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可谓是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南京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既赔款又割地,面对这种窘境,为何清王朝在受到列强的欺压下仍然不寻求改变呢?

不平等条约对大清影响不大
《南京条约》虽然让大清赔款了2100万两白银,但是按照当时大清每年的财政收入来说并没有受到巨大冲击,而且这笔赔款是分四年还清的。清朝在合约签订之前就已经开放了部分港口,合约上只是进一步增加开放港口的数量。香港当时对大清来说就是未开化的蛮荒之地,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道光皇帝甚至都不在乎这个巴掌大土地。满清统治阶级依然做着大国梦,认为满清是天朝上国,瞧不起这些洋寇。
顽固的守旧派
对于守旧派来说,遵照老祖宗的规矩办事才是大忠大义,平时对于洋人的新鲜事物,枪械武器,嗤之以鼻,认为是“奇技淫巧”。而战争的失败又惊呼洋人的船坚炮利,但还是觉得是己方士不用命。明代赵士祯曾在《神器谱》中说道,“夷虏所畏与中华者,火器也”。显然当时的守旧派已然抛之脑后。
防汉先于防洋
从乾隆末年到整个嘉庆执政时期,民间大大小小起义不断,清政府为了镇压这些起义耗费了大量的钱财,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清政府惧怕外国的先进思想的进入,因为这会让汉人有了对抗清廷的纲领和思想,从而动摇满清的统治地位。对清政府来说,洋人虽然可恨,但是毕竟是外患,洋人就相当于土匪给俩钱就能打发走,而中原的汉人才是威胁清廷统治的不安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