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魯迅
我們都知道清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制王朝,我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在清朝時期達到頂峰,頂峰之後便是末路,是以清王朝之後再也沒有出現任何一個封建專制王朝。取而代之的是資産階級的中華民國,紅軍南渡長江後,解放南京,新中國從此成立。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最後一個皇帝,也是我國曆史上的末代皇帝。我國的末代皇帝,我們都很熟悉,他就是溥儀。

末代皇帝
溥儀的身份無疑是複雜又尴尬的,他作為一國之君,在清朝還沒有滅亡的時候,享受着整個國家對他的敬仰。但當清朝滅亡之後,溥儀的處境又是多麼的孤立無援。社會上的所有人幾乎都在唾棄他,作為一個曾經的統治者,作為曾經的剝削階級,他俨然成了過街老鼠,處處喊打。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獲得了自由的身份,過着看似普通人的生活,但其中的辛酸或許隻有他自己才能了解。
溥儀在獲得自由之後,曾經去過他的老家,也就是故宮進行參觀。讓人感到現實無奈的是,溥儀回趟自己的老家,還要買門票才能進行參觀。但在這參觀的過程當中,也并不是十分順利,他意外的遇見了一個老熟人。這個老熟人曾經做過一件事,這件事改變了溥儀的命運。溥儀重遊故宮,碰見一位白發老者,為何瞬間變了臉色。這個老熟人不是别人,正是鹿鐘麟。鹿鐘麟和溥儀之間又有着怎樣的故事呢?兩個熟人相見,他們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将溥儀從故宮中趕出去的鹿鐘麟
鹿鐘麟的身份,我們或許并不太熟悉,但他參與過的一些曆史事件,我們一定相當熟悉。他就是當年政變的真正執行者,或者說第一執行者。我們都知道當時中華民國是答應以皇帝的待遇來對待溥儀的,但馮玉祥卻下達指令,要求将溥儀從故宮中趕出去,這就意味着要剝削溥儀貴族的身份。被趕出宮的日子,溥儀難以想象,一個曾經對别人施加壓榨的人,現在淪落到這樣的地位,别人怎麼可能會不反過來報複呢?可馮玉祥并不管他,堅決要将溥儀從故宮中趕出去。下達指令的是馮玉祥,而執行這件事的,正是馮玉祥的将領——鹿鐘麟。
對于被從故宮中趕出來,溥儀心中一定是相當痛恨馮玉祥的。他雖然明白這是時事所造,并非隻能怪馮玉祥一個人,可這樣的指令偏偏是由他下達的,偏偏是在中華民國決定厚待溥儀之後還這樣做,這如何能讓溥儀不對他懷恨在心呢?既然已經對馮玉祥産生了恨意,那麼執行此項指令的軍官又能逃脫甘系嗎?是以在一定程度上,溥儀也痛恨鹿鐘麟。
離開皇宮的日子
離開故宮的日子,溥儀過得并不是十分舒暢,甚至可以用落寞和心酸來形容。他先是在天津居住了一段時間,後來又被日本軍帶到東北,在東北建立僞滿洲國,成為一個傀儡皇帝。雖然還是皇帝,但卻遠離了故土,過着颠沛流離的生活。對于一個從小養尊處優的人,一下子就要跨越如此大的階級差異,溥儀心中既覺得的憤怒,卻又無可奈何。抗日戰争勝利後,溥儀雖然不再被日本人監禁,卻成為蘇聯的俘虜,他被關押在蘇聯長達五年之久。
一直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後,溥儀才被送回中國。但這個時候溥儀仍然不是一個自由人的身份,他是一個犯人,他需要繼續接受時代的審判,不斷的去參加改造。溥儀從小的時候就沒有參加過勞動的,這樣既要被監禁又要勞動的日子,對他來說可謂是度日如年。他想過自殺,但沒有成功。一個人想死都不能死的話,他還能怎麼做呢?相逢一笑泯恩仇
是以這次故宮見面,兩人雖然都是熟人,卻并不是朋友相見,而是仇人相見。這個時候他們的身份和地位都發生了變化,溥儀已不再是那個末日皇帝,鹿鐘麟也不是當年那個威風凜凜的軍官。他們一個變成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一個變成垂垂老矣的老人。兩個人的眼角皺紋中都寫滿了故事和心酸,隻有那個時代的人才能體會。鹿鐘麟率先和溥儀打了招呼,甚至提出要和溥儀一起參觀故宮,溥儀心中也放下了之前的芥蒂,跟随鹿鐘麟一起進入故宮中參觀。
時光流轉到現在,他們都知道已經不可能回到過去。而如果一就心中保持仇恨的話,那也會虛度掉當下的時光。是以他們選擇了相逢一笑泯恩仇,選擇了珍惜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