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評論|思想的星火,急需燎原

評論|思想的星火,急需燎原

2021年11月2日,當代著名哲學家李澤厚先生在美國逝世了。

李澤厚是我們湖南甯鄉人,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成為一代青年學人的精神偶像。

李澤厚一生寫了不少著作,不少作品影響廣泛而深遠。最暢銷、影響最大的莫過于《美的曆程》,被視為“中國美學史外編”,正式出版後十年之内印了八次。

但李澤厚最看重的著作是《華夏美學》。

易中天先生在《盤點李澤厚》一文中作出了獨特的解釋,為什麼李澤厚自己那麼看重《華夏美學》?因為李澤厚想當一名哲學家。

李澤厚中學成績非常好,尤其是數理化。在當時“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家境貧寒的他卻以第一志願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說明他從小就喜歡哲學這玩意兒,選擇哲學是興趣所緻。

馮友蘭先生講,搞哲學通常有兩條路。一條是“照着說”,這是哲學史家的做法。另一條是“接着說”,這就是哲學家了。

易中天分析,李澤厚要“走自己的路”,就既不甘心“照着說”,也太願意“順着說”。然而一時半會的,也還不能“接着說”,便隻好“挑着說”、“繞着說”。所謂“挑着說”,也就是揀那些相對而言可以“由着說”的話題,先說将起來,最後繞到最想說的領域裡去。

“李澤厚選擇的是美學。選擇美學是對的。李澤厚原本就有藝術氣質,内向、孤寂、憂郁而易感,又從小喜歡文藝,兼具哲學家清醒的思辨能力和藝術家敏銳的感受能力,搞美學是再合适不過了。更重要的是,較之哲學的其他分支(哲學原理、倫理學、認識論等),美學離政治最遠,受政治的幹預和影響最小,自由空間也就最大,但又是哲學的一個分支。七繞八繞,還是能繞回哲學來。是以,先講美學,再講哲學,通過美學來講哲學,應該說是行得通的”。

是以,從大的方面講,李澤厚對推動當代中國哲學的發展作出了有益的貢獻,從小的方面講,對中國的思想、美學、文學批評的演進産生了積極影響。

然而,對我而言,作為一名非著名、非資深的現當代文學的研究者,李澤厚之于我,全部展現在《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這本著作裡。

李澤厚在《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中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中國現代三十年是“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在這樣的一個“雙重變奏”下,再去了解中國現代革命運動、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現代作家作品,提供了一種新的視野和次元,就會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迅速把你帶入了那個域内、房内、門内,會少走很多彎路,這就是思想的魅力。

如今,李澤厚先生是斯人已逝,但像《美的曆程》這樣的著作必将長存。

隻是令人困惑的是,作為年輕一代,李澤厚早已是鮮有人知,李澤楷倒是“路人皆知”。《美的曆程》作為美學著作很難再次成為暢銷書。但我想,作為一本美學經典著作,多年後,至少還能得到廣大文科生的垂愛。

評論|思想的星火,急需燎原

由李澤厚的逝世,回想到自己的求學歲月。沒課的時候,就去圖書館“博覽群書”。那時候,我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尤其是中國文化、思想方面的書籍尤感興趣,經常是愛不釋手。

書看多了,自然會被溫柔以待。有時候,一段文字或許幾句話,就能産生共鳴或者共情,讓你如撥雲見日般,恍然大悟,走出困境,獲得新生,進而改變你的人生軌迹。

畢業十年後,閱讀的世界完全變了。網絡改變了太多,手機改變了一切。網文的傳播速度幾乎可以忽略時間的限制,閱聽人範圍也不再受空間的限制。

文學作品被短視訊擠占了生存空間,思想論著被心靈雞湯打得落花流水。通訊太發達,資訊太豐富,時間反而容易被割裂,精力自然也被分散,短、平、快、俗、奇之類的東西更容易博得眼球、赢得關注。

有段子講,當下除了教科書,很少有人反複閱讀了。除了工作檔案,很人有人反複鑽研了。暢銷書作者也被網絡大V替代。

李澤厚的《美的曆程》,暢銷了十年,但印刷發行充其量也就是100萬冊左右,這在印刷年代,就是令人眺望的高峰。如今,一篇大V的文章,一個小時的閱讀量可以實作“10萬+”,有的爆款文章一兩天之内閱讀量可以突破“1000萬+”。如果換算成圖書的發行量,那将是出版史上的奇迹。

評論|思想的星火,急需燎原

紙媒時代,出版物的發行,比較好監管。網絡時代,每個人都可以發聲,雖然也有監管,但尺度卻比紙媒時代寬松多了。

紙媒時代,是出版市場給你提供什麼,你才能閱讀什麼。網絡時代,是你想看什麼,市場就會出現什麼。

如今,随着大資料、人工智能和雲計算技術的迅猛發展,你喜歡看廚藝展示,網絡平台就會給你推送廚藝展示。你哪裡不舒服,隻要百度一搜尋相關的内容,相關聯的内容就會自動推送到到你常用的APP首頁界面,讓你不得不去打開。你對某一個觀點感興趣,類似的文章也會馬上呈現在你眼前。

當一個人還沒下定決心的時候,去尋求網絡幫助,面對強大的搜尋引擎,你會毫不猶豫地暴露自己内心最真實的想法。系統馬上會根據你的真實想法和傾向性想法,把類似的資訊全部主動推送給你,不斷強化你内心的傾向性想法,最後,有了衆多網絡上與你類似的觀點的加持,你就會更加容易堅定自己的想法,加速付諸行動。

