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日军侵华期间,临时打造出一支“协力部队”,其成员遭遇惨不忍闻

日军侵华期间,出现过一个名为“协力兵”的兵种,根据战时资料显示,1943年8月间,日军师团由于兵力编制缩小而出现劳动力缺乏的现象,于是日本军部下达命令,可利用俘虏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并加以驯化,以此维持警备作战的能力,命名为“协力部队”。

日军侵华期间,临时打造出一支“协力部队”,其成员遭遇惨不忍闻

最初的一批“协力兵”为150人,均为江北江南作战中被俘的国军官兵,原本关押在汉口集中营,从事超体力劳动,成为“协力兵”之后,与《管理协力部队的规定》一并交由各个联队,让他们代替牲口进行耕种田地、运送粮食、砍伐木材等等杂活。常德作战期间,这批协力兵担任为日军部队运送弹药、医疗器械等工作,并且受日军指示对常德地区的百姓进行掠夺。

这些协力兵大多数并不甘心为日军卖命,更不愿意抢夺老百姓的财物,就拿安腾大队来说,其部分配到30名协力兵,由于不堪忍受折磨,13人趁着战斗乱作一团时结伴逃走,余下的17人尽管保证不逃走,但依旧成了日军的出气筒,被打得不成人样之后,用绳子串着一直押到位于当阳的协力部队管理营进行重新驯化。

顺着当阳紫益门的石板小道向东走300米左右,有一处用2米高的铁丝网围绕的区域,就是专门驯化协力兵的地方,这里又被称为“乐园部队所在地”,日本人将“协力部队”称为“乐园部队”,实为故意讽刺俘虏。

日军侵华期间,临时打造出一支“协力部队”,其成员遭遇惨不忍闻

铁丝网的外面挖有深两米、宽五米的壕沟,壕沟内丢满碎玻璃,其作用是为了防止协力兵逃跑。里面有几间砖房,作为日本士兵的宿舍以及事务所使用,另有两栋草屋顶、土墙的大屋,是被称为协力兵的俘虏所居住的地方。

两栋大屋之中用泥墙隔开,只留一个门作为出入口,没有窗户或者另外的通气孔,潮湿的地上除了铺着一排草席之外,再没有任何多余的摆设。由于不通风的缘故,屋里满溢着难闻的臭气,作为协力兵的俘虏们每天必须侧着身子挤在一起睡觉,想要翻身都难,夏天除了要应付潮湿闷热之外,还要忍受蚊虫的叮咬,冬天则要忍受刺骨的寒冷。

在两栋大屋的东侧,有一个安装着铁门的无窗小屋被命名为“隔离室”,这个不大的小屋被俘虏们称为“鬼门关”,是用来关押受到极度虐待和因为体力不支而倒下的俘虏们等死的地方。

日军侵华期间,临时打造出一支“协力部队”,其成员遭遇惨不忍闻

日本投降后,负责来此接管的国军找到一些未及销毁的档案以及私人笔记,从一本小册子上,发现一段用日文书写的文字,翻译之后大致内容如下:

今天负责为飞机场修路的100多名俘虏提前被运了回来,他们每个人手里端着一个空罐头盒,排着长队,顶着小雨,焦急地等待着快一点分配到食物。

在他们的面前是两口特大号的铁锅,锅里面煮着清扫仓库时扫出来的杂粮,里面混杂着头发、鸟粪、老鼠屎、砂砾、草屑烂树叶等等赃物,负责煮饭的人不经清洗就丢进沸水中熬成粥给这些可怜的家伙们果腹。

他们全都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而面黄肌瘦,身上穿着日本士兵扔掉的破衣服,破洞的地方由于没有针线缝补,头发、胡子也不及清理,一眼望过去,好像一群叫花子。他们之中大多数人都因为皮肤长期暴露在潮湿的环境下而生了疥癣,不时用手指抓挠,直至抓破,渗出黄绿色脓水的伤口吸引来苍蝇,他们甚至懒得驱赶。

