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7月19日天京淪陷,作為太平天國最後的中流砥柱,忠王李秀成陪同幼天王突圍,但在突圍過程中劉秀成和大部隊走散,到7月23日,李秀成被附近農民俘獲,解送曾國荃大營。

(李秀成畫像)
在聞聽李秀成被俘之後,曾國藩急忙從安慶奔赴曾國荃軍帳,到7月28日時提審李秀成。
7月30日李秀成開始寫自述,連續寫了五六天,詳細回憶了太平天國的所有重大事件,并在自述中向曾國藩乞降。
曾國藩在看完李秀成的自述後,于8月6日再度提審李秀成,兩人在秘密交談之後,李秀成與8月7日被迅速處決。
時至今日,關于李秀成和曾國藩到底說了什麼,史書上沒有一絲絲的記載,而李秀成的自述也遭到了大量删改。
據《曾國藩家書》和其幕僚趙烈文日記的記載,李秀成的自述大約在五六萬字,但目前我們隻能找到其中三萬字,剩下的兩萬多字都不見了。
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被删減的篇幅都是曾國藩幹的,其目的無非是想抹去自述中有一些不利于清廷、湘軍和曾氏兄弟的言論。
(曾國藩畫像)
例如作為勝利者,清廷将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所造成的全部損失都扣到太平軍頭上,這顯然是不合常理的。
清軍是什麼德行大家都清楚,八旗兵就不用多說了,其本身就是外來民族,在平定内亂時一點都沒有仁慈之心,經常以“民匪混雜”為由對老百姓痛下殺手。
當年清廷在平定吳三桂之後,整個四川都空了,除了成都還有幾萬人以外,其他地區都是千裡無人煙。
而相比于八旗軍,湘軍的劣迹同樣令人發指,屠城、搶劫、奸淫等暴行屢見史冊,就連清廷自己人都看不下去。
我們看一下曾國藩自己的幕僚趙烈文的記載:
城破之日,見人即殺,見屋即燒,子女玉帛,掃數悉入于湘軍,恰逢六月,屍骸塞路,臭不可聞。
.........
城上四面缢不老廣賊匪不知若幹,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擔又無窖可挖者,盡情殺死。沿街死者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
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傷,或十餘刀,哀号之聲達于四遠,秦淮長河,屍首如麻其亂如此,可為發指。
以上這些話可是出自湘軍自家人之手,可信度自不必說。而天京的暴行不過是湘軍衆多罪狀之一,李秀成可能在自述中披露了更多清廷一方的野蠻行徑。
而對于這些不利于己方的言論,曾國藩肯定不能任其傳播出去,于是便将這份字數大加删改後送往北京。
除此以外,這份自述中可能還有勸谏曾國藩稱帝的言論,是以曾國藩才在看過之後立即再度提審李秀成。而據曾家後人表述,李秀成确實在第二次會見期間勸曾國藩稱帝,對此曾國藩則萬萬不敢。
其實曾國藩對于清廷是有很大不滿的,當初鹹豐皇帝曾下诏,表示誰能剿滅太平天國就封誰為王。但是在曾國藩攻克南京後,他非但沒有接到清廷的嘉獎,反而受到了清廷的斥責,最後僅僅是給個一等毅勇侯,比王爵差遠了。
李秀成也知道清廷不信任漢人,對曾國藩出爾反爾,此時他有可能是想借此遊說曾國藩,勸他自立稱帝。
然而曾國藩雖然對朝廷有所怨言,但絕對不敢造反。首先他就是打着忠君的旗幟建立了湘軍,若是造反,他的正義性會大大折扣。
再者,曾國藩手下确實有幾十萬大軍,可是清廷也早就在他身邊做好了軍事部署,曾國藩反清的成功性不大。
(曾國藩周圍布滿了前來監視他的清軍)
思踱再三,曾國藩沒有接受李秀成的建議,同時為了避免予人口實,曾國藩便迅速将李秀成處死了。
而對于李秀成而言,他到底是真的乞降?還是詐降?這一問題已經無從考證了。不過他的下場還是不錯的,因為倘若李秀成被押解赴京,他的下場肯定是被淩遲處死,而曾國藩則沒有折磨他,隻是直接将他處斬,死得比較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