當你體檢報告有個名額異常,你的第一反應就是馬上拿起手機尋求度娘幫助,結果搜尋出來的估計大多數是莆田系醫院早已準備好的文案。于是乎,你就成為了他們潛在的客戶,網上一對一咨詢啊、專家線上答疑啊、電話問診啊都來了,免挂号、免排隊、就醫環境好、療效好,多少個類似疾病成功治愈的病例,全部都給你安排好,有圖有真相,讓你不知不覺地走進了莆田系醫院。

當你作為一個初入職場的菜鳥,你一定會抱着“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的想法。當有人向你灌輸,會做人,遠比會做事更重要的時候,你會嗤之以鼻。但當身邊的人,都秉承這個态度,你就會顯得格格不入。假如,你們的老闆也信奉這一套,你就會四處碰壁、頭破血流。挫折之下,再到網上尋求心靈慰藉,這個時候,“機關處事十大法則”“不得不牢記的經驗教訓”“如何赢得上司的認可”等雞湯文就會容易打動你,久而久之,你必然會向世俗妥協、向現實彎腰。

當你對生活厭倦、對工作厭煩的時候,你向身邊的朋友傾訴和向網絡傾訴,獲得的效果可能迥異。朋友也許會和你一起掏心掏肺,找到問題根源,幫助你及時制止這一不良情緒的蔓延,讓你重新點燃向往生活美好的光亮。但如果你面對的是一個沒有情感的人工智能機器,就會憑借你提供的關鍵詞,再通過精密的雲計算處理,傳導給你的資訊可能就會順着你的思緒去發展,比如,你說你要吃扣肉,系統會提供給你扣肉的做法,哪家飯店的扣肉做的好,但絕對不會告訴你,扣肉太油膩,不能經常吃。

評論|思想的星火,急需燎原

我們對一個事情的認知,從接受的角度來講,如果你是個參與者、利害關聯人,面對紛繁複雜的資訊,最早接受的資訊容易先入為主,形成“成見”,後續再去改變需要花費很大的代價。與此同時,你最容易接受有利于自己的那些資訊,而那些不利于自己的消息,就很容易被冠名為“fake news”而堂而皇之過濾掉。

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在人人都能成為輿論話場的參與者、甚至建構者的網絡時代,輿論引導也好,思想啟蒙也好,就比紙媒時代難度高多了。

尤其是對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社會閱曆、天天抱着手機長大的年輕一代來講,網絡對他們産生的影響更大。動不動就是,網上說的,網上看到的。很少會去反思,網上說的,都對麼?網上看到的,都是真相麼?

網絡世界,紛紛擾擾,魚龍混雜,當你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社會閱曆作鋪墊,你就很容易被網絡蒙蔽而從衆。我們在讨論熱點事件的時候,所擷取的資訊或者觀點,都是從這些網絡大V中擷取自己感興趣或者自己覺得有道理的論點論據。久而久之,我們就會喪失思考的能力,最喜歡做選擇題,也不管答案是否正确或者完整,不願意去做思考題,因為這樣太費心思、太燒腦。

最生動的例子,莫過于中國人炒股。身邊股民很多,買哪隻股票,都是口耳相傳,最關心的問題是,這個股票誰給你推薦的,這個人炒股賺錢了,那他推薦的股票肯定靠譜,很少去關注股票本身的品質。如今,網絡發達了,口耳相傳的任務就交給了股市大V。那些股市大V,每天盤前有政策,盤後有複盤,給你推薦一堆股,你看我今天說的某某股票漲停了吧,你看,今天我提醒了某某股票有風險,果然大跌了吧。每個股民(韭菜)的背後,都站着一堆股市大V。拿着自己的錢,跟着别人炒股,韭菜割了一輪又一輪,在回本的路上越走越遠。

評論|思想的星火,急需燎原

顯然,網絡時代,我們擷取資訊的管道更多了,但我們分析資訊、甄别資訊的能力則更需加強。或者說,網絡時代,更需要強化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

那麼,提升思考能力的重任,應該交給誰?

我想,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經典著作永遠散發着思想的光輝,指引着我們前行。提升思考的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重回經典,多讀經典,多和經典著作對話。

能夠被稱之為經典著作,必然經曆過多少人的篩選和多少年歲月的洗滌。而經典的魅力,就是既能緊扣時代要求,契合時代精神,又能超越時代,通俗點講,就是不僅寫得好,還站得高,看得遠,能讓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人閱讀後都能産生思想的共鳴。

文學也好,史學也好,哲學也好,從故至今,作品浩如煙海,燦若星辰,數不勝數,代代流傳,能夠不被曆史塵埃埋葬,說明就有獨特的魅力。譬如《詩經》,作為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的詩歌,雖然隻有311篇,卻能夠充分地反映出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的文學藝術水準,甚至是最高水準。因為隻有得到大衆認可,才會傳唱流傳下來。

明清小說這麼多,唯獨四大名著經久不衰。就算是民國時期的章回體小說大師張恨水的小說,當時紅遍了半邊天,但百年過去後,誰人還識君?

馬克思也好,毛澤東也好,都是劃時代的偉人,他們的著作很豐富,他們的經典著作,直到到現在仍然備受世人推崇,對改造我們的現實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我們常說,開卷有益,如果你看的都是經典,我想益處就會更多。我們多閱讀經典,多重溫經典,或多或少,都能吸收前人的經驗和智慧,日積月累,就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前進,自然會比一般人眼界更開闊,思想上更成熟,與高人書中對話久了,思考能力自然也會水漲船高。

話已至此,請君放下手機,多讀點經典著作。(陳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