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诸葛亮儿子临死前说的话,揭开一个秘密,此人才是蜀国灭亡的推手

公元263年,三国中的蜀汉被魏国吞并。魏灭蜀之战,魏将邓艾带兵偷渡阴平,立了奇功。照理说,蜀国当时的形势尚能一战,不至于灭亡。魏将钟会的十万大军被挡在剑门关外,前进不得;邓艾所部虽然到了江油,可只有几千兵力,且疲惫不堪,粮草将尽,根本不具备灭蜀的实力。

问题是蜀国朝廷习惯了纸醉金迷的日子,听说魏兵突然到了,一片恐慌。把守江油关的将领马邈吓得直接投降了。蜀国朝廷无人可用,只好派诸葛亮之子卫将军诸葛瞻领兵御敌。

诸葛亮儿子临死前说的话,揭开一个秘密,此人才是蜀国灭亡的推手

诸葛瞻的本事跟其父天差地远。诸葛亮天纵奇才,几百年也难出一个,儿子望尘莫及实属正常。老话说,龙生九种,种种有别,且诸葛亮只有一个亲生儿子,从概率学上也很难指望诸葛瞻多么优秀。当然,诸葛瞻并非庸人,才干还是有的,只是不适合带兵打仗。

军情如火,如果诸葛瞻迅速以优势兵力出击,消灭邓艾的孤军并不太难,至少也能凭险固守,把魏军挡在山区,同样胜券在握。

但是诸葛瞻到了涪城就停下了,打算就地设防。歼敌机会稍纵即逝,黄权之子黄崇都急哭了,几次三番苦劝诸葛瞻立刻进军江油,扼守险要之地,不要把魏军放进平原,可惜诸葛瞻不听。于是邓艾长驱直入,击败了诸葛瞻的前锋部队,诸葛瞻又退到了绵竹。

诸葛亮儿子临死前说的话,揭开一个秘密,此人才是蜀国灭亡的推手

这样一来,蜀军士气更是沮丧。邓艾还给诸葛瞻写了劝降信,许以高官厚禄。诸葛瞻不会打仗,气节还是有的,斩了邓艾的使者,命部队摆开阵势决一死战,结果被魏军击败,诸葛瞻阵亡。其长子诸葛尚不愿苟活,也冲锋陷阵而死。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诸葛瞻退军绵竹后,觉得大势已去,叹道:“吾内不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而反进屯绵竹!”

诸葛瞻临死前说自己有三宗罪,没有进军江油,不能除掉干涉朝政的宦官黄皓,这两点容易理解,但他还说“外不能制姜维”,好像姜维有什么大罪,这是怎么回事呢?

诸葛亮儿子临死前说的话,揭开一个秘密,此人才是蜀国灭亡的推手

这里先说说姜维。

姜维早年在魏国效力,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从祁山出兵,攻打天水时,天水太守怀疑姜维有异心,撇下他逃跑了,姜维进不了城,无处可去,不得已投奔了蜀军。诸葛亮多方考察姜维的才干之后,开始重用他。姜维也对诸葛亮忠心耿耿,蒋琬和费祎死后,姜维成了蜀国大将军。

蜀国上下都知道姜维忠贞不二,后主刘禅也非常倚重他。直到魏军入蜀,诸葛瞻兵败,刘禅决定归顺魏国时,姜维还带着部队在剑门关抵御魏军。接到命令,才被迫放弃抵抗。

那么,诸葛瞻为什么如此忌恨姜维呢?原因很简单,姜维忠诚地执行诸葛亮北伐的遗志,蜀国上下大都认为他穷兵黩武。

诸葛亮儿子临死前说的话,揭开一个秘密,此人才是蜀国灭亡的推手

《三国志裴松之注》提到,诸葛瞻和董厥、樊建共同掌管蜀国政事之后,由于姜维带兵在外,锐意北伐,诸葛瞻认为姜维好战无功,劳民伤财,请求蜀后主刘禅解除姜维的兵权,让右大将军阎宇代替他。不过刘禅没批准。

姜维的军事能力不算优秀,但他对诸葛亮的战略思想领会最深。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说过,蜀国虽然据有天险,易守难攻,但不是坐守之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以攻为守,北伐中原,国祚可能还长久一些。姜维深知忘战必危的道理,从战略角度而言,他发动北伐并没有错。

诸葛瞻反对姜维北伐,只是对国家大事的见解不同,按说也无可厚非。但诸葛瞻举荐阎宇替代姜维就有问题了。阎宇是宦官黄皓的亲信,而黄皓一向忌惮姜维,想扳倒他,让阎宇当大将军。

诸葛亮儿子临死前说的话,揭开一个秘密,此人才是蜀国灭亡的推手

阎宇也有点才干,立过军功。不过《三国志》里说了,他的才干在蜀将马忠之下,况且他还投机钻营,走黄皓的门路。要是让这样的人当蜀国大将军,当然不会北伐,但蜀国军队肯定会更差劲,蜀国会不会提前灭亡就难说了。

按《三国志》记载,诸葛瞻也痛恨黄皓,两人并无往来。可是诸葛瞻也提出让阎宇取代姜维,这就问题了,无异于和黄皓沆瀣一气。

实际上,诸葛亮很早就看出爱子诸葛瞻成不了大器,曾给兄长诸葛瑾去信说,孩子八岁了,聪慧可爱,然而早熟,“恐不为重器耳”。

诸葛亮儿子临死前说的话,揭开一个秘密,此人才是蜀国灭亡的推手

诸葛瞻毕竟是蜀汉丞相之子,蜀国百姓追思诸葛亮,爱屋及乌,也十分推崇诸葛瞻。如果蜀国朝廷实施了某种利国利民的举措,并不是诸葛瞻倡议的,老百姓也传言是他的功劳。诸葛瞻在蜀国声望非常高,但名不副实。

可以说,诸葛瞻顶着父亲的光环,却被名声害了,兵败身亡时才37岁。身居高位,而才干和智慧都有欠缺,虽然诸葛瞻为国尽忠而死,但某种程度上,他也是蜀国走向衰亡的推手。

参考文献:《三国志》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