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過去這一年,一些有影響力的人文領域人物離開了我們,但思想的光芒永存

過去這一年,一些有影響力的人文領域人物離開了我們,但思想的光芒永存

沈昌文(1931-2021)

過去這一年,一些有影響力的人文領域人物離開了我們,但思想的光芒永存

蔡鴻生(1933-2021)

過去這一年,一些有影響力的人文領域人物離開了我們,但思想的光芒永存

吳相洲(1962-2021)

過去這一年,一些有影響力的人文領域人物離開了我們,但思想的光芒永存

舒乙(1935-2021)

過去這一年,一些有影響力的人文領域人物離開了我們,但思想的光芒永存

何兆武(1921-2021)

過去這一年,一些有影響力的人文領域人物離開了我們,但思想的光芒永存

章開沅(1926-2021)

過去這一年,一些有影響力的人文領域人物離開了我們,但思想的光芒永存

許淵沖(1921-2021)

過去這一年,一些有影響力的人文領域人物離開了我們,但思想的光芒永存

白化文(1930-2021)

過去這一年,一些有影響力的人文領域人物離開了我們,但思想的光芒永存

胡續冬(1974-2021)

過去這一年,一些有影響力的人文領域人物離開了我們,但思想的光芒永存

葉廷芳(1936-2021)

過去這一年,一些有影響力的人文領域人物離開了我們,但思想的光芒永存

徐城北(1942-2021)

過去這一年,一些有影響力的人文領域人物離開了我們,但思想的光芒永存

李澤厚(1930-2021)

1月10日,出版人、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原總經理、《讀書》雜志原主編沈昌文于睡夢中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沈昌文,祖籍浙江甯波,出生于上海,從事編輯出版工作70年。1980年起,至1995年退休前,兼任《讀書》雜志負責人、主編,使之成為思想界、學術界和文化界有重要影響力的刊物。

在2013年接受記者采訪時,他曾興沖沖告訴記者,“我的夢就四個字——無疾而終。”可謂如願。

2月15日,曆史學家、中山大學教授蔡鴻生在廣州逝世,享年88歲。蔡鴻生,祖籍廣東澄海,1933年生于汕頭。師從陳寅恪、岑仲勉等史學大師,長期從事中外關系史的教學和研究,對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清代中俄經濟文化關系、嶺南海事曆史程序等多有創見。主要著作有《唐代九姓胡與突厥文化》《俄羅斯館紀事》《清初嶺南佛門事略》《中外文化交流史事考述》《仰望陳寅恪》《學理與方法》等。

他2018年接受報章訪談時曾說:“我們的曆史研究要冷,不要熱,研究是冷靜的、個人的,不受人幹擾,這是精神生産的特點。”

4月2日,古代文學研究學者、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相洲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吳相洲1962年生于遼甯錦州。曾任樂府學會會長、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等。長于唐代文學和樂府學研究,是當代樂府學的奠基者和重要推動者。

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永明體與音樂關系研究”,出版《樂府學概論》《樂府學》《唐代歌詩與詩歌》《唐詩創作與歌詩傳唱關系研究》等。

4月21日,中國現代文學館原館長、社會活動家、老舍先生之子舒乙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舒乙,北京人,1935年生于青島。其文學創作方面以散文、傳記為主,兼從事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研究。著有《散記老舍》《老舍》《父親的最後兩天》《老舍的關坎和愛好》等。

作為老舍之子,舒乙說過:“我很悲傷,我也很幸運。”

5月28日,曆史學家、思想文化史學家、翻譯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曆史系教授何兆武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何兆武,1921年生于北京,早年求學于西南聯大。長期從事曆史理論、曆史哲學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經典著作的翻譯工作,在學術界享有崇高聲譽。曾參加撰寫《中國思想通史》,著有《何兆武學術文化随筆》《葦草集》《何兆武文集》《上學記》等,并譯有羅素《西方哲學史(上)》、盧梭《社會契約論》、帕斯卡爾《思想錄》等大量西方經典名著,惠及幾代學人。

5月28日,曆史學家、教育家,華中師範大學前校長章開沅在武漢逝世,享年95歲。章開沅,祖籍浙江吳興,1926年生于安徽蕪湖。一生緻力于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在學術研究、大學建設、人才培養、中西文化交流、社會服務等領域做出卓越貢獻。他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國資産階級研究、中國商會史研究等多個領域有重要開創引領之功,著有《辛亥革命史》等。

