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三國中的蜀漢被魏國吞并。魏滅蜀之戰,魏将鄧艾帶兵偷渡陰平,立了奇功。照理說,蜀國當時的形勢尚能一戰,不至于滅亡。魏将鐘會的十萬大軍被擋在劍門關外,前進不得;鄧艾所部雖然到了江油,可隻有幾千兵力,且疲憊不堪,糧草将盡,根本不具備滅蜀的實力。
問題是蜀國朝廷習慣了紙醉金迷的日子,聽說魏兵突然到了,一片恐慌。把守江油關的将領馬邈吓得直接投降了。蜀國朝廷無人可用,隻好派諸葛亮之子衛将軍諸葛瞻領兵禦敵。

諸葛瞻的本事跟其父天差地遠。諸葛亮天縱奇才,幾百年也難出一個,兒子望塵莫及實屬正常。老話說,龍生九種,種種有别,且諸葛亮隻有一個親生兒子,從機率學上也很難指望諸葛瞻多麼優秀。當然,諸葛瞻并非庸人,才幹還是有的,隻是不适合帶兵打仗。
軍情如火,如果諸葛瞻迅速以優勢兵力出擊,消滅鄧艾的孤軍并不太難,至少也能憑險固守,把魏軍擋在山區,同樣勝券在握。
但是諸葛瞻到了涪城就停下了,打算就地設防。殲敵機會稍縱即逝,黃權之子黃崇都急哭了,幾次三番苦勸諸葛瞻立刻進軍江油,扼守險要之地,不要把魏軍放進平原,可惜諸葛瞻不聽。于是鄧艾長驅直入,擊敗了諸葛瞻的前鋒部隊,諸葛瞻又退到了綿竹。
這樣一來,蜀軍士氣更是沮喪。鄧艾還給諸葛瞻寫了勸降信,許以高官厚祿。諸葛瞻不會打仗,氣節還是有的,斬了鄧艾的使者,命部隊擺開陣勢決一死戰,結果被魏軍擊敗,諸葛瞻陣亡。其長子諸葛尚不願苟活,也沖鋒陷陣而死。
據《元和郡縣志》記載,諸葛瞻退軍綿竹後,覺得大勢已去,歎道:“吾内不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而反進屯綿竹!”
諸葛瞻臨死前說自己有三宗罪,沒有進軍江油,不能除掉幹涉朝政的宦官黃皓,這兩點容易了解,但他還說“外不能制姜維”,好像姜維有什麼大罪,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裡先說說姜維。
姜維早年在魏國效力,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從祁山出兵,攻打天水時,天水太守懷疑姜維有異心,撇下他逃跑了,姜維進不了城,無處可去,不得已投奔了蜀軍。諸葛亮多方考察姜維的才幹之後,開始重用他。姜維也對諸葛亮忠心耿耿,蔣琬和費祎死後,姜維成了蜀國大将軍。
蜀國上下都知道姜維忠貞不二,後主劉禅也非常倚重他。直到魏軍入蜀,諸葛瞻兵敗,劉禅決定歸順魏國時,姜維還帶着部隊在劍門關抵禦魏軍。接到指令,才被迫放棄抵抗。
那麼,諸葛瞻為什麼如此忌恨姜維呢?原因很簡單,姜維忠誠地執行諸葛亮北伐的遺志,蜀國上下大都認為他窮兵黩武。
《三國志裴松之注》提到,諸葛瞻和董厥、樊建共同掌管蜀國政事之後,由于姜維帶兵在外,銳意北伐,諸葛瞻認為姜維好戰無功,勞民傷财,請求蜀後主劉禅解除姜維的兵權,讓右大将軍閻宇代替他。不過劉禅沒準許。
姜維的軍事能力不算優秀,但他對諸葛亮的戰略思想領會最深。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裡說過,蜀國雖然據有天險,易守難攻,但不是坐守之地,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以攻為守,北伐中原,國祚可能還長久一些。姜維深知忘戰必危的道理,從戰略角度而言,他發動北伐并沒有錯。
諸葛瞻反對姜維北伐,隻是對國家大事的見解不同,按說也無可厚非。但諸葛瞻舉薦閻宇替代姜維就有問題了。閻宇是宦官黃皓的親信,而黃皓一向忌憚姜維,想扳倒他,讓閻宇當大将軍。
閻宇也有點才幹,立過軍功。不過《三國志》裡說了,他的才幹在蜀将馬忠之下,況且他還投機鑽營,走黃皓的門路。要是讓這樣的人當蜀國大将軍,當然不會北伐,但蜀國軍隊肯定會更差勁,蜀國會不會提前滅亡就難說了。
按《三國志》記載,諸葛瞻也痛恨黃皓,兩人并無往來。可是諸葛瞻也提出讓閻宇取代姜維,這就問題了,無異于和黃皓沆瀣一氣。
實際上,諸葛亮很早就看出愛子諸葛瞻成不了大器,曾給兄長諸葛瑾去信說,孩子八歲了,聰慧可愛,然而早熟,“恐不為重器耳”。
諸葛瞻畢竟是蜀漢丞相之子,蜀國百姓追思諸葛亮,愛屋及烏,也十分推崇諸葛瞻。如果蜀國朝廷實施了某種利國利民的舉措,并不是諸葛瞻倡議的,老百姓也傳言是他的功勞。諸葛瞻在蜀國聲望非常高,但名不副實。
可以說,諸葛瞻頂着父親的光環,卻被名聲害了,兵敗身亡時才37歲。身居高位,而才幹和智慧都有欠缺,雖然諸葛瞻為國盡忠而死,但某種程度上,他也是蜀國走向衰亡的推手。
參考文獻:《三國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