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戰時日軍截取我軍電報,雖然每個字都認識,但組合起來後卻懵了

我國的漢字是全球時間最長并且沒有出現過斷層的文字,目前已知的成體系、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另外由漢字衍生出來的喃字等已經消亡,不過日文中卻保留有部分漢字,但有些字的意思與我國的漢字不同,比如日文中的“娘”,其實是“女兒”的意思,但在中文裡,則是“母親”。

二戰時日軍截取我軍電報,雖然每個字都認識,但組合起來後卻懵了

衆所周知,在戰争中,情報是非常重要的,《孫子兵法》裡便講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二戰則是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争,各國為了竊取敵方情報、防備敵方竊取情報,都是各盡其才、各顯其能。

其中數學家艾倫·麥席森·圖靈就曾協助盟軍軍方破解了的德國著名的密碼系統enigma,進而幫助盟軍獲得了勝利,而他的貢獻還不止于結束戰争,并且是現代計算機、人工智能的開端。

二戰時日軍截取我軍電報,雖然每個字都認識,但組合起來後卻懵了

艾倫·麥席森·圖靈的貢獻是偉大的,但入侵者卻是可憎的,日本帝國主義在對我國發動戰争之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并且日本與我國曆來有淵源,對于我國的情況,日本的了解程度可想而知。

最初,日軍因竊取我方情報而獲得戰役勝利的事情比比皆是,可我們也不可能是以不使用電報,清末時,大臣李鴻章就是以“用兵之道,神速為貴”,得以準奏開辦了電報總局。

二戰時日軍截取我軍電報,雖然每個字都認識,但組合起來後卻懵了

不過我軍吃過虧後自然是要想出應對措施,而我國的文化底蘊卻也是非常深厚的,這時候方言就派上用場了,“三裡不同調,十裡不同音,百裡不用語”,比如說“你恰嗎”,便是“你吃嗎”的意思,這還是比較簡單的,再複雜些,縱使你認識漢字,也未必能清楚它的意思。

即使有不少漢奸背叛國家,為日軍賣命,可他們就能破譯我國的全部方言嗎?而且日軍還得先搞清楚是我國哪個地方哪個地段的方言,再找個當地人破譯,這段破譯工程可是很費時的。

二戰時日軍截取我軍電報,雖然每個字都認識,但組合起來後卻懵了

據了解,台兒莊戰役中,我軍使用了雲南大理的白族人方言,進行軍事通話,就算被日本人聽到,他們聽得也是一頭霧水,舉個簡單的例子,白語讀音“賓”,表示“鹽”……是以哪怕日軍成功截取了我軍電報,就算他們每個字都認識,但組合起來後卻蒙了。

除了白語,還有極少人使用的燕話,燕話是屬于我國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的方言,這種方言最早應該是出現于明代将領戚繼光抗倭的時候,戚繼光所統領的福建軍人将家鄉話帶到了這裡,然後又和當代的語言結合,就形成了燕話。

比如燕話讀音“鼓老山”,指的是“螳螂”;燕話讀音“當一”,則是“長椅”的意思……

二戰時日軍截取我軍電報,雖然每個字都認識,但組合起來後卻懵了

但不管是國語,還是方言,其實也展現出了漢語的語言魅力,以及我國的文化底蘊,對于中國人來說,會說當地的方言,也不妨礙大家學習國語,并且還能聽懂一些其他地區的方言,而在國外學者看來,我國各方言區的人不能通話,是以就覺得它們是很獨立的語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