《章開沅口述自傳》中說:“我一直非常欣賞清代大儒戴震的如下名言,并将其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治學不為媚時語,獨尋真知啟後人。”

6月17日,翻譯家、北京大學教授許淵沖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許淵沖,1921年生于江西南昌,1943年畢業于西南聯大外文系。從事文學翻譯長達六十餘年,譯作涵蓋中、英、法等語種,翻譯集中在中國古詩英譯,形成韻體譯詩的方法與理論,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在國内外出版超過百部中、英、法文著譯。獲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國際翻譯家聯盟“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等。

對于莎士比亞經典的To be,or not to be(生存還是毀滅),許老堅持譯為“要不要這樣過日子”。當然,不無争議。

7月6日,敦煌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白化文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白化文,1930年生于北京。長年從事佛教、敦煌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目錄學、日本中國學等領域的研究工作,造詣深厚。出版專著《敦煌文物目錄導論》《佛光的折射》《漢化佛教法器服飾略說》等三十餘種。老先生幽默豁達,曾告誡學生:“最後一點是,身體要好。敦煌學等于半個考古學,要經常跑野外,禁得住折騰。”

8月22日,詩人、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胡續冬在北京去世,終年47歲。胡續冬,原名胡旭東,1974年生于重慶,被視為70年代出生詩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著有詩集《風之乳》《旅行/詩》,散文集《浮生胡言》《去他的巴西》等。

彭湃新聞評價:胡續冬的詩歌個人風格十分強烈,具有明顯的辨識度。凡是閱讀他的詩歌,很難不注意到其戲谑天分、反諷修辭和巨大的現實觀照欲望。詩壇慨歎“生動有趣的人又少了一個”(詩人茱萸)。

9月27日,翻譯家、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葉廷芳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葉廷芳,1936年出生于浙江衢縣,中國德國文學研究與卡夫卡研究的權威學者。他幼年失去左臂,卻自強不息,獨臂奮鬥終身。譯有《迪倫馬特喜劇選》《老婦還鄉》《卡夫卡文學書簡》《卡夫卡信日記選》《卡夫卡随筆集》等,著有《現代藝術的探險者》《卡夫卡,現代文學之父》《現代審美意識的覺醒》《西緒弗斯的現代原型》《論悖謬》等三十餘部作品。

《世界文學》主編高興評價說:葉廷芳在外國文學領域的最大貢獻是把卡夫卡全面深入地譯介到中國。

10月11日,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徐城北在京去世,享年79歲。徐城北,1942年生于重慶,長于北京,曾在中國平劇院擔任編劇,後轉入學術研究。徐城北長于對平劇藝術和京城文化的研究,著有《老北京:帝都遺韻》《老北京:巷陌民風》《老北京:變奏前門》《梅蘭芳與二十世紀》《平劇與中國文化》等。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徐城北的父母是《大公報》著名記者徐盈與彭子岡。

11月2日晨,哲學家李澤厚于美國逝世。李澤厚,湖南甯鄉人,生于1930年6月。1950年考入北大哲學系,畢業後進入社科院。20世紀80年代,李澤厚先後出版《批判哲學的批判》《美的曆程》、中國思想史論三書等,成為中國思想界執牛耳的精神領袖,其著作是一代青年學生和學者的案頭必備書。李澤厚提出了很多新的問題、命題、話語等,如“儒道互補”“文化—心理結構”“思想積澱”“雙重變奏”“樂感文化”“實用理性”等,對中國知識界産生了重要影響。

還有許多離開者的名字,值得我們銘記——

蔡美彪(1928-2021)曆史學家、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 / 蘇國勳(1942-2021)社會理論家、社會學家 / 阮西湖(1927-2021)社會人類學家、世界民族研究學者

費振剛(1935-2021)文學史家、漢賦研究專家、北京大學教授 / 胡文彬(1939-2021)紅學家、1987版電視連續劇《紅樓夢》副總監制

劉世南(1923-2021)文史專家、詩人,江西師大教授 / 朱雷(1937-2021)曆史學家、武漢大學曆史學院教授

陳章太(1932-2021)語言學家、中國應用語言學會第一任會長 /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