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此人被派到外國通路,臨走前竟然帶了一副棺材,結果被外國拍賣了

1895年,李鴻章在日本馬關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及附屬島嶼,割讓遼東半島,賠償兩億兩白銀。但是,遼東半島觸動了列強利益,更是引起俄、法、德三國的幹涉,最終,日本被迫同意歸還遼東半島,但是,清廷須繳付三千萬兩白銀的“贖遼費”作為補償。

此人被派到外國通路,臨走前竟然帶了一副棺材,結果被外國拍賣了

到了光緒二十二年,也就是1896年的時候,遠在大洋彼岸的歐美,迎來了一位重要的清朝客人。這位客人兩鬓斑白,已經七十四歲。他步履蹒跚地帶着自己的棺材乘船出海,先後跨越三大洋,接連通路俄國、德國、法國、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

這個帶着棺材的客人,就是晚清的李中堂,李鴻章。憑借自己寵辱不驚的氣度和超凡脫俗的談吐,他在西方人的心中樹立了雄壯、儒雅的中國人形象。西方人對李鴻章極為尊重,以至于,在标杆類的《紐約新聞報》上,都以他的形象大做廣告。

120多年前,西方媒體與梁啟超的評價在某種程度上不謀而合——“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此人被派到外國通路,臨走前竟然帶了一副棺材,結果被外國拍賣了

其實,李鴻章當時的處境非常可悲。

他耗盡心血訓練海軍,并對自己的北洋水師寄以厚望。但是,一場甲午海戰,令他從夢中瞬間驚醒,并不得不面對割地賠款的現實。與此同時,俄國見日本在中國大肆掠奪,立即聯合德、法兩國,逼日本将得手的遼東半島吐出來。

清政府見俄國敢為自己出頭,馬上向俄國靠攏。俄國的皇族尼古拉二世在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登基之時,清政府本打算派大臣王之春前去祝賀。但是,俄國方面認為王之春的官位太低,清政府這才改派李鴻章以示敬重。

諷刺的是,在簽訂逼迫中國出讓利益的不平等條約時,李鴻章是列強最喜歡的談判對象,常常是列強指定李鴻章去談判。現今,出訪外國,李鴻章也成了各國最喜歡的人。

此人被派到外國通路,臨走前竟然帶了一副棺材,結果被外國拍賣了

當時,李鴻章已經七十四歲高齡了。

他擔心自己自己的身體出問題,不想擔此重任。于是,在正月初二,還沒等年過完,他便言辭懇切地向清廷上表:

“我現在已經七十四歲了,此行總共有三萬裡,要走上幾個月,橫跨三個州。如果,遭到風寒或者酷暑的話,這樣的身體,我又能支撐幾天呢?就算是仰仗着皇上的護佑,一路上都平安無事。但是,以此殘軀在談判桌上和洋人較勁,如果出了差錯的話,對國家也有損失啊!”

從李鴻章的話語中也可以看出來,他并不是不想為國盡忠,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接到了他的上表,第二天清廷便回複道:

“你年事已高,本來無論如何也不應該派你去的。但是,去向俄國皇帝祝賀,一定要讓德高望重的大臣去。放眼朝内,此行也隻有讓你去了。你盡心盡力地去做,就不要推辭了。”

此人被派到外國通路,臨走前竟然帶了一副棺材,結果被外國拍賣了

無奈之下,李鴻章隻好表示同意。六天之後正月初八,光緒皇帝再次命李鴻章通路德、英、法、美等發達國家。考慮到李鴻章的生活問題,光緒皇帝還特意封了他的兒子李經述一個三品的官職,讓李經述陪他出訪,以便照顧他的日常生活。

正月十六,李鴻章無心欣賞滿城的花燈,趕忙來到皇宮中面見慈禧太後。兩人密談了好幾個小時,一直在談論如何與俄國結盟,減少日本對中國的攫取。除此之外,李鴻章此行還有一個十分難以完成的任務,那就是:盡可能地提高關稅。

清政府要付給日本巨額的賠款,而關稅方面必須要承擔很大一部分。但是,關稅問題向來是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個差事,着實是出力而不讨好的苦差事。其實,清政府如此急于派李鴻章出使各國,同西方諸國的“黃禍”論也有很大的關系。

甲午戰争之後,日本的實力迅速增強,引起了西方諸國的警覺。德國皇帝和俄國的沙皇不斷地進行交流,商讨如何遏制日本的發展。德國皇帝甚至還特意請畫家畫了一幅名為《黃禍圖》的油畫,然後,将它送給了俄國沙皇。

此人被派到外國通路,臨走前竟然帶了一副棺材,結果被外國拍賣了

油畫上有一個人手持寶劍,向歐洲宣告着即将到來的危機。這個人的對面,是一個象征日本的“佛祖”,他騎着一條“火龍”向歐洲逼近。“黃禍”,指的是日本,而這條“火龍”,自然就是中國的象征。

甚至,為了激發歐洲各國的鬥志,德國皇帝還特意在油畫上寫道:歐洲的各個國家一起聯合起來,保衛你們的信仰和家園!”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清政府就更加想要同歐洲各國聯合,以此來削弱日本的力量。

而出使各國的人選,自然非李鴻章莫屬。但令人悲歎的是,後世的很多人都說,清廷為了感謝李鴻章,這才給了他出國這樣的美差。在當時的條件下,萬裡奔波竟然成為了一位七旬老翁的美差,這實在是令人難以了解。持此論者,真不知是何居心。

在此次行程中,歐洲的很多報紙都說:“李鴻章帶了一口棺材,以便料理自己的後事。”盡管,當時《紐約時報》認為此說不實,但在後來,《紐約時報》卻再次報道的時候,李鴻章之前帶的棺材,将在法國拍賣了。

此人被派到外國通路,臨走前竟然帶了一副棺材,結果被外國拍賣了

其實,李鴻章是否攜帶棺材已經不重要了,頂着各方面的壓力,一位七旬老翁完完整整地完成了清廷交給他的任務,這其中的過程,有多少心酸之事,又有誰知道呢?

參考資料:

【《馬關條約》、《晚清“黃禍”論》、《李鴻章出訪之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