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學良晚年反思國民黨為什麼會失敗,蔣介石要負很大責任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張學良晚年反思國民黨為什麼會失敗,蔣介石要負很大責任

中共為何能夠由弱到強,最終擊敗國民黨建立新中國,包括蔣介石在内的國民黨高層在敗退台灣後也始終在思考這個問題。張學良作為蔣介石的盟弟與囚徒也不例外,他将對這一問題的思考留在了自己的口述中。

在張學良看來,人有信仰就有力量,中共就是一個例子。“共産黨有目的,他相信共産主義,是以他能成功……共産黨,紅軍,他們确實有他們的信仰,共産黨信仰他的主義。信仰就是力量啊。”“甚至于每一個兵,完全是一個思想——共産主義。”

而國民黨則是一個反面教材,“我們的軍隊打不過共産黨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中心思想”,張學良所謂的“中心思想”即是信仰。國民黨雖一再高談闊論所謂的“三民主義”,高舉孫中山的神主牌,但在張學良看來國民黨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三民主義”。

“真正的三民主義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可以說多數人不知道。背總理遺囑,就在那兒背,他的真正徹底的意思在什麼地方?誰也沒有深刻地研究。”“中國的老太婆子,整天嘟嘟囔囔‘阿彌陀佛’,你問她‘阿彌陀佛’什麼意思,她不知道。”

當軍隊沒有了信仰,“感情”就成了維系軍隊的紐帶,所謂感情在張學良看來“說白了就是講義氣,你是好漢,我就跟你,你敢幹,我還怕什麼”,張學良自己就是東北軍的“大家長”,外人誰也帶不了、帶不好東北軍,就算是在張學良因丢失東北下野出國後仍能遙控東北軍。“那個時候帶兵,換句話說,大家就是沖着你個人。……有人對我說,你這個軍隊沒人肯帶,他們拿你當聖人。這就是所謂的感情問題嘛。”

張學良晚年反思國民黨為什麼會失敗,蔣介石要負很大責任

以此類推,蔣介石實際上也是“大家長”,所謂的嫡系中央軍的“大家長”,同樣也是别人指揮不動的。台兒莊戰役時,桂系李宗仁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卻指揮不動蔣介石嫡系的湯恩伯第二十軍團。既然指揮其他派系的軍隊即所謂的雜牌軍,蔣介石就将雜牌軍推向内戰、抗戰的第一線,以剿共、抗戰之名行消耗值實。

張學良本就對此很有意見,他在被派往西北剿共後之是以轉變思想,就與東北軍兩個師被中共殲滅,蔣介石不但不撫恤補充反而取消番号不無關系。“我很痛心。我要補充,沒有。可是死這麼多人的撫恤呢,除了我個人拿出錢來撫恤外,再報中央依‘剿共’陣亡撫恤,但中央分文未撥。那個時候,我有一個營長……他說:‘政府給我一個條子,讓我回家去領,我家在東北,我上哪去領?’”“這件事使我受刺激非常大……我們東北人,家都沒了,上哪領撫恤?被打死的人領不到撫恤,受傷的人又不能回原籍……中央很不講理。”

“我們發現,他把我們損失的兩個師的番号給撤銷了,卻暗地裡讓胡宗南招兵……親兒子怎麼都行,幹兒子怎麼都不行,那怎麼能行?”“蔣先生啊,他總有一個意識……總是這是我的,那是他的,分得特别清。這個是我自己親兒子,那個是幹兒子,他不把人看成是平等的。”也就是說,在張學良看來,蔣介石也不過是一個軍閥,心中有家——中央軍,卻沒有國家。

張學良晚年反思國民黨為什麼會失敗,蔣介石要負很大責任

張學良對于蔣介石的用人也诟病很多,數次引用早年留學蘇聯的王新衡對蔣介石的評價:“他不使喚人才,他使喚奴才。”“蔣先生不光用奴才,他也聽奴才的。我舉個例子,那時我們開會,研究一個什麼事,陳誠他不咋發言,那我們想他一定是同意了,那蔣先生也不吱聲,這個事情不就等于決定了嘛。顧祝同跟我說:‘張先生,你信不信?今天這個會議決定的事,明天就會推翻。’我當時還不信。他說:‘會後啊,他(陳誠)一定到蔣先生那嘀咕去,你看,明天這個事情一定不是這個樣。”會開完以後,我就去關内去了,有人告訴我說陳誠去蔣先生那了。這我就明白了,顧祝同說得對呀。“”我評論蔣先生,用我們北方話說,蔣先生願意聽小話。你正式跟他說的話,當然他也聽,不是不聽,但抵不過底下嘀嘀咕咕。“”是以他用陳誠啊,戴笠啊,他喜歡這種人“。”咱們中國不是沒有人才,這些人才都無處投奔呐。社會上的賢哲,都不在政府裡面做事,沒有被運用。“

正是因為蔣介石喜歡用”奴才“,因而在軍事指揮上他喜歡直接幹預具體作戰,直接越過國防部、參謀本部、戰區直接前線的兵團司令、軍長乃至師長,大陸曆史愛好者送給蔣介石”微操大神“的外号,可惜的是每次”微操“大多适得其反。淞滬會戰,時任第八集團軍兼右翼軍總司令張發奎的一連炮隊不知哪裡去了,經調查才知道原來是蔣介石調走了,這讓身為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的馮玉祥非常氣憤,他批評說:“前方打仗的軍隊,指揮的權限不一,最高統帥,連一連炮兵都指揮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