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老年人四處奔波參加閱讀活動,他們渴望有個自己的“家”

一份《北京市老年閱讀群體滿意度與政策需求調查》日前出爐,根據調查,北京市老年人參與閱讀活動的主要訴求是有老年閱讀固定空間、不必長距離奔波。記者近日就此該調查采訪了銀齡書院創始人薛曉萍以及老年閱讀活動參與者,他們對閱讀的熱愛和執着,對于固定閱讀空間的渴望讓人感同身受。

北京老年人四處奔波參加閱讀活動,他們渴望有個自己的“家”

“老漂”通過閱讀活動找到“家”

此次調查是由北京師範大學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開展,調查通過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對于老年閱讀群體構成、閱讀活動開展情況、閱讀參與情況 、老年人主要訴求等進行調查。

根據該調查,北京市老年閱讀群體表現出的典型特征為高學曆、高收入、高需求,北京市老年閱讀群體中,65%是北京本地人,約28%是因為需要給子女帶孩子來北京的“老漂”,還有約7%屬于外來務工者。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是,北京市老年閱讀群體的結構比較複雜,“老漂”和“老齡外來務工”人員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這部分人群離開自己熟悉的家鄉,遠離親密的朋友,在閑暇之餘開展的社交活動有限。

陸慶宏和老伴2006年從内蒙古呼倫貝爾來到北京,和女兒在一起生活,“剛來北京的時候,發現北京有那麼多豐富的文化活動,但就是覺得自己融不進去。”輾轉多年後,陸慶宏老兩口進入銀齡書院,“我們進入讀書群體感覺不一樣了,找到家的感覺了。”他們在銀齡書院一起參加朗讀劇演出,沈從文《臘八粥》中,陸慶宏演“母親”,老伴演“父親”,在契诃夫《變色龍》中,陸慶宏老伴演巡警奧楚蔑洛夫,她演廚師。“我們一起到處演出,寫閱讀筆記,一起開了微信公号,生活特别充實,感情也更加深厚了。”陸慶宏說。

北京老年人四處奔波參加閱讀活動,他們渴望有個自己的“家”

對線下閱讀活動情有獨鐘

北京市老年人線上線下閱讀活動都會參加,但線下閱讀活動依舊是其首選,他們線上下活動發現了嶄新的自我,獲得了快樂體驗。

該調查顯示,約73%的老年人線上線下閱讀活動都一樣喜歡,約24%的老年人更喜歡線下閱讀,僅3%更喜歡線上閱讀。調查結果表明,線下閱讀活動能提供給老年人讨論交流的平台,他們可以走出家門,重建社會聯系,增強老人的幸福感;其次,線下閱讀活動開展的形式更加豐富,既可以開展閱讀品鑒活動,又可以開展朗讀劇、戲劇表演、觀影活動;最後,線下閱讀活動還可以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或直播平台的老年人提供便利,将這些老年人也納入閱讀陣列中。此外,值得關注的還有,北京市老年人偏向免費閱讀,但仍有四分之一老年人願意為閱讀付費(單人次百元以内)。

北京老年人四處奔波參加閱讀活動,他們渴望有個自己的“家”

謝淑敏今年66歲,幾年前她從門頭溝一所中學退休後,天天無所事事,一下子倍感失落,一度患上焦慮症,曾尋求藥物治療。從2020下半年開始,她在朋友影響下進入銀齡書院,“薛曉萍老師在群裡講課,解讀作品,我寫作業,寫感想,交作業,每天忙忙碌碌,再也沒時間胡思亂想了。”她說,退休後她家裡的很多書都賣了,鋼筆也寫不水來,一旦重拾閱讀重新執筆,久違的幸福回來了。謝淑敏跟着老師一起讀《老人與海》《圍城》《邊城》《霍亂時期的愛情》《鼠疫》等等,她還在老師帶領下進行了對比性閱讀,比如将沈從文《邊城》與川端康成的《雪國》一起讀,“說實話,我更喜歡《邊城》。”

謝淑敏通過線上活動受益,但更多的老人的确因線下活動張揚了自我,獲得了強大的自信。徐心紅去年初第一次看到歐·亨利《麥琪的禮物》朗讀劇排練,“我覺得很有意思,把小說演活了!”後來從沒報過幕、從沒演過戲、很少在衆人面前說過話的她被推到了前台,“去年,我和大家一起到處演出、排練,參加活動,忙得都沒‘檔期’了。”

62歲的金藝琳更坦言:“線下比線上活動更吸引人,更有親切感,更能改變人。“去年,金藝琳成了朗讀劇《麥琪的禮物》的女主角,她又演了《劉胡蘭》《野火春風鬥古城》等,她說,上大學時她性格内向,從沒想過自己有這樣的膽量。進學校、進社群、進書店,金藝琳和其他老人一起,将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對閱讀的熱愛帶到了各處。

北京老年人四處奔波參加閱讀活動,他們渴望有個自己的“家”

