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陽發現千年糧倉,糧倉内部儲量驚人,糧食儲存千年未腐
《憫農》中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古至今,百姓的溫飽問題都是每個朝代都放在首位的重要民生問題。明成祖朱棣登基以後一直奉行節儉政策,最痛恨浪費糧食的人,一次巡視皇城時看見兩個太監用白米喂雞,勃然大怒,大聲斥責他們浪費糧食,随後命人将這兩個暴殄天物的太監重打20大闆,随後禁閉半月,以示懲戒。

糧食是百姓最重要的生活物資,随着現在是社會的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準逐漸提升的提升,糧食的浪費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面對越來越嚴重的糧食浪費問題,我國也有“CD光牒行動”,從小事做起,大力提倡國民節約糧食,不可浪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人們外出吃飯時會将剩菜打包,不再肆意将剩菜丢棄浪費。
河南洛陽便發現了一個橫跨了千年,由古代人民建造的糧倉,這個糧倉不僅僅儲存量巨大,而且裡面的糧食可以保持千年都沒有發生腐壞的情況。古代人們的生活條件十分有限,種植的糧食除了自己家庭生活,還要向朝廷繳納一部分糧食作為稅收,是以那時候的糧食就相當于是另一種形式的“貨币”。而古代沒有現在的科技發達,種植技術也尚未提升,很多時候都是靠“天”吃飯,如果遇到旱災或者是蟲災,一年的糧食就付諸東流了。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時候的帝王“祈雨”也是一種希望能風調雨順的方式,豐年安泰的情況下,百姓們向國家繳納賦稅也會相對比較順利,國家的糧倉也會被安排的滿滿當當。當糧倉等物資充沛,國家的軍力就會相對強盛,面對敵國來犯的時候底氣十足,這樣一個正能量的循環也是建立在風調雨順的條件下的。
古代征糧不僅僅是為了充盈國庫,強盛兵力,還有一方面原因是為了應對天災的出現。一旦面臨蟲災或者旱災、發大水的情況,國家就會利用儲存的食物來渡過難關,接濟難民。為此,國家修建糧倉也是為了應對突發情況。而古代曆史上修建糧倉的技術在每個朝代都迥異不同,其中,最出色的便是隋朝了。
隋朝在多年戰亂之後終于得以平和,國家人民不用遭受戰亂侵擾,糧食産量逐漸增加,百姓們上交的糧食能夠按時如數上繳,于是為了能夠儲存這些糧食,隋朝開始修建更多糧倉。河南發現的這座含嘉倉便是隋炀帝時期修建的一座規模較大的糧倉,古人受各方面條件限制,建造工具并不先進的情況下,建造這樣一座比較大的糧倉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足足修建十幾年時間。
而洛陽這個地點建造糧倉也是比較友善的,可以成為關東和關中的一個中轉點,照顧到兩地人民的生活,以備不時之需。後來隋朝滅亡,含嘉倉的各個條件算是建造比較好的糧倉之一,唐玄宗時期的含嘉倉儲備糧就到了580萬石,足見其的重要性。宋朝的曆史中也有對這個糧倉的記載,其後仿佛被遺忘般再未被提及。
上世紀的60年代,含嘉倉終于重見天日,考古學家們經過勘驗發現,這個糧倉一共有差不多400多個倉窖,可以存放約50萬斤的糧食,足以見這個糧倉的規模有多大。而同時,含嘉倉内儲藏的糧食也被人發現,讓人震驚的是,裡面曆經幾百年滄桑的谷物竟然沒有腐壞,還可以發芽生長,生命力頑強。
古人的建造技術在那時就已經很發達了,能夠運用建築學的原理極大減少糧倉中的空氣占比,可以長久地儲存并且不會使糧食輕易腐壞。含嘉倉的建造位址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專家發現,含嘉倉的地處位置遠離水源,且在水源高處。建造期間,匠人們還将糧倉的土質全部烘幹,保證糧食内部儲存地的幹燥性。正因為這樣,糧食才能夠保證幾百年不腐壞,而含嘉倉也是以被人們稱作“天下第一倉”。
不論在哪個朝代,對于糧食的重視程度都非常高,因為關乎百姓的生計大事。可無論現在生活條件改善了多少,珍惜糧食依舊是我們必須時刻銘記的,豐年安泰時,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安泰的社會,但不能忘記此刻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參考資料:
《憫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