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立十年還在虧損,彙通達赴港上市,汪建國第二個IPO故事開場

成立十年還在虧損,彙通達赴港上市,汪建國第二個IPO故事開場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江蘇南京,一位31歲的年輕人,離開工作十年的政府部門下海經商。三十年後的2021年,已經61歲的他不僅坐擁孩子王、好享家、彙通達三家估值分别超10億美元的企業,還在創投圈占有一席之地——這位幕後大佬,名叫汪建國。

2021年末,由汪建國擔任董事長的“農村版淘寶”彙通達,向港交所遞表沖刺IPO,這是它一年中第二次遞表。此次彙通達再次向港股沖刺,汪建國能否順利迎來人生中第二個IPO?在汪建國的商業版圖中,彙通達又占據怎樣的地位?

連續虧損

2010年12月,汪建國創立彙通達之時,家電零售巨頭國美蘇甯對一線市場的争奪才剛熄火,京東和當當的圖書價格戰正打得火熱,下沉市場還不是阿裡、京東等電商巨頭争奪的主戰場。從鄉鎮零售市場切入、以家電起家的彙通達,得以迅速擴大規模。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彙通達之是以被稱為“農村版淘寶”,是因為它和淘寶的盈利模式相似:都是通過交易業務和服務賺錢。不過,彙通達的客戶主要是鄉鎮夫妻店、個體工商戶。過去三年半,交易業務收入占比均在99%以上。

但與淘寶的另一個不同點是,彙通達銷售的産品聚焦家電、消費電子、農資、酒水、建材、交通出行六大品類。家電在過去貢獻大部分收入,但随着傳統家電行業整體下行,這一品類占比從2018年的56.7%下降到2021年前三季度的18.4%,而消費電子收入占比增長至近四成。

2021年前三季度,彙通達465億元的收入,僅比上年一整年少了約30億。不過,如果以淨利潤來看,成立十餘年的彙通達還未實作盈利。它更新後的招股書顯示,2018年到2021年前三季度,它的淨虧損總額為10億元。

但這并不妨礙許多明星資本為其“助陣”。公開資料顯示,國調基金、順為資本、招商銀行等都參與過彙通達的投資。而它現在的二股東則是2018年攜帶45億元進場的阿裡巴巴。彙通達最新的招股書顯示,阿裡巴巴目前持有其19.08%股份,為第二大股東。而實控人汪健國,直接間接共持有彙通達32.56%的股份。

“阿裡會投資它,更多是想在下沉市場有自己的抓手,雖然淘特已經有了一些發展,但畢竟和彙通達的邏輯不太一樣,而且淘寶特價版整體的市場目前與淘寶、天貓這樣的頂尖阿裡系電商來說,還有較大的差距。”盤古智庫進階研究員江瀚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近兩年,阿裡、蘇甯、京東等網際網路大廠也逐漸意識到下沉市場的重要性,紛紛布局下沉零售市場。但下沉市場仍高度分散。在彙通達引用的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中,按面向下沉市場的交易業務規模算,2020年取得320億元交易規模的彙通達,以0.7%的市場佔有率位居行業首位。緊随其後的是市占率為0.6%的阿裡零售通、0.5%的京喜通和蘇甯零售雲、0.3%的天貓優品。

“下沉市場人口不集中,集約化不強,集中分發效率低,另外下沉市場消費能力有限,對品牌敏感度不高,這些特點加大了物流配送、倉儲、營銷的難度。”網際網路分析師葛甲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他還表示,彙通達是以賣貨為主,并不會與巨頭在下沉市場直接展開競争。

1月6日,《華夏時報》記者就上市進展、自營業務品類規劃等問題以郵件方式聯系彙通達,截至發稿,暫未得到回複。

商海浮沉

沖刺港股的彙通達,隻是汪建國龐大商業版圖中的一部分。

回想過去,1991年前後,汪建國放下鐵飯碗,來到主營五金、電動工具等産品的浙江省五交化公司,正式投身商海。1998年,成為總經理的汪建國将五交化改名為“五星電器”,集中力量做家電連鎖。

但同一年,已成立八年的蘇甯在南京新街口開出了第一家綜合家電商場,開始将品類從空調擴充到綜合電器。同一年,黃光裕創立的國美在北京已有超過10家連鎖電器商城。而不同于汪健國偏安一隅的戰略打法,他的對手們志在全國市場。

直到2005年,五星電器才開始從區域連鎖走向全國連鎖。但随着一番家電連鎖“大亂鬥”,行業老大老二的位子已經被國美、蘇甯牢牢占據。就像那句俗語“老大老二相争,撐不住得往往是老三”,汪健國在那場與張近東和黃光裕“掰手腕”的戰鬥中,并沒能赢。

他選擇拼不過就放手。2009年,50歲的汪建國将五星電器賣給了美國家電連鎖巨頭百思買。也就是在這一年,五星控股也随之成立。随後五星控股面向母嬰市場做了孩子王,面向農村市場做了彙通達,中高端消費市場做了智能家居內建商好享家。

2018年,好享家完成C+輪融資。公開資料顯示,當時它的估值超過10億美元。而在2021年10月,汪建國還收獲了人生中第一個IPO——做母嬰用品零售和服務的孩子王,于深交所創業闆上市。以1月7日收盤價計算,孩子王目前市值約為177億元。

需要提及的是,創業之外,創投圈也有汪建國的身影。他不僅在2010年參與了雲鋒基金的成立,2017年他執掌的五星控股成立了星納赫資本,對外投資了包括達晨财智、黑蟻資本、紅點中國等數十家投資機構,目前管理規模已逾百億元。

同為江蘇九十年代的企業家,曾明暗角逐的張近東和汪建國,或即将或已經踏上花甲這個重要人生節點。他們之間過去的“戰争”早已成為時代的印痕,站在當下,彼此的商業故事卻還未迎來終局。

責任編輯:黃興利 主編:寒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