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鴉片戰争前後中國人民日子有多苦,請看龔自珍和馬克思的大聲疾呼

曆史進入19世紀三四十年代,清朝已猶如一輛破舊的老爺車,零部件老化還要負重前行。“吭哧,吭哧”地喘着粗氣,中國人民苦不堪言。鴉片戰争前後,中國的百姓到底有多苦,我們可以從龔自珍的詩中和馬克思的論述中窺其一角。

鴉片戰争前後中國人民日子有多苦,請看龔自珍和馬克思的大聲疾呼

鴉片戰争的戰争場面,中國曆史在這裡拐了個彎

“不論鹽鐵不籌河,獨倚東南涕淚多,國賦三升民一鬥,屠牛那不勝栽禾。”這是1839年,即鴉片戰争前一年,龔自珍這位智者,曆史的先知發出的深沉的呐喊。細品這首詩,你可發現清朝的百姓受的壓迫有多重,國家的危機有多重?

詩中說清朝統治者不去鼓勵鹽鐵生産,不去修黃河水利設施,隻知一味地向東南沿海富庶地區派捐派稅。往往國稅定額米三升,官吏們則層層盤剝,最後起碼要交上米一鬥,繁重的捐稅讓百姓無法生活,隻好殺掉耕牛去另尋出路。

江浙地區向來是朝廷漕糧的主要生産地,是清朝的糧倉。詩無情的地揭露了江浙地區官府對人民的沉重壓榨,也反映出當時中國社會的沖突是多麼的尖銳。

鴉片戰争前後中國人民日子有多苦,請看龔自珍和馬克思的大聲疾呼

吞雲吐霧的呼吸鴉片的瘾君子們

看似平靜的生活下,隐藏着嚴重的社會危機。作為思想家,詩人的龔自珍敏銳地洞察到了這一切,是以詩人早就憂心忡忡的大聲疾呼:“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起視其世,‘亂’亦竟不遠矣!”預示農民反抗的大風暴即将來臨,龔自診向清朝統治者敲響了警鐘。

龔自珍還在苦吟疾呼時,鴉片戰争便爆發了。一場戰争下來,西方列強用槍炮轟開了中國災難之門,把中國的百姓推向了無底的痛苦深淵。

在鴉片戰争中,英國侵略者,強搶勒索财物、白銀,最後《南京條約》又割地賠款。清政府為戰争付出的軍費,侵略者的擄掠破壞,雜七雜八加起來,清朝從政府到民間損失之巨,無法計算。然而這一切,最終都是水上一棒落到泥上,全部損失都直接或間接地轉嫁到了百姓肩上。

鴉片戰争前後中國人民日子有多苦,請看龔自珍和馬克思的大聲疾呼

虎門銷煙的困局

更可恨的是鴉片的流毒,鴉片戰争前已十分嚴重,鴉片戰争後英國等列強更是以香港為基地,向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傾洩毒品。19世紀50年代,鴉片貿易每年幾乎是呈幾何倍數增長,達到五六萬箱。鴉片全用現銀交易,中國人民白花花的銀子每年損失兩三千萬兩,洪秀全曾痛斥清政府“每年花幾千萬為煙土”,絕不是浮誇,而是一個十分嚴峻的事實。

銀流失,銀價上漲,錢價下跌的經濟問題更加嚴重,銅錢換白銀的價格暴漲了一倍多。而百姓的收入,以錢文計算,交賦交稅又以銅錢計算,銀價上漲後假如原來一兩銀可換一千文,現在往往漲到八九千文乃至十千文以上,百姓無形中便多交了幾倍乃至10倍的賦稅。這樣的現狀比起龔自珍“國賦三升民一鬥”,更加高出了許多。百姓有苦說不出,有冤無處伸。

更可怕的是,中國人民在用真金白銀有用之錢買西方列強的害人之物。五口通商後,西方大工業生産的低廉的洋紗洋布等工業品排山倒海地湧向中國。其中英國一國輸入中國的貿易額1842年為969831磅,1845年便上升為2394827磅。中國人民自給自足的經濟狀态被徹底破壞,中國的貿易逆差一年比一年巨大,真金白銀流失到了西方列強的口袋裡。

鴉片戰争前後中國人民日子有多苦,請看龔自珍和馬克思的大聲疾呼

清朝手工業品滞銷了,農産品沒有競争力了,農民手工業者紛紛瀕臨破産。“江浙之棉布,不複暢銷”。“閩産之土布,也因之壅滞不能出口。”總之“銷量減大半”。中國社會大批的農民和手工業者陷于破産失業。

鴉片戰争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後果,連當時的哲學家馬克思也看不下去了。他說:“中國在1840年戰争失敗後,被迫付給英國的賠款,大量的非生産性的鴉片消費,鴉片貿易所引起的金銀外流。外國競争對本國生産的破壞,國家行政機關的腐化,這一切就造成了兩個後果:舊稅捐更重更難負擔,此外又加上了新稅捐。”

舊稅捐不用說了,新稅捐又是什麼東東呢?所謂新稅捐就是清政府為了償還戰争賠款,解決朝廷銀荒而想出的攤賠、代培等名目繁多的方法,向百姓征收各種層出不窮的苛捐雜稅。比起鴉片戰争前百姓的地丁稅增加了幾倍,日常生活用品也漲了幾倍,如鹽價一項就漲了六七倍。百姓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鴉片戰争前後中國人民日子有多苦,請看龔自珍和馬克思的大聲疾呼

思想家,詩人龔自珍的雕塑

新舊捐稅,再加銀價折價和官吏勒索,人民的實際負擔都是額定的幾倍甚至10倍以上。人民怎麼能繳納得起。官府對抗捐稅的百姓關押拷打,那是家常便飯。這種情況,連大官僚曾國藩都看不下去了。1850年,他曾在奏疏中說:“吏役四出,晝夜追比,鞭撲滿堂,血肉狼藉。”

新舊捐稅,已經讓百姓完全沒有活路。地主階級又來火上澆油。在鴉片戰争前後,地主階級掠奪土地和通過土地對農民進行掠奪可謂風起雲湧,達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兼并之家,一人據百人之務,一中占百戶之田。”這種現象屢見不鮮。農民失地後,人身自由都不能保證了,生活的艱難可見一斑。

繁重的捐稅,百姓承擔不起,就隻好賤價出賣自己的土地。這樣,全國的土地幾乎都集中在了少數的地主手裡,當時擁有3000畝以上土地的地主幾乎到處都是,甚至有擁田萬畝、10萬畝百萬畝的大地主存在。全國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集中在占少數人口的地主階級手裡。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官逼民反是曆史的必然規律。鴉片戰争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大規模的農民反抗風暴在所難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