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那一年,她奉父親之命,嫁給了隻比父親小兩歲的26歲男子,恩愛半生,她為丈夫狂生六個兒子;46歲那一年,丈夫永遠地離她而去,天人永隔,餘生隻有兒女相伴;58歲那一年,她被弟弟封為固倫公主,成為清朝第一位固倫公主……

1、曆經劫難的酋長之女
明朝萬曆六年(1578年)二月二十二日,剛成婚不久的努爾哈赤有了第一個孩子,是一個女兒,生母是努爾哈赤的原配佟佳氏(元妃),努爾哈赤剛滿20歲,初為人父的他臉上充滿了喜悅之情。
不久,努爾哈赤便給這個長女取名為文哲(嫩姐)。
自從生母喜塔臘氏去世後,繼母掯姐便待他們兄弟不好,被逼無奈,年幼的努爾哈赤便與弟弟舒爾哈齊離開了家,他們相依為命,一起上山采蘑菇,賣山貨,自從遇到生命中的那個貴人—塔木巴彥,這個人不僅收養自己,還将女兒許配給了自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對此,努爾哈赤心知肚明。
在文哲五歲那一年,她的曾祖父覺昌安、祖父塔克世被殺,父親努爾哈赤依靠外祖父饋贈的十三副铠甲起兵,開始了統一女真各部的征程。
起兵之初,他們父女經常面臨族人的仇殺。有一次,刺客将他們全家包圍,幸好努爾哈赤急中生智,将女兒文哲和兒子褚英、代善藏在闆櫃之下,他們姐弟才算逃過一劫。
在文哲十歲那一年,父親努爾哈赤又多了一位新娘,她就是哈達部首領岱善的妹妹哈達那拉氏阿敏格格。當時,哈達那拉氏前往建州,途徑董鄂部,由董鄂部部長何和禮親自率兵護送。
董鄂部雖然同屬建州部屬,但曆史上卻與努爾哈赤所在的建州左衛并不友好,在他們祖輩時,兩個部落經常互相攻殺,一直到何和禮繼任董鄂部長後,開始向努爾哈赤抛出橄榄枝。
何和禮被努爾哈赤的睿智、抱負所折服,願誓死相随,共創一片天地,為了拉攏這位實力不俗的青年才俊,努爾哈赤決定将年僅十歲的長女文哲嫁給何和禮。
2、十歲嫁人的東果格格
明朝萬曆十六年(1588年),努爾哈赤将年僅十歲的女兒文哲,嫁給隻比自己小兩歲的何和禮。這一年,努爾哈赤29歲,何和禮27歲,但在婚禮上卻出現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其實,在此之前,何和禮已經娶妻生子,她的福晉名為卓爾,卓爾自幼習武,可謂文武雙全,聽到丈夫又娶了一房妻子,自己地位不保,便二話不說,帶領人馬殺向建州。但是還是得靠實力說話,在努爾哈赤的勸說下,卓爾這才偃旗息鼓,接受自己嫡福晉之位被侵占的事實。
長女大婚,卻遭遇如此尴尬之事,這令努爾哈赤十分不爽,後來努爾哈赤下令,不準卓爾的子女繼承何和禮的财産,并且給了她一個“厄赫媽媽”(刁老婆)的惡名。而努爾哈赤的長女文哲,則取代了卓爾的地位,成了何和禮的嫡福晉,并有了一個新的稱呼:東果格格。
從生育情況來看,努爾哈赤的這位長女東果與丈夫何和禮還算恩愛,兩人先後生下六個兒子,像次子多積禮、第四子和顧圖、第五子都類在清朝初年都大有作為。更令東果欣慰的是,丈夫何和禮果然英武不凡,成為父親身邊的得力戰将,入列五大臣,官至三等總兵官。
然而,東果46歲那一年,即天命九年(1624年),丈夫何和禮離他而去,兩年後,父親努爾哈赤也撒手人寰,随後,同父異母的弟弟皇太極繼承汗位,是為天聰汗。東果格格知道,女兒身的自己與政治無關,已經年近五旬的她,隻需要守護好兒女,安享晚年即可。
3、清朝首位固倫公主
在東果格格58歲那一年,她的弟弟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元崇德,大清國應運而生。
皇太極規定隻有皇後所生的女兒才能封固倫公主,妃嫔所生之女隻能被封為和碩公主,東果的母親是努爾哈赤的原配佟佳氏,佟佳氏雖然沒有被追封為皇後,但她畢竟是努爾哈赤的原配,其子女實際有嫡出的地位。
這一年的十月份,東果被皇太極封為固倫端莊公主,于是,東果便成了清朝首位固倫公主。
不過,這位皇室輩分最高的公主的故事還未結束。
雖然東果早早地失去了丈夫,又曾生育六個兒子,但她的身體卻一直非常康健,她一直活到了順治九年,時年75歲,要不是努爾哈赤那位第七女活到康熙二十四年(享年82歲),東果就是努爾哈赤最長壽的兒女了。
康熙繼位後,似乎對這位姑祖母非常尊崇,下令刻碑紀念:
“國家笃念親推恩施于靡已追維令德渥典禮于方親,爾固倫公主,太祖高皇帝之女,朕之祖姑也,金枝凝秀,銀漢分祥,貞靜秉于性成柔嘉,孚乎内則,肅雝著範,曰歸勲舊之宗,賢慎宜家,聿廣閨闡之化,奄辭戚裡,屢易星霜,淑儀久著于生前,令譽猶存于今,日齊錫屬在裔孫不忘祖妣,冀長新共兆域,虔籲表揚,用特沛夫恩榮俯俞,奏請靖莊賜谥,異數丕昭。鳴呼!芳型宛在,名增琬炎之光,彤管常垂,寵煥絲綸之色,用茲昭示,不亦休欤。”
子辰說:
東果格格不僅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還是努爾哈赤所有子女中的最長者,她的地位可想而知,與努爾哈赤其他女兒婚姻不幸形成鮮明對比,這位第一女的婚姻卻美滿幸福,還與丈夫生下六個兒子。雖然丈夫沒有與她白頭到老,但能夠兒孫滿堂已經是非常美滿的結局了。
而且,東果還被弟弟皇太極封為固倫公主,成為清朝首位固倫公主,與被抛棄的二妹嫩哲(努爾哈赤次女)、被處死的三妹莽古濟(努爾哈赤第三女)、三次守寡的四妹穆庫什相比,東果格格的人生要圓滿得多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太祖實錄》《滿洲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