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愛在牆上亂塗亂畫,父母打罵、訓斥都不可取,試試阿倫森效應

孩子喜歡塗鴉這件事,是比較普遍的事情。但是,很多孩子卻喜歡亂塗鴉,也就是拿着筆或是任何能夠畫出畫的東西,在家裡的牆上、門上甚至沙發等地方亂塗亂畫,這就有點讓家長難以接受了,畢竟這些地方清理起來是真得很麻煩。

孩子愛在牆上亂塗亂畫,父母打罵、訓斥都不可取,試試阿倫森效應

自從有了寶寶之後,小恰每天都是痛并快樂着,想着寶寶快點長大吧,長大了就不會這麼累人了。

但是當寶寶大一點之後,小恰卻高興不起來了,甚至大一點的寶寶更令小恰鬧心了,因為寶寶學會了塗鴉,但是卻不知道規規矩矩地塗鴉,而是滿屋子亂畫,這無疑極大地增加了小恰的工作量。

而更讓小恰為難的是,小恰知道孩子都需要度過一個塗鴉期,這是孩子地位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自己是萬萬不能阻斷孩子的塗鴉行為,這會給孩子造成非常不好的影響。

但是,要是不管孩子吧,孩子整天把家裡塗得亂糟糟的,光打掃衛生就會把小恰給累趴下,這簡直比孩子小時候還累人。

是以,有時候小恰忍無可忍,便會不自覺地訓斥孩子一番,而孩子受到媽媽的訓斥,也是感到十分的委屈一樣,看到孩子的表現,媽媽又忍不住哄孩子。這麼一來,小恰深感疲憊。

孩子愛在牆上亂塗亂畫,父母打罵、訓斥都不可取,試試阿倫森效應

為什麼很多孩子都喜歡在牆上畫畫?

《赤子》中提到:繪畫的過程是想象力高度運作的過程,可以拓寬孩子的精神思維空間。

是以,你覺得孩子隻是在牆上塗鴉,其實他們可能在成長。

●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思想

一般來說,孩子到了2-3歲的時候,是塗鴉行為最為嚴重的時候。在這個時期,孩子擁有了基礎的語言能力和肢體表達能力,但是卻又不完全擁有健全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以有些事情孩子不知道如何去表達、去發洩,就可能會通過塗鴉來表達出來,這是孩子對于自己表達行為的一種輔助行為。

另外,孩子塗鴉也可能是在進行心理對話,有時候家長會發現孩子似乎神經兮兮地在塗鴉,其實就是孩子在不斷地進行心理對話,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表達能力會逐漸地提高,這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正常過程。

孩子愛在牆上亂塗亂畫,父母打罵、訓斥都不可取,試試阿倫森效應

●孩子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展現

小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都是十分豐富的,而孩子就會通過塗鴉來将想象出來的東西具現化出來,并且在不斷的塗鴉中獲得新的創造力。

比如孩子很可能想到的是一個粗淺的内容,但是在她的過程中,孩子的具現化行為讓孩子從塗鴉中發現了新的興趣點,這就會激發孩子新的創造力和興趣,這也是塗鴉行為能夠幫助孩子進行思維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外,家長還能夠從孩子的塗鴉中,了解到孩子的成長變化。如果家長比較細心的話就能夠發現,其實孩子每個階段的塗鴉内容和方式并不是一樣的,雖說可能看起來都是完全不同的,但是我們能夠發現,孩子随着時間的流逝,塗鴉的大體特點也會開始發生變化。這也是有些孩子慢慢地将塗鴉轉為“畫作”的因素之一。

孩子愛在牆上亂塗亂畫,父母打罵、訓斥都不可取,試試阿倫森效應

●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展現

塗鴉是培養孩子繪畫興趣的一個基礎因素,但是塗鴉并不完全等于繪畫,因為在塗鴉中,還包含了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孩子有時候塗鴉是因為對于一些顔色好奇,或是想要看看某種物質是不是能夠畫出顔色。

比如有的孩子在第一次拿到粉筆的時候,不僅會在地上塗鴉,還會放進嘴裡嘗試一下,這時候其實塗鴉行為就和口欲行為一樣,都是一種對未知物質的探索行為。

這也是為什麼孩子隻要拿着能夠産生痕迹的物品就能夠塗鴉的原因了,比如有些寶寶在不知道大便很髒的時候“玩大便”,其實就是因為大便能夠“畫出痕迹”,還有一些寶寶用媽媽的口紅塗鴉、用眉筆塗鴉、用火龍果塗鴉等等,都是因為這些東西擁有“畫筆”的特性。

孩子愛在牆上亂塗亂畫,父母打罵、訓斥都不可取,試試阿倫森效應

避免孩子亂畫,試試用“阿倫森效應”來引導,效果很明顯

《教育導刊(下半月)》中提到:針對幼兒良好行為培養的重要性,"阿倫森效應"以及幼兒行為塑造中的"獎勵遞減法"和"獎勵遞增法"可以在這方面加以有效運用。

是以,要想避免孩子亂畫,合理運用“阿倫森效應”是很重要的。

阿倫森效應是什麼?

