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鴉片戰争可謂是拉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南京條約》的簽訂,清政府既賠款又割地,面對這種窘境,為何清王朝在受到列強的欺壓下仍然不尋求改變呢?

不平等條約對大清影響不大
《南京條約》雖然讓大清賠款了2100萬兩白銀,但是按照當時大清每年的财政收入來說并沒有受到巨大沖擊,而且這筆賠款是分四年還清的。清朝在合約簽訂之前就已經開放了部分港口,合約上隻是進一步增加開放港口的數量。香港當時對大清來說就是未開化的蠻荒之地,毫不誇張地說,當時的道光皇帝甚至都不在乎這個巴掌大土地。滿清統治階級依然做着大國夢,認為滿清是天朝上國,瞧不起這些洋寇。
頑固的守舊派
對于守舊派來說,遵照老祖宗的規矩辦事才是大忠大義,平時對于洋人的新鮮事物,槍械武器,嗤之以鼻,認為是“奇技淫巧”。而戰争的失敗又驚呼洋人的船堅炮利,但還是覺得是己方士不用命。明代趙士祯曾在《神器譜》中說道,“夷虜所畏與中華者,火器也”。顯然當時的守舊派已然抛之腦後。
防漢先于防洋
從乾隆末年到整個嘉慶執政時期,民間大大小小起義不斷,清政府為了鎮壓這些起義耗費了大量的錢财,然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清政府懼怕外國的先進思想的進入,因為這會讓漢人有了對抗清廷的綱領和思想,進而動搖滿清的統治地位。對清政府來說,洋人雖然可恨,但是畢竟是外患,洋人就相當于土匪給倆錢就能打發走,而中原的漢人才是威脅清廷統治的不安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