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戚本禹蹿红的三大秘诀

引言

1983年11月2日,戚本禹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罪名是煽动、诬告、陷害以及聚众打砸抢等。

2016年的4月20日,上海,戚本禹病逝,他的生命定格在清晨的7时58分。

01

1931年,戚本禹出生于山东威海。

他的资历其实是比较浅的,1949年的时候才正式入党,这一年他还是个高中生,只有18岁。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戚本禹有着“戚大帅”的称呼,他是当时三大笔杆子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王力和关锋。

前面说到,戚本禹的资历是比较浅的,虽然他的文笔很不错,也受到周围一些“秀才”的欣赏,但是也仅仅局限于此而已。

戚本禹蹿红的三大秘诀

这对于已经年过三十,还没有名,没有权的戚本禹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事实。

客观的来说,他是有着一定野心的人,这在他后来得势后的行为就能看出来。

作为一个文人,要么以文章彰显天下,要么就这么一直籍籍无名。

已经32岁的戚本禹,剑走偏锋,以一篇《评李秀成自述》的文章,开始打出了一些自己的名声,这一年,是1963年。

我们都知道,只有走常人不走的路,反驳大家都已经接受的观点,才能让自己脱颖而出。

李秀成这个人,历来都是一个正面人物,当然,要说唯一的污点,就是被俘虏后,给曾国藩写了一封投降信。

不过,对于这件事嘛,史学家历来都是争议不断的,至于具体的原因也就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戚本禹在文章里,直截了当的就把李秀成描绘成一个“叛徒”的形象,言辞犀利,文笔老练。

这一篇文章一经刊发,立马就引来了争议。

有了争议,自然就带来了流量,“戚本禹”这三个字就显露了出来。

不过,这篇文章一开始带来的压力,让戚本禹不堪重负。史学界普遍认为他这是哗众取宠,是为了博取名气故意而为之。

在众多反对声音之下,戚本禹本也打算发布道歉声明的,然而他的转机出现了。

伟人在看过他的文章后,做出了十六个字的批复:

“白纸黑字,铁案如山,忠王不忠,不足为训。”

也就是这十六个字的批复,让戚本禹出名了,不久之后,他就得以进入《红旗》杂志,担任历史组的组长职务。

属于他戚本禹的舞台剧,拉开了大幕。

戚本禹蹿红的三大秘诀

02

戚本禹除了有个“戚大帅”的名号,还被称之为“北棍子”,这个“北棍子”的称呼,来源于金春明教授。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金春明教授写了一篇文章,在文章里有这么一段话:

“那时候的理论界有两根棍子:一个南棍子,一个北棍子;南棍子就是姚 文元,北棍子就是戚本禹。”

用“棍子”来形容文人在为准确不过了,文人手中的笔,就如同棍棒一般,字句之间能鞭笞人的肉体和精神。

在尝过“李秀成”带来的甜头后,戚本禹又写了一篇《怎样对待李秀成的变节行为》,经过康生润色后发表。

这一次,戚本禹再次尝到了批判李秀成带来的甜头,靠着这两篇文章,戚本禹迅速蹿红。

其实,要是真正的说来,戚本禹算不上一个合格的文人,他写的文章是为自己的仕途服务,他研究的历史也是为了自己的仕途服务。

准确的说来,他写的只是政治文章而已。

精通历史、文笔老练、善于揣测上意,这三大秘诀让他迅速蹿红,一时间风光无限。

不过,迅速蹿红后的戚本禹显然很不适应突然之间的“暴富”,接连做出了很多比较利令智昏的事情。

至于是些什么事呢,各位看官可以去搜寻一下,确实是犯了错误,总的来说,掌握着舆论的方向,用“煽风点火”四个字来形容比较贴切。

戚本禹迅速蹿红后,又迅速垮台。

1968年1月12日,他被隔离审查,从1963年开始算起来,他也就红了差不多五年的时间。

戚本禹蹿红的三大秘诀

后记

戚本禹也并不是完全不可取,在保护文物,特别是古代旧书、字画这一方面,他是尽心尽力的去做。

他曾提出三个要求:

1、图书鉴别;

2、文物保管;

3、不要烧。

特别是第三条,保护下了不少珍贵的字画和典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