阿倫森效應,簡單來說就是人們的态度會随着獎勵的增加而逐漸變得更加積極,也會随着獎勵的減少而逐漸變得消極。

還記得之前看過一則故事,一個老漢獨自生活在半山腰,附近村裡的幾個孩子,經常喜歡來到半山腰用石頭砸老漢的圍牆,不為别的,就為了好玩而已。

老漢深受孩子們的困擾,怎麼趕都趕不走。後來,老漢想到 一個辦法,孩子們再來砸圍牆的時候,老漢并沒有生氣,而是給每個參與的孩子都發了五塊糖,表示以後讓孩子們再來砸牆,還會有獎勵,孩子們雖然很疑惑,但還是接受了。

孩子愛在牆上亂塗亂畫,父母打罵、訓斥都不可取,試試阿倫森效應

第二天,孩子們照舊來砸圍牆,老漢于是出來給了孩子們每人4顆糖,孩子們看到糖果少了,雖有不忿,但是也沒有說什麼。

第三天,孩子們再來砸牆的時候,老漢隻給了每個人三顆糖,這時候有的孩子就不願意了。

第四天,糖果減少到了兩顆,有的孩子就不幹了。

第五天,糖果隻有一顆,又有孩子不幹了。

到了第六天,剩下的孩子來砸牆,卻沒有糖果拿了,都十分地氣憤,于是表示以後再也不來砸牆了,繼而憤然離去。

其實,老漢就是成功地運用了阿倫森效應,讓孩子們完全失去了砸牆的興趣。

孩子愛在牆上亂塗亂畫,父母打罵、訓斥都不可取,試試阿倫森效應

采用遞減獎勵的方式讓孩子失去亂塗鴉的興趣

在對孩子亂塗鴉的行為上,其實家長也可以靈活使用阿倫森效應。孩子亂塗鴉的時候,家長可以像老漢一樣,給孩子一些獎勵,并且告訴孩子亂塗鴉是有獎勵的。

而孩子再次亂塗鴉的時候,家長就相應地減少獎勵,孩子看到将來減少了,自然會産生一些抵觸心理。

之後,家長就可以像老漢一樣,每次逐漸地減少對孩子的獎勵,孩子就會将獎勵減少的不快全部怪罪于亂塗鴉行為,進而導緻孩子對亂塗鴉行為産生日益增強的抵觸感,最終放棄亂塗鴉的習慣,因為孩子不能夠再從亂塗鴉中獲得任何獎勵了,也就沒有什麼 興趣了。

孩子愛在牆上亂塗亂畫,父母打罵、訓斥都不可取,試試阿倫森效應

采用遞增獎勵的方式引導孩子形成正确的塗鴉習慣

畢竟塗鴉習慣是不能中斷的,是以當孩子放棄亂塗鴉的興趣後,家長要引導孩子使用正确的物品在正确的位置塗鴉,并且對孩子進行遞增獎勵。

比如讓孩子使用畫筆在畫闆上塗鴉,今天給孩子一個小獎勵,明天給孩子一個大獎勵,并且不斷更換獎勵的新鮮感,讓孩子每天做出正确塗鴉行為的時候,都有新的獎勵拿,孩子的興趣自然會非常高昂。

而當孩子已經養成良好的塗鴉習慣時,家長要注意獎勵的控制,将物質獎勵逐漸地轉換為精神獎勵,避免孩子形成錯誤的“唯物”心理。

當孩子形成良好的塗鴉習慣時,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的塗鴉行為有轉向繪畫的趨向,就要及時地幫助孩子培養繪畫興趣了。

孩子愛在牆上亂塗亂畫,父母打罵、訓斥都不可取,試試阿倫森效應

家長要正确對待孩子的繪畫興趣

《中國校外教育旬刊》中提到:繪畫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家長要正确地對待孩子的繪畫興趣,進而讓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長。

A、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繪畫環境

孩子的繪畫興趣培養,需要擁有一定的基礎條件,就比如說基礎的畫筆、畫闆等器材,還要有一個可供孩子繪畫的場所,孩子有獨立的房間最好,沒有的話,在家裡給孩子創造一個繪畫角也是很不錯的。

B、鼓勵孩子進行繪畫,肯定孩子的繪畫成就

孩子在最開始畫畫的時候,水準肯定是比較低的,這時候家長不要對孩子不屑一顧,而是要及時地肯定孩子的繪畫成就,并且鼓勵孩子繼續繪畫,這會讓孩子産生積極的心理,不斷加深孩子的繪畫興趣。

孩子愛在牆上亂塗亂畫,父母打罵、訓斥都不可取,試試阿倫森效應

C、根據孩子的需求進行專業培養

當孩子展現出繪畫天賦之後,說明孩子的繪畫興趣是真實可發展的,那麼家長就可以在孩子同意的情況下對孩子進行比較專業的培養,比如給孩子報繪畫班等。

要注意,一定要征得孩子的同意,千萬不要硬給孩子報班,不然的話很可能會産生相反的作用。

寫在最後

孩子的塗鴉行為對于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家長要學會正确地利用阿倫森效應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塗鴉習慣,進而既能夠保障孩子生活環境的整潔衛生,也能夠讓孩子的興趣得以延續和發展,為孩子以後的健康成長提供助力。

(本文圖檔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