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三年解放戰争中,我軍打敗了國民黨八百萬大軍,建立了新中國。但我軍也有不少人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不乏優秀的指戰員。本文試着列舉其中十位(不含1946年7月之前犧牲的将領)
第一個說說比較出名的——朱瑞。
朱瑞,大革命幹部,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和蘇聯炮校學習,被譽為我軍炮兵之父。回國後先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後調中央蘇區,長征時是紅五軍團政委,到陝北後任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抗戰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縱隊政委,和徐帥搭班子東進山東,開辟了山東抗戰新局面。解放戰争時期率領延安炮校教職員工和學員前往東北,通過撿關東軍遺落的武器配件,白手起家建立了我軍炮兵隊伍,後任東野炮縱司令員,可惜的是在遼沈戰役中,朱瑞乘坐吉普車到義縣前線檢查炮火準備情況時不幸觸雷,壯烈犧牲。如果朱瑞不犧牲,建國後很可能成為我軍炮兵司令員,保底獲得上将軍銜,可對比炮兵第一任司令員陳錫聯上将。沖擊大将也是有可能的。

第二位說說新四軍虎将謝祥軍。
謝祥軍出身紅四方面軍,用5年時間從戰士、排長一路幹到紅32軍96師師長。某次戰鬥,謝祥軍腿部被炸傷,不幸感染。醫生決定截肢,謝祥軍向軍長羅炳輝苦苦哀求才免于截肢,最後傷口居然奇迹般地愈合了。抗戰爆發後奉調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繼續跟老上級羅炳輝合作。在一次日軍掃蕩中,謝祥軍組織抗大學員趁黑夜突圍。不料,女生隊在突圍中走錯了方向,被僞軍截獲。他親率警衛連迅猛追擊,一人不少地把女生隊從僞軍手中搶了回來。抗戰勝利後任華中野戰軍第十縱隊司令員,在漣水保衛戰中親臨前線指揮戰鬥,不幸壯烈犧牲。如不犧牲,參考跟他搭班子的政委劉培善,很可能授予中将軍銜。
第三個說說遼吉勇将馬仁興。
馬仁興,河北平山人,早年參加西北軍。抗戰時任國軍騎二十八團團長,1938年10月秘密加入我黨,1941年4月14日率部隊在山西省陵川縣起義,起義後,馬仁興部隊改編為八路軍冀中軍區騎兵第二團,後奉調晉綏。抗戰勝利後奉派東北,任保一旅旅長,率保一旅攻克四平,殲滅僞滿戰鬥力最強的鐵石部隊三千人。在四平保衛戰中,馬仁興指揮保一旅,同新一軍血戰33天。随後保一旅被改編為東野七縱十九師,馬仁興任師長。縱隊司令員就是大名鼎鼎的鄧華。可惜地是,在第三次四平戰役中,馬仁興在等待交接陣地時身中流彈,不幸犧牲。如果不犧牲,馬仁興很可能在東野入關後接替鄧華成為44軍軍長,授予少将軍銜,有一定幾率沖擊中将。
第四個說說不怎麼出名但職務較高的張元壽。
張元壽,福建永定人,閩西紅軍的元老級人物,在蘇區時以善于理财和搞後勤出名,任軍委後勤部供給部部長。抗戰爆發後任新四軍總兵站站長,負責将從各地趕來的新四軍進行集中管理,并合理安排經費,從上海、南京等淪陷區采購了大量物資,解了新四軍東進抗日的燃眉之急。皖南事變後改行當第二師第五旅參謀長,又發揮了出色的軍事才能,率五旅十一團開辟了靈璧、鳳陽等淮西地區。
抗日戰争勝利後,任華中軍區副參謀長,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兩淮新四軍北上和山東野戰軍會合前後,軍需物資大多留在蘇中,張元壽組織直達供應,使軍需品源源運上魯南和宿北前線,粟司令員曾說:“有元壽協助,打仗無後顧之憂”。萊蕪戰役後,張元壽到各戰場巡視, 拟将國民黨軍隊遺棄的武器加以收集,裝備部隊。1947年3月的一天,乘車抵張店近郊時,突遭國民黨飛機掃射,他急忙指揮同行人員隐蔽,自己卻中彈犧牲。如不犧牲,建國後很可能成為華東軍區後勤部部長,正軍級,保底授予少将軍銜,按資曆和功績,很可能授予中将軍銜。