沒有固定空間成了心中的痛

北京市老年人參與閱讀活動的主要訴求是有老年閱讀固定空間、不必長距離奔波,很顯然,沒有固定空間成了他們的痛點。

該調查顯示,線下老年閱讀活動的開展地點通常不固定,缺少經費的老年閱讀組織為了節約經費,臨時租賃的線下空間往往比較小而且相對簡陋,隻能對老年人開放比較少的名額,大量有需求的老人“一票難求”。調查中,66%的老年人經曆過為了參加活動,奔波很遠;55%的老人表示經曆過活動地點偏僻,公共交通不便的情況;53%的老年人經曆過活動名額有限,需要搶票才能參加。

據悉,對于未來開展線下老年閱讀活動,老年人期待最多的是“希望能夠一個固定的老年活動空間”,其中“非常希望”的比例達66.7%,對于未來的老年線下閱讀空間,老年人最希望線下閱讀空間環境優雅整潔、能夠提供衛生間、擁有舒适座位、希望地點固定、公共交通友善等。

北京老年人四處奔波參加閱讀活動,他們渴望有個自己的“家”

銀齡書院的參與者拉着箱子到處奔波成常态

“我們小時候都有少年宮,老了以後就是老小孩,想找個有書,有吃的地方,和同桌的你、初戀的人見個面。”但銀齡書院創始人薛曉萍說,銀齡書院創辦15年了,始終沒找到自己固定的“家”。“老人們和發小、老戰友見一面少一面,但發現沒有适合老人的地方,我們到咖啡館喝咖啡并不招人待見。”薛曉萍說,曾有店主非常坦誠地對她說,年輕人拿着電腦、Ipad,渲染了時尚氣息,而老年人沒法渲染氣氛。

不僅如此,銀齡書院老人們的讀書筆記字迹漂亮,感想豐富,積攢下來已有成千上萬本,還有老人們的藏書都有故事,老人們做的手工也很精彩,“這些都需要一個固定場所進行展示。”薛曉萍說。

因為沒有固定場所,老人們隻能到處打遊擊,“熱愛閱讀的老年人群,為了參加高品質的閱讀活動,得奔波到離家十幾公裡甚至幾十公裡的地方,這對于年齡比較大、不擅長開車的老年群體來說是非常不友善的。”薛曉萍說,由于都是臨時約定的閱讀空間,老年線下閱讀活動也可能因為疫情、會議等取消,這是老年閱讀活動難以常态持續化的主要原因。

多位活動參與者都表示,四處奔波已成為其日常,“我們在順義參加活動,早上四點就起床了,很多人都是坐地鐵、公共汽車頭班車,拉着箱子上下車。”金藝琳說。而徐心紅告訴記者,南三環馬家堡的大峽谷凱德Mall商場五樓、百萬莊圖書大廈地下一層,還有飯店包廂等地,都留下了他們多次排戲練習的身影。

事實上,多年來,薛曉萍找過不少地方,但她後來發現,即便自己帶着錢去租地方,對方也不願意。“他們說,我是産權人、租賃人,老人摔個跟頭、磕碰一下,到底是誰的責任?”

專家建議:

每個城區都應有老年閱讀線下空間

(北師大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副教授 何其聰)

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市更應該關注老年人閱讀活動開展的實效和障礙,回應北京市老年閱讀群體的訴求,優化北京市老年閱讀活動推廣機制,将其打造成為全國典範,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我們是以建議各地從街道和社群閑置騰退空間入手,以城區為機關,開設專門的老年閱讀空間,保障老人能在距住所半徑不超過10公裡、公共交通友善的地點找到專設老年閱讀活動空間。公共圖書館和社群圖書館也應該針對老年讀者加強配套設施和環境建設。

再有,應充分發揮實體書店“多、活、廣”的特點,通過政策引導鼓勵實體書店開辟部分時段,滿足老年閱讀的品質需求:北京老年人具備比較高的消費能力,是以他們對于閱讀空間的優質環境、舒适度都有一定要求。從現有調查結果來看,老年人理想中的線下閱讀空間與中等水準以上的實體書店環境是比對的。老年閱讀最優時段為工作日的白天(10:00-12:00,13:30-15:30),這恰好與成年人(周末)和青少年(課後)的閱讀時間錯開。如果實體書店願意錯峰開設老年閱讀活動,可以達成書店引流和老年閱讀共赢的局面。為鼓勵實體書店,政府應承擔撮合工作以及租賃費用,為活動成效顯著的實體書店給予“北京老年閱讀基地”授牌并給予獎勵。這可以很好解決目前老年閱讀缺乏穩定空間的問題。

不論是圖書館、社群街道騰退空間還是實體書店,最終應盡量保證每個城區至少有一個專門的老年閱讀線下空間。

政府要組織專家,因地制宜制定對老年閱讀服務标準,面向閱讀組織、圖書館、街道社群閱讀空間、實體書店等老年閱讀相關機構,開展老年閱讀服務教育訓練。包括提供老年大字讀物、組織閱讀服務教育訓練、教育訓練老年閱讀領讀人等。對社群人員、老年閱讀活動志願者、書店管理者、養老院管理者、圖書館館員等進行教育訓練,強化其為老服務意識,規範服務行為、優化為老年閱讀活動的服務效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