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幽門螺旋杆菌”被确定為緻癌物,每兩人中就有一人感染

Helicobacter pylori,簡稱Hp,幽門螺旋杆菌,是一種能引起胃癌的緻病菌,全世界超過50%的人口受到過幽門螺旋杆菌感染。目前,臨床一線用藥主要使用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黴素抗生素和質子泵抑制劑以及铋劑聯用方法去抑制該菌生長和感染(俗稱三聯法或四聯法)。近年來,幽門螺旋杆菌針對這些已知抗生素具有很強的耐藥性,使得根除幽門螺旋杆菌成為臨床實踐的棘手問題。

近日,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釋出了第15版緻癌物報告,其中新增了8種緻癌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中極為普遍的幽門螺旋杆菌,被列為明确緻癌物。

資料顯示,幽門螺旋杆菌在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過50%。在我國,感染幽門螺旋杆菌的機率存在地區差異,平均感染率近60%。

幽門螺旋杆菌于1983年首次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檢組織中分離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種類。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一半胃癌與幽門螺旋杆菌有關。

幽門螺旋杆菌可通過細菌學、細胞毒素以及免疫激活等多種途徑造成黏膜慢性發炎,久而久之,在解剖上即表現為上皮損傷,反複的損傷造成腺體枯萎,進而導緻胃粘膜萎縮,随着時間的推移或者反複感染H.pylori,黏膜萎縮的機率和嚴重程度增大,黏膜變薄,新生的上皮腸化。腸化生被認為是胃粘膜對長期不利環境的适應性反應,并且在再生過程中異源增生的腸上皮進一步異常發展,形成非典型增生,表現為細胞異型性和腺體結構紊亂,目前,“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胃癌”模式已經得到多數臨床學者的認可。

并不是所有的幽門螺旋杆菌患者的最終結局都是胃癌。從基因層面來講,H. pylori中參與緻癌最重要的基因是cag基因,隻有存在有cag島的H. pylori才會進一步促進胃上皮細胞分泌一些發炎因子,激活惡性良性腫瘤信号而最終發展成癌症。個人基因敏感性、體質、生活習慣等都會影響疾病的進展。

“幽門螺旋杆菌”被确定為緻癌物,每兩人中就有一人感染

圖檔來源:攝圖網

目前檢測幽門螺旋杆菌的方法主要分為:侵入式檢測和非侵入式檢測。侵入式檢測利用在胃鏡下鉗取胃粘膜組織進行切片鏡檢,是檢測幽門螺旋杆菌的金标準之一。非侵入式檢測,指利用C-13(或C-14尿素)呼氣試驗。其原理是,C13或C14标記的尿素會被幽門螺旋杆菌的尿素酶分解為氨和C-13(或C-14)标記的二氧化碳,通過分析呼出氣中被标記的二氧化碳比例來診斷患者是否存在幽門螺旋杆菌感染,可以初步反映幽門螺旋杆菌感染的狀态。非侵入式檢測也是目前廣泛開展的幽門螺旋杆菌檢測,大多數的醫院都可以做,步驟也十分簡單。

幽門螺旋杆菌是可以傳染的!其的主要傳播途徑是口口傳播、糞口傳播、密切接觸傳播及醫源性傳播。家庭成員中有一個人感染,其他人也可能會被感染,情侶之間接吻及家長将食物咀嚼後喂食小孩都可傳播幽門螺旋杆菌。

是以,凡是家庭中有一人感染幽門螺旋杆菌,在共同吃飯時會因為共用碗筷和唾液而導緻交叉感染。

生活在擁擠的環境中、不注意衛生或生活中沒有可靠的幹淨水源,都是日常生活中導緻幽門螺杆菌感染的危險因素。

是以以下幾點措施需要我們努力遵守:

跟家人分餐或用公筷、公勺盛飯夾菜,不要互相夾菜。

禁止用嘴喂孩子食物,情侶間親熱前,要充厘清潔口腔。

飯前便後洗手,蔬菜、瓜果要洗淨或削皮。

不吃刺激性食物,不喝生冷水,不吃太燙的東西。

餐具要定期煮沸消毒20分鐘。

尤其是使用公筷這一點,目前來看在大多數家庭或餐館裡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從科學上來看,人體呼吸道的唾液、飛沫等是許多傳染病的主要傳播途徑。而對幽門螺杆菌感染以及其他病菌和傳染病而言,公筷公勺是一道有效的屏障。包括在目前的新冠大流行中,遵守這一原則至關重要。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賈明芳等人發表在《護理學報》的一項研究,對2180名居民幽門螺杆菌感染現狀及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後得出結論,家庭用公筷進餐是減少幽門螺杆菌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幽門螺旋杆菌”被确定為緻癌物,每兩人中就有一人感染

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6.18.048

是以,2019年由國家衛健委釋出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便倡導家庭、社會使用公用餐具和分餐制。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

http://www.nhc.gov.cn/wsxf/zcfg/201907/2a771d89e00e4b228028335d4fcf1a7d.shtml

根除幽門螺杆菌是一項艱巨漫長的任務。除了提倡公筷公勺等健康飲食習慣,提高基層醫療水準和篩查投入是最關鍵的舉措。國内學術界對此已經形成了比較明确的認識,期待這些學術共識能盡早地寫入相關政策之中。

整理|小耳朵

編輯|小耳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