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侵華期間,出現過一個名為“協力兵”的兵種,根據戰時資料顯示,1943年8月間,日軍師團由于兵力編制縮小而出現勞動力缺乏的現象,于是日本軍部下達指令,可利用俘虜來彌補勞動力的不足,并加以馴化,以此維持警備作戰的能力,命名為“協力部隊”。

最初的一批“協力兵”為150人,均為江北江南作戰中被俘的國軍官兵,原本關押在漢口集中營,從事超體力勞動,成為“協力兵”之後,與《管理協力部隊的規定》一并交由各個聯隊,讓他們代替牲口進行耕種田地、運送糧食、砍伐木材等等雜活。常德作戰期間,這批協力兵擔任為日軍部隊運送彈藥、醫療器械等工作,并且受日軍訓示對常德地區的百姓進行掠奪。
這些協力兵大多數并不甘心為日軍賣命,更不願意搶奪老百姓的财物,就拿安騰大隊來說,其部配置設定到30名協力兵,由于不堪忍受折磨,13人趁着戰鬥亂作一團時結伴逃走,餘下的17人盡管保證不逃走,但依舊成了日軍的出氣筒,被打得不成人樣之後,用繩子串着一直押到位于當陽的協力部隊管理營進行重新馴化。
順着當陽紫益門的石闆小道向東走300米左右,有一處用2米高的鐵絲網圍繞的區域,就是專門馴化協力兵的地方,這裡又被稱為“樂園部隊所在地”,日本人将“協力部隊”稱為“樂園部隊”,實為故意諷刺俘虜。
鐵絲網的外面挖有深兩米、寬五米的壕溝,壕溝内丢滿碎玻璃,其作用是為了防止協力兵逃跑。裡面有幾間磚房,作為日本士兵的宿舍以及事務所使用,另有兩棟草屋頂、土牆的大屋,是被稱為協力兵的俘虜所居住的地方。
兩棟大屋之中用泥牆隔開,隻留一個門作為出入口,沒有窗戶或者另外的通氣孔,潮濕的地上除了鋪着一排草席之外,再沒有任何多餘的擺設。由于不通風的緣故,屋裡滿溢着難聞的臭氣,作為協力兵的俘虜們每天必須側着身子擠在一起睡覺,想要翻身都難,夏天除了要應付潮濕悶熱之外,還要忍受蚊蟲的叮咬,冬天則要忍受刺骨的寒冷。
在兩棟大屋的東側,有一個安裝着鐵門的無窗小屋被命名為“隔離室”,這個不大的小屋被俘虜們稱為“鬼門關”,是用來關押受到極度虐待和因為體力不支而倒下的俘虜們等死的地方。
日本投降後,負責來此接管的國軍找到一些未及銷毀的檔案以及私人筆記,從一本小冊子上,發現一段用日文書寫的文字,翻譯之後大緻内容如下:
今天負責為飛機場修路的100多名俘虜提前被運了回來,他們每個人手裡端着一個空罐頭盒,排着長隊,頂着小雨,焦急地等待着快一點配置設定到食物。
在他們的面前是兩口特大号的鐵鍋,鍋裡面煮着清掃倉庫時掃出來的雜糧,裡面混雜着頭發、鳥糞、老鼠屎、砂礫、草屑爛樹葉等等贓物,負責煮飯的人不經清洗就丢進沸水中熬成粥給這些可憐的家夥們果腹。
他們全都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而面黃肌瘦,身上穿着日本士兵扔掉的破衣服,破洞的地方由于沒有針線縫補,頭發、胡子也不及清理,一眼望過去,好像一群叫花子。他們之中大多數人都因為皮膚長期暴露在潮濕的環境下而生了疥癬,不時用手指抓撓,直至抓破,滲出黃綠色膿水的傷口吸引來蒼蠅,他們甚至懶得驅趕。
