最終導緻關羽兵敗身亡,而這個時候的孟達,便直接投奔曹魏。
在投奔曹魏之前,還給劉備寫了一封書信,大概内容就是感謝劉備的提拔與信任,但不得不離蜀而去,原因就是因為劉封太過強勢,不但經常欺侮,而且還随時壓着他。
劉備看到信之後,一面憤恨孟達反叛,一面想處理劉封。對于曹魏來說,孟達率領家族兵力投奔而去亦算是功臣,而曹丕也任用孟達為散騎常侍、建武将軍,統領房陵、上庸、西城,孟達一時間成為蜀漢的大敵。
不過,當曹丕死後,孟達便被曹魏集團所忌憚。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司馬懿、與諸葛亮互相掐架,他們以孟達為首要突破口,是以孟達也被司馬懿一鍋給端了!孟達這個人不管是對于蜀漢,還是對于曹魏來說也都算得上是功臣,不過他最終的下場卻是蜀漢、曹魏都不容他,實在是慘啊!
第四位:魏延
上文說過,魏延這哥們兒也算是運氣差,雖然遇到了一個知心老闆,但是他眼高手低,從來不跟同僚搞好關系。劉備在世的時候,尚且有人照顧,一旦劉備去世,那麼魏延的關系圈将會很尴尬。
在蜀中來說至少有兩人都跟魏延處理不好關系,一個叫楊儀,一個叫劉琰。這兩個人隻是敢明面上跟魏延過不去的,還有暗地裡面看不慣魏延的估計也大有人在。例如在諸葛亮死後前往魏延營帳之中打探情況的費祎,他就是當着魏延的面先将其穩住,然後火速回到大學營,最後還上書發表意見,認為魏延有可能反叛。
而劉禅當時聯合朝中所有大臣商量,一緻認為,魏延有可能反叛,而楊儀沒有那個實力反叛。最終,劉禅便把魏延給拿下,并且把他的三族也都給滅了。
對于魏延來說,他的下場對他何其不公!魏延把一生之中最精彩的年華都奉獻在了蜀漢,然而自己被同僚所害不說,就連三族家人也都被劉禅給處死。不過在六大功臣排行榜上,魏延也隻是倒數第三!
第三位:高順
高順,呂布帳下猛将之一。高順曾經帶過一個部隊叫,“陷陣營”,此營皆是由精兵組成,所用铠甲兵器都是精練齊整,而且在高順的帶領之下,他們都是嚴守軍紀,作戰能力非常強悍。當年呂布用陷陣營去對付劉備,結果把劉備打得狼狽不堪。
而作為陷陣營的統帥,高順他卻是一個極具威嚴,從不飲酒的嚴厲長官。除此之外,高順非常忠心,呂布雖然不仁不義,但是高順卻一直甘願跟随于他。想必呂布也有過人之處,不然陳宮,高順又怎麼可能跟随于他呢?
司馬光《傳家集》:或問陳登、高順皆有過人之才,俱事呂布。
在呂布刺董之後,他是據無城池,幾乎每天都要上戰場,特别是寄身在袁術、袁紹二人之處時,還要擔心自己的小命會不會被他們趁機拿下。而高順的存在不但幫助呂布解決麻煩,而且在呂布攻打黑山軍參與、濮陽之戰時發揮重要作用。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高順算是呂布帳下的大功臣,但是像這樣的功臣,呂布卻不聽其良言。
《英雄記》:順每谏布,言“凡破家亡國,非無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見用耳。将軍舉動,不肯詳思,辄喜言誤,誤不可數也”。
上述史料便是高順向呂布的忠言,但是呂布卻不聽其言,最終落得個兵敗身亡,衆叛親離的下場。而高順呢?雖然是呂布的功臣,但是最終也為呂布陪葬了。确實死得不值得,除了成全了愚忠的聲名,别的什麼都沒有留下。
第二位:張郃
張郃一生也是跟随過很多老闆,第一任便是韓馥、後來便跟随了袁紹,再到後來才跟随了曹操。張郃跟随張遼定淮南,然後再跟夏侯淵平涼州,再後來跟随曹操打漢中皆立下功勞。在定軍山之戰後,張郃更是代帥而行,淡定指揮曹魏兵馬撤退。
張郃起初跟劉備交手,劉備雖然攻其不備,但依然沒有占到絲毫便宜。而張郃本人也以用兵靈巧,善列營陣對敵而聞名當世。在諸葛亮北伐期間,張郃輕松在街亭打破了馬谡的陣營,最終讓諸葛亮無功而返。
因為張遼善于用兵,他成為劉備、諸葛亮所忌憚的人。而對于劉備來說,第一帶兵不如張郃,第二臨陣不如張郃,第三用兵靈巧更不如張郃,這樣一來張郃完全成了劉備的克星!
然而,張郃最終的結局也是非常的慘,雖然後期已經是曹魏的功臣,但最終被司馬懿給坑死,明知道諸葛亮已經撤退,司馬懿還是堅持派遣張郃追擊!最終張郃被姜維等蜀軍射殺,作為曹魏的功臣,恐怕連他自己都不會想到會有如此結局。
正所謂官大一級,壓死人,如果當時張郃沒有聽命司馬懿,想必也不會輕易而死。說白了張郃他是被司馬懿給坑了,司馬懿想除掉異己,而張郃呢?一心隻想做曹魏的功臣。
第一位:鄧艾
在三國六大冤死的功臣之中,鄧艾他是排名第一的。提到鄧艾便會讓人聯想到姜維當年一計害三賢的典故,當時後主劉禅不聽姜維之言,在成都他是沒有做任何的防禦工作。而姜維呢?也遠在沓中屯田,等蜀漢反應過來,鐘會一行人馬已經進了漢中,而姜維、廖化等人,也隻有在劍閣鎮守,打算和鐘會做最後的對峙,死也要守住這最後的屏障。
然而,在姜維與鐘會對峙時,另外一人卻翻越了難走的陰平小郡,如此一來便可以繞過蜀漢的城池關卡,進入蜀漢腹地。這個人就是鄧艾,鄧艾成功偷渡陰平之後,便火速向成都逼進,期間還打敗了前來阻擊的諸葛亮之子,諸葛瞻。
後來,沒用多少工夫,劉禅便在成都宣布投降。而姜維、廖化等人隻得在劍閣拿刀砍石,後來收到劉禅的敕令,姜維表面接受,但實際上卻是想着如何利用鐘會的野心來複國。
而,另外一方的鄧艾則在川中,代表皇帝的意思,直接對劉禅、包括昔日蜀漢王公大臣,對他們進行封賜、賜官。鄧艾這一舉動,無異于是自掘墳墓。這讓姜維、鐘會有機可趁,借此機會向司馬昭告發,于是鄧艾最終被下獄緻死!
鄧艾這個人他可是一個十足的忠良,但千不該萬不該就是以天子、朝廷的名義來封賜蜀漢原來的官員。然而這一點也被鐘會等人做文章,最終鄧艾是死于自己人之手。而且鄧艾在洛陽的子嗣被殺,而他的妻子、孫子被流放遠方。
像鄧艾這樣一個忠臣,竟然落得個如此下場,真可以說是慘不忍睹。不過讓人欣慰的是,鄧艾在晉王朝時被朝廷平反,也算是對鄧艾的彌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