“集合,集合,快点集合!”突然金山军曹大声叫喊起来,那些被称为协力兵的家伙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能空着肚子又集合起来。鹈野中尉从屋里走出来训话,他手里拿着一张纸,大声读道:“最近协力兵的劳动明显出现懈怠,照这样下去,在规定日期内是无法完成工程的,由于现场监视的日本士兵数量不足,才导致这样的情况发生……从今天起,你们要负责其互相监督的职责……”

日军侵华期间,临时打造出一支“协力部队”,其成员遭遇惨不忍闻

原来只是要他们互相监督啊,鹈野中尉看来米酒喝得太多了,这些狡猾的家伙怎么会互相监督呢?这次的训话真是可笑。

不过可笑过后,就该发生不好笑的事情了。几天前,在工地折断了胳膊的一个年轻俘虏被从隔离室拖了出来,金山军曹大声命令别的俘虏在靠近铁丝网的地方挖了个坑,然后鹈野中尉当着所有俘虏的面,在新挖好的坑穴前将那个年轻的俘虏砍了头,以此威胁俘虏谁要敢不遵守互相监督的命令,这就是下场。

这个夏天,由于伤害和营养不良,已经有十几个病倒的协力兵被砍了头,有一个大腿腐烂的协力兵还被军医挑走,作为“老鼠”进行医学试验。

尽管在《管理协力部队的规定》中写明“协力部队的待遇与给养,应按照日本士兵的标准执行”,但这是一句空话,根本没人执行,如果让俘虏吃得太饱的话,谁知道他们会干出什么对日本士兵不利的事情。因此,还是饿着他们的好。

飞机场的扩建就这样在协力兵和当地居民的辛苦劳动下进行着,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当阳,在荆门、土门垭等地也是一样,人们白天在日本士兵和朝鲜士兵的监视下打混凝土、运石头、挖坑、填土、铺路,晚上继续在刺眼的探照灯下进行超强度工作,不仅有皮鞭和棍棒毒打他们,往往还会因为受伤不能工作而被当场杀掉,还要常常受到抗日军队飞机的空袭。

日军侵华期间,临时打造出一支“协力部队”,其成员遭遇惨不忍闻

空袭来临时,日本士兵会躲进防空洞和掩体,协力兵和居民则像小蚂蚁一样,分散趴在机场广阔的地面上。飞机飞走之后,日本士兵马上又神奇起来,把没有被飞机炸死的人拖起来,不允许他们管死掉或被受伤的人,而是逼迫他们继续劳作。

由于劳动力严重不足,不但青壮年被抓来充当苦力,就连老人和妇女、孩子也被抓来,单以“掇刀石”飞机场来说,最少有7个已经怀有身孕的妇女被抓来顶替青壮年工作,其中一名妇女在工地上分娩,还有一人在流产中死亡,单单是1944年11月,就有60几个当地老百姓被杀死在这里。

1944年12月,由于机场仍能交工使用,又征用了汪精卫的1000多名绥靖军编入协力部队,通过没日没夜地赶工,终于在1945年2月,完成了机场扩建工程。佐佐木师团长前来视察工程进展情况时,那两栋铺着草席的破屋外的铁丝网边上的枯草中,寒风吹拂着协力兵们的白骨。

日军侵华期间,临时打造出一支“协力部队”,其成员遭遇惨不忍闻

佐佐木师团长命令将白骨重新掩埋,不准让外人看到这种不协调的画面,并在对日本官兵的训话时说:“这里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为了达到日本取得战争胜利的目的,不惜牺牲更多俘虏的生命,也要确立天皇陛下‘大东亚共荣’的愿望。”

训话之后,佐佐木师团长写下“八纮一宇”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源于古语“兼六合以开都,掩八纮而为宇。”佐佐木师团长以此激励全体日本官兵要勇敢作战,早一天实现天皇陛下的愿望。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保存的日本侵华战争旧档案部分内容,配图为侵华战争期间旧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