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提案故事|宋慰祖委員:13年步履不停,為古會館尋求新歸宿

“嘗考會館設于都中,古未有也,始嘉隆間。”明人的記載見證了京城古會館的起源。星羅棋布在首都大地上的古會館,如同點點明珠裝點着京城的南中軸線,訴說着600年間的京華煙雲。從曾經的頹敗舊巷無人識,到如今的挂牌重張再迎客,北京市政協常委、民盟北京市委一級巡視員宋慰祖可稱得上是古會館“身世變換”的見證者和推動者。

2009年,舊城曆史文化街區房屋的保護修繕問題引起了當時還是市人大代表的宋慰祖的關注,他開始對明清時期的北京會館進行考察。他發現北京曆史上曾有會館600餘座,主要集中在崇文門外和宣武門外地區。時至今日,現存會館建築僅餘57座。

提案故事|宋慰祖委員:13年步履不停,為古會館尋求新歸宿

走訪中,昔日繁華的會館如今頹唐的景象讓宋慰祖感到惋惜和緊迫。李鴻章曾接待過北韓使臣的安徽會館變成了一個大雜院,零落破敗的半扇大門隐約能瞧見當年氣宇軒昂的模樣,而規整的院落中則淩亂搭建着各家各戶的廚房和儲物間。已有400多年曆史的晉商會館——平遙顔料會館,則被當作倉庫堆放物品使用。

這些訴說着京城舊憶的曆史文化遺迹到底該怎麼保護、修繕和利用?在當年的市人大會上,宋慰祖提出了在京古會館保護利用要“誰的孩子誰抱走”的觀點,“涉及各地的會館,能不能由各地‘認領’,修繕保護之餘,發展文化産業,激活淹沒在曆史塵埃中的各地文化遺迹。”

此後的每一年,宋慰祖都在緊密地關注着古會館保護利用的新動态,并形成了一系列保護方案。

2021年,在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上,他提出了“關于搶救修繕保護典型會館,發展會館文化經濟”的提案,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在這個提案中,他提出了從城市發展規劃的角度制定“會館的保護與利用規範”;設立會館文化産業區,重制當年文化交融、商業繁榮的曆史風貌;吸引會館當地的企業發展文化産業等建設性意見。這個提案被評為當年的優秀提案,并受到了市上司的親自督辦。

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在他與同仁們的積極奔走和大聲疾呼下,京城古會館陸續被“尋回”并進行了挂牌。曾經不起眼的大雜院門首挂上了嶄新的導覽牌,找回了往昔的“靈魂”,喜歡尋幽訪古的曆史文化愛好者也有了“按圖索骥”的依據。

提案故事|宋慰祖委員:13年步履不停,為古會館尋求新歸宿

資料圖檔。

宋慰祖調研發現,現存的57座古會館,已利用的僅有2座。而到了今年,古會館的利用已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實作開放利用的會館已達到10座以上。這其中,當然有宋慰祖和同仁們勠力多年的功勞,談及于此,宋慰祖臉上流露出自豪的神色。

顔料會館沿襲了湖廣會館的利用形式,開展“會館有戲”活動,承辦傳統曲藝表演;原林則徐在京故居,作為福州新館,修複後開辟為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臨汾會館“華麗轉身”成為會館文化展示館,向社會開放……親眼見證着自己十餘年來不懈守候着的古會館,一個個找到了穩妥的新“歸宿”,宋慰祖由衷地感到快慰。

“但這還不夠,會館是中軸線上别具一格的曆史存在,也是京城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文物‘活起來’,中軸線才能‘活起來’,‘博物館之城’才能建設得有聲有色。”為此,宋慰祖在今年的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上又帶來了“多措并舉做好會館利用”的提案。

會館要“活起來”,先要“用起來”。宋慰祖建議,會館可以作為社群文化活動場所進行利用,通過開展“我到會館修文物”“我到會館學曆史”等活動,讓市民、青少年都參與到會館的保護和利用中。同時,通過将京城古會館統一标志、統一宣傳,“讓文物活起來”打造一座陳列在南中軸線大地上的主題文物群落、城市文化博物館——京城會館博物館。

行者方緻遠,京城古會館的保護之路,路正長。堅守了13年,“趕路人”宋慰祖仍不敢有片刻懈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