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戚本禹蹿紅的三大秘訣

引言

1983年11月2日,戚本禹被判處有期徒刑18年,罪名是煽動、誣告、陷害以及聚衆打砸搶等。

2016年的4月20日,上海,戚本禹病逝,他的生命定格在清晨的7時58分。

01

1931年,戚本禹出生于山東威海。

他的資曆其實是比較淺的,1949年的時候才正式入黨,這一年他還是個高中生,隻有18歲。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戚本禹有着“戚大帥”的稱呼,他是當時三大筆杆子之一,另外兩個分别是王力和關鋒。

前面說到,戚本禹的資曆是比較淺的,雖然他的文筆很不錯,也受到周圍一些“秀才”的欣賞,但是也僅僅局限于此而已。

戚本禹蹿紅的三大秘訣

這對于已經年過三十,還沒有名,沒有權的戚本禹來說,是不能接受的事實。

客觀的來說,他是有着一定野心的人,這在他後來得勢後的行為就能看出來。

作為一個文人,要麼以文章彰顯天下,要麼就這麼一直籍籍無名。

已經32歲的戚本禹,劍走偏鋒,以一篇《評李秀成自述》的文章,開始打出了一些自己的名聲,這一年,是1963年。

我們都知道,隻有走常人不走的路,反駁大家都已經接受的觀點,才能讓自己脫穎而出。

李秀成這個人,曆來都是一個正面人物,當然,要說唯一的污點,就是被俘虜後,給曾國藩寫了一封投降信。

不過,對于這件事嘛,史學家曆來都是争議不斷的,至于具體的原因也就隻有當事人知道了。

戚本禹在文章裡,直截了當的就把李秀成描繪成一個“叛徒”的形象,言辭犀利,文筆老練。

這一篇文章一經刊發,立馬就引來了争議。

有了争議,自然就帶來了流量,“戚本禹”這三個字就顯露了出來。

不過,這篇文章一開始帶來的壓力,讓戚本禹不堪重負。史學界普遍認為他這是嘩衆取寵,是為了博取名氣故意而為之。

在衆多反對聲音之下,戚本禹本也打算釋出道歉聲明的,然而他的轉機出現了。

偉人在看過他的文章後,做出了十六個字的批複:

“白紙黑字,鐵案如山,忠王不忠,不足為訓。”

也就是這十六個字的批複,讓戚本禹出名了,不久之後,他就得以進入《紅旗》雜志,擔任曆史組的組長職務。

屬于他戚本禹的舞台劇,拉開了大幕。

戚本禹蹿紅的三大秘訣

02

戚本禹除了有個“戚大帥”的名号,還被稱之為“北棍子”,這個“北棍子”的稱呼,來源于金春明教授。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金春明教授寫了一篇文章,在文章裡有這麼一段話:

“那時候的理論界有兩根棍子:一個南棍子,一個北棍子;南棍子就是姚 文元,北棍子就是戚本禹。”

用“棍子”來形容文人在為準确不過了,文人手中的筆,就如同棍棒一般,字句之間能鞭笞人的肉體和精神。

在嘗過“李秀成”帶來的甜頭後,戚本禹又寫了一篇《怎樣對待李秀成的變節行為》,經過康生潤色後發表。

這一次,戚本禹再次嘗到了批判李秀成帶來的甜頭,靠着這兩篇文章,戚本禹迅速蹿紅。

其實,要是真正的說來,戚本禹算不上一個合格的文人,他寫的文章是為自己的仕途服務,他研究的曆史也是為了自己的仕途服務。

準确的說來,他寫的隻是政治文章而已。

精通曆史、文筆老練、善于揣測上意,這三大秘訣讓他迅速蹿紅,一時間風光無限。

不過,迅速蹿紅後的戚本禹顯然很不适應突然之間的“暴富”,接連做出了很多比較利令智昏的事情。

至于是些什麼事呢,各位看官可以去搜尋一下,确實是犯了錯誤,總的來說,掌握着輿論的方向,用“煽風點火”四個字來形容比較貼切。

戚本禹迅速蹿紅後,又迅速垮台。

1968年1月12日,他被隔離審查,從1963年開始算起來,他也就紅了差不多五年的時間。

戚本禹蹿紅的三大秘訣

後記

戚本禹也并不是完全不可取,在保護文物,特别是古代舊書、字畫這一方面,他是盡心盡力的去做。

他曾提出三個要求:

1、圖書鑒别;

2、文物保管;

3、不要燒。

特别是第三條,保護下了不少珍貴的字畫和典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