第五個說說王吉文。
王吉文,湖北紅安人,少年時參加黃麻起義,任兒童團團長,長征到陝北後任紅軍團長。抗戰爆發後奉調山東,任教二旅五團團長,他指揮作戰非常果敢,而且能迅速落實上級意圖,很快成為山東八路頭等主力團團長,曾以兩個連伏擊頑軍師部,以一個營殲滅日軍一個中隊,立下赫赫戰功。1947年接替何以祥任八師師長,指揮八師主攻泰安、洛陽,成為另人聞風喪膽的攻堅老虎。可惜的是在濟南戰役中壯烈犧牲。如不犧牲,很可能會成為22軍軍長,1955年授予中将軍銜。
第六個說說吳大明。
吳大明,湖北紅安人,紅二十五軍宣傳幹事出身,後憑借戰功升任團教導員。抗戰爆發後任冀魯豫軍區獨立大隊隊長,在多次反掃蕩中,吳大明指揮部隊忽東忽西,時而設伏時而夜襲,打得日軍暈頭轉向,被司令員楊勇譽為“指揮靈活、很會打仗的指揮員”。抗戰勝利後任晉冀魯豫野戰軍七縱十九旅旅長,在攻打張鳳集的戰鬥中壯烈犧牲,如不犧牲,很可能會被授予中将軍銜。
第七個說說秦賢安。
秦賢安,河南光山人,紅二十八軍特務連出身,曾任鄂東獨立團團長,在鄂豫皖打遊擊時曾經帶着十幾人的小分隊僞裝成二十五路軍别動隊,引誘敵人進入我軍伏擊圈。抗戰爆發後任新四軍四支隊七團團長,在周家崗戰鬥中身負阻援和伏擊兩大任務,不辱使命,成功擊斃日軍少佐。界牌集戰鬥,全殲桂軍第七軍主力營。抗戰勝利後任二縱五師政委,在我軍攻打南麻的戰鬥中壯烈犧牲。如不犧牲,很可能會授予中将軍銜。
第八個說說瓊崖縱隊的二把手——李振亞
李振亞,廣西藤縣人,早年參加過百色起義,長征中任幹部團一營營長。抗戰爆發後現在南嶽遊擊教育訓練班任教,之後奉命到東江縱隊任參謀長。為了加強對海南抗日鬥争的上司,1940年,李振亞調到瓊崖縱隊任參謀長,1947年3月12日升任瓊崖縱隊第一副司令員兼第一總隊長。1948年9月27日,李振亞率五個支隊自保亭縣東進陵水,不幸中彈犧牲。如不犧牲,在馮白駒轉任地方工作的情況下,很可能作為瓊崖縱隊代表獲得中将軍銜。
第九個說說二縱四師政委殷紹禮。
殷紹禮,河南新縣人,16歲參加紅軍,在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先後離開根據地後奉命堅持鬥争,因傷被國軍抓進監獄,抗戰爆發後才釋放。後加入新四軍第五支隊,任十五團政治處主任。抗戰勝利後率一個團堅守天長,血戰國軍一個師五天五夜。1948年1月升任二縱四師師長。在益林戰役中,二縱大獲全勝,殲滅國軍三個團,但師長殷紹禮為了給部隊選擇攻擊的突破口,不顧個人安危,親臨東圩子前沿陣地察看地形,不幸壯烈犧牲。如不犧牲,作為華野頭等主力師之一的師長,建國後将很可能授予中将軍銜,他的部下,1938年入黨的四師政治部主任胡炜是開國少将。
最後一個說說犧牲相對較晚但資曆相對較深的韓聯生,也是十個人中唯一一個沒有犧牲在戰場上的将領。
韓聯生,江西萍鄉人,我軍工兵事業的創始者,早年在安源煤礦務工,跟随安源煤礦勞工參加過二七大罷工、秋收起義,失敗後隐姓埋名跑到别處當煤工,1930年加入紅軍,成為紅軍第一位工兵連長。最出名的還是在長征中,親自指揮工兵部隊在烏江、金沙江、赤水河以最快的速度架設浮橋,再短時間内使得紅軍主力部隊擺脫了國軍追剿。抗戰爆發後任129師工兵主任,研究利用根據地現有材料制造炸藥、子彈。
解放戰争時期,華野成立特縱,韓聯生不計較個人得失,主動申請降職降級,給起義軍官出身的陳銳霆打輔助,擔任特縱工兵團團長。淮海戰役前夕升任特縱參謀長。我軍受困于火力不足,對盤踞在雙堆集的十二兵團進展緩慢,韓聯主動請纓,和中野的工兵專家聶佩璋一同研發出了著名的飛行炸藥包,俗稱沒良心炮。可惜的是,在試驗時一個炸藥包沒有爆炸,韓聯生迅速上前檢查原因。在靠近炸藥包時,他憑經驗感覺炸藥包即将爆炸,立即指令大家趕快疏散。話音剛落,隻聽一聲巨響,壯烈犧牲。如不犧牲,憑老資格和其對我軍工兵事業的貢獻,授予中将軍銜是非常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