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是一種最古老的兵器,它的起源至少有五千年曆史,但短刀在騎兵中的使用卻要晚得多,而且也不多見。
重刀之習,起于漢代
據史料載,漢代騎兵常用短刀,主要與這個朝代重刀大有關系。
周緯著《中國兵器史稿》說:“重刀之習,起于漢代”。漢代無論是武者,還是文人都有佩刀的習慣。《三國志》記載:“漢之名臣,于平安之世,而刀劍不離于身。”如此重刀的時代必然會在作戰中反映出來。例如山東沂南畫像磚石墓門的橫額上,刻有一幅戰鬥圖像,畫面上的騎兵右手握環柄刀,左手持盾,正躍馬向步兵殺去。這種騎兵與步兵都用刀盾格鬥的場面,曆史上是不多見的。

唐代猛将歌舒翰“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在騎戰中大展雄風。《文公談苑》說“宋呼延贊常作破陣刀”,殺敵騎如排山倒海之勢。《刀劍錄》說:後蜀主李雄命專為騎兵配備“騰馬刀五百”,結果在騎戰中,騰馬刀斬劈快利,連連獲勝。又見《玉海》載:宋熙甯五年“造斬馬刀,刀長三尺餘,镡長尺餘”,這種刀首部有大環,制作十分精巧,一時成為宋騎兵的“操擊戰陣之利器”,曾在與遼、金馬背民族的騎戰中發揮出很大的威懾力。
古代騎戰短兵器必不可少
除短刀外,古代馬背短兵器還有鐵錘、雙刀、大斧等。
如三國孫堅部将祖茂“使雙刀(名古錠刀),騎花鬃馬”;孔融部将武安國“鐵錘飛馬”。袁紹部将“潘鳳手提大斧上馬,戰華雄”。可見,這種馬背武藝在三國時就已出現,但由于這類馬背短兵較為笨重,馬上使雙刀難度也大,是以這類短兵并未在騎兵中普及,唐代騎戰中就很少見到這類短兵的使用。
總之,古代騎戰中,短兵器雖然威力不如長兵和遠兵器,但作為配備兵器是不能缺少的,特别是騎兵在近戰、混戰和叢林作戰時,短兵器則以其發力猛、擊打重、近而快、穩而準殺出了威風,顯示出長兵、遠兵不可替代的刺殺作用。
本文授權轉載自《中華國術》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