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是周、秦、漢、隋、唐等13個王朝建都之地,由于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有利條件,使秦菜能夠博采各地的肴馔之精華,兼收各民族佳肴之風味,挖掘、繼承曆代宮廷菜肴之技藝,因而以菜式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古色古香、千種風味而著稱。陝菜作為中國最古老菜系之一,雖然如今名聲不太響,但裡面藏了許許多多的曆史和文化。
八寶甜飯
▼

傳說商代末年,伯逵、沖突等八位賢人投奔武王,被稱為“周八士”,周八士積極參與了武王伐纣的事業,最後周武王滅商纣,在舉辦的祝捷宴會上,廚師用八種珍品合烹,上澆色紅似火的山楂汁,寓意“周八士助周滅商,殷纣王投火自盡”,後人将這種菜肴稱作“八寶甜飯”……
這道菜被很多小孩叫做“甜盤子”!
這道菜在咱們陝西很多飯桌上都可以見到,一個“甜”字,也象征着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商芝肉
秦末漢初,天下戰亂不息,有周、吳、崔、唐四位賢人,在商洛山中商鎮之南丹水之陰的商山隐居,以避秦亂,後拒絕了漢王的入仕之請,老死山中,商洛人尊其為“商山四皓”,四皓墓如今猶在商鎮,是商洛一景。據說,四皓公在山中斷炊絕糧之時,常以一種紫芝草為食。心實愛之,并寫下了著名的《采芝歌》,便取名為“商芝”。
看起來是不是和梅菜扣肉很像,但是這是咱陝西商洛特有的風味菜肴。每年春季,商洛山區人民趁商芝草鮮嫩的時候将其采下,和秦嶺土豬搭配,便成了色澤紅潤,質地軟糯,肥而不膩,入口可化,有濃郁的商芝香味的商芝肉。
枸杞炖銀耳
漢朝初年呂後當政,誅殺了不少王公大臣,被譽為“漢初三傑”的張良看到這種狀況之後,打定主意急流勇退辭官歸隐,雖被封為留侯,卻從此不再參與朝政之事,來到了秦嶺深山中的留壩縣學道。此地地域偏僻,人迹罕至。張良在這裡遠離塵世而隐居,為了健身長壽,更為了表示自己道德人品的清白高尚,便常常吃當地所産的白木耳(俗稱銀耳),他專食清炖銀耳,以寓意自己的“清白”、“高潔”。
期初真也以為枸杞炖銀耳這麼小清新的美食,肯定是江南那邊傳過來的,萬萬沒想到原來這道菜的鼻祖竟然是陝西菜。
鳳吞刺
“鳳吞翅”,又叫“瘋吞刺”。
漢朝初年呂後臨朝執掌朝政8年,排斥劉邦舊臣,立諸呂為王,引起民憤,被稱為瘋子,相傳呂雉病中用飯時,被人用魚刺噎死。大将周勃、陳平等人起兵盡滅諸呂,擁立文帝,恢複了劉漢政權。在慶功筵席上,禦廚将蒸雞的菜肴略加改進,取名為“瘋吞刺”,影射瘋子呂雉吞刺而亡。
這道菜看起來簡單,其實裡面是大有内容,此菜以魚翅、母雞為主料,魚翅裝入雞腹内蒸熟,再加湯燒制而成,魚翅柔軟,雞肉酥爛,香鮮味濃,有溫養補益,強筋壯骨的作用。身體虛弱之人,可作為滋補食療佳品。
汆雙脆
氽雙脆來源于盛唐,名叫“撺(叫cuan)雙丞”,影射武則天任用的兩名酷吏,尚書左丞周興以及禦史中丞來俊臣的,相傳初唐武則