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淺談剪鑿錢:一個錢掰成兩個花 經濟混亂産物

我們常用“一個錢掰成兩個花”來形容一個人窮困、節儉或者“摳門”。這裡說的“一個錢掰成兩個花”,不是真把錢掰成兩個,因為一個真錢如掰成兩個,那也花不出去了。但在使用銅錢作為流通貨币的古代社會,還真有将一個錢鑿成兩個的現象出現。

東漢末年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曆史上貨币流通最為混亂的時期。其時戰事不斷,政權更疊頻繁;物價踴貴,貨币貶值;官鑄貨币越鑄越小,制作粗糙。民間私鑄随之而起,将兩漢時期的足值五铢錢進行剪鑿,将一個錢鑿成兩枚使用,與官鑄小錢混合流通,這成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貨币流通的一大“特色”。

從貨币産生時起就有貨币私鑄現象出現。但早期多從錢币邊緣磨銅取熔,即将錢币磨去外廓、邊緣,盜取銅材,用來作為鑄造新錢的原料。一般情況下,磨邊不會影響到錢的面文,并且錢币的邊緣都比較光滑。後來出現剪鑿錢,将一枚錢剪成或鑿成内外兩枚使用。如近代金石學家秦寶瓒《遺箧錄》雲:“官鑄既小,民之盜者益多而巧,改磨為鑿,内對文,外涎環,一錢分為二,無庸盜鑄矣。更有用方鑿鑿成者。”剪鑿錢西漢時期就已出現,到東漢桓帝、靈帝時期更加增多,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達到泛濫的地步。

淺談剪鑿錢:一個錢掰成兩個花 經濟混亂産物

剪邊五铢錢(圖1)

剪鑿錢,包括剪邊錢和綖(音延)環錢兩類,實際上就是将一枚錢一分為二。剪邊五铢錢(圖1)就是被剪鑿了外圍或沖鑿了外廓的錢,亦稱“錾邊五铢”或“剪輪五铢”。一般情況下,剪邊錢要比磨邊錢所去的輪廓更多一些,大多要把錢币的面文剪去一些,形成錢币文字不完整的現象。錢文“五铢”二字僅剩一半,故又稱“對文五铢”。從錢币的邊緣看,剪邊錢不像磨邊錢那樣光滑工整,邊緣都有被沖截的痕迹。剪邊錢的錢徑大小不一,經過測定,錢徑一般不足2厘米,錢的重量多數減重五分之二或更多一點,重多在1.5克左右。差別磨邊錢與剪邊錢的主要依據是邊緣加工的痕迹與錢的直徑。

淺談剪鑿錢:一個錢掰成兩個花 經濟混亂産物

綖環五铢錢(圖2)

綖環五铢錢(圖2)就是被剪去或沖鑿去錢肉的五铢錢,錢币僅剩邊緣,呈圓環狀,還殘存有小部分“五铢”錢文。一般多用利刃圓錾切割,将錢一分為二:内為剪邊(對文)五铢,外即為綖環錢。通過對存世綖環錢上殘餘錢文分析,綖環錢多以東漢中晚期五铢錾切而成,故其出現時間大體在公元2世紀至3世紀初。大量出土實物表明,與東漢五铢、剪邊五铢同時出土的綖環錢數量甚少,比例極低。

如1953年洛陽燒溝漢墓出土各種類型磨廓(剪輪)五铢1858枚,綖環五铢8枚。1969年甘肅武威雷台東漢墓出土銅錢21017枚,其中剪輪五铢594枚,綖環五铢1枚。1973年江蘇丹徒出土東晉窖藏銅錢140餘公斤,其中剪輪五铢約有90公斤左右,綖環五铢僅20餘枚。遂有錢币研究者推斷:錾取綖環同磨邊取屑一樣,主要目的在于盜取銅材,用作回爐重新鑄錢,而非為流通行用,故傳世綖環錢較少。

過去一般認為,剪鑿錢是用一種圓形銳器所鑿。但經過對出土實物分析,鑿邊的工具并非僅限于圓形鑿,許多是用指甲形鑿所為,還有極個别的用近乎方形的鑿鑿成的。有人認為還有另一種加工方法,即用剪刀一枚一枚地剪去錢的輪廓。

無論磨邊五铢、剪邊五铢還是綖環五铢,都不是法定貨币。它們的出現主要是由于經濟的混亂,币值不穩,物價昂貴,惟利是圖者剪鑿五铢錢,一個錢當兩個錢用,謀取私利。這是當時政治局勢動蕩、經濟蕭條與貨币流通狀況惡化的必然結果。

收藏樂趣無限

名者說談收藏

與您分享部分收藏方面的心得和專業知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