“集合,集合,快點集合!”突然金山軍曹大聲叫喊起來,那些被稱為協力兵的家夥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隻能空着肚子又集合起來。鹈野中尉從屋裡走出來訓話,他手裡拿着一張紙,大聲讀道:“最近協力兵的勞動明顯出現懈怠,照這樣下去,在規定日期内是無法完成工程的,由于現場監視的日本士兵數量不足,才導緻這樣的情況發生……從今天起,你們要負責其互相監督的職責……”
原來隻是要他們互相監督啊,鹈野中尉看來米酒喝得太多了,這些狡猾的家夥怎麼會互相監督呢?這次的訓話真是可笑。
不過可笑過後,就該發生不好笑的事情了。幾天前,在工地折斷了胳膊的一個年輕俘虜被從隔離室拖了出來,金山軍曹大聲指令别的俘虜在靠近鐵絲網的地方挖了個坑,然後鹈野中尉當着所有俘虜的面,在新挖好的坑穴前将那個年輕的俘虜砍了頭,以此威脅俘虜誰要敢不遵守互相監督的指令,這就是下場。
這個夏天,由于傷害和營養不良,已經有十幾個病倒的協力兵被砍了頭,有一個大腿腐爛的協力兵還被軍醫挑走,作為“老鼠”進行醫學試驗。
盡管在《管理協力部隊的規定》中寫明“協力部隊的待遇與給養,應按照日本士兵的标準執行”,但這是一句空話,根本沒人執行,如果讓俘虜吃得太飽的話,誰知道他們會幹出什麼對日本士兵不利的事情。是以,還是餓着他們的好。
飛機場的擴建就這樣在協力兵和當地居民的辛苦勞動下進行着,這種現象不僅僅發生在當陽,在荊門、土門垭等地也是一樣,人們白天在日本士兵和北韓士兵的監視下打混凝土、運石頭、挖坑、填土、鋪路,晚上繼續在刺眼的探照燈下進行超強度工作,不僅有皮鞭和棍棒毒打他們,往往還會因為受傷不能工作而被當場殺掉,還要常常受到抗日軍隊飛機的空襲。
空襲來臨時,日本士兵會躲進防空洞和掩體,協力兵和居民則像小螞蟻一樣,分散趴在機場廣闊的地面上。飛機飛走之後,日本士兵馬上又神奇起來,把沒有被飛機炸死的人拖起來,不允許他們管死掉或被受傷的人,而是逼迫他們繼續勞作。
由于勞動力嚴重不足,不但青壯年被抓來充當苦力,就連老人和婦女、孩子也被抓來,單以“掇刀石”飛機場來說,最少有7個已經懷有身孕的婦女被抓來頂替青壯年工作,其中一名婦女在工地上分娩,還有一人在流産中死亡,單單是1944年11月,就有60幾個當地老百姓被殺死在這裡。
1944年12月,由于機場仍能交工使用,又征用了汪精衛的1000多名綏靖軍編入協力部隊,通過沒日沒夜地趕工,終于在1945年2月,完成了機場擴建工程。佐佐木師團長前來視察工程進展情況時,那兩棟鋪着草席的破屋外的鐵絲網邊上的枯草中,寒風吹拂着協力兵們的白骨。
佐佐木師團長指令将白骨重新掩埋,不準讓外人看到這種不協調的畫面,并在對日本官兵的訓話時說:“這裡所發生的一切,都是為了達到日本取得戰争勝利的目的,不惜犧牲更多俘虜的生命,也要确立天皇陛下‘大東亞共榮’的願望。”
訓話之後,佐佐木師團長寫下“八纮一宇”四個大字,這四個字源于古語“兼六合以開都,掩八纮而為宇。”佐佐木師團長以此激勵全體日本官兵要勇敢作戰,早一天實作天皇陛下的願望。
(以上内容參考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儲存的日本侵華戰争舊檔案部分内容,配圖為侵華戰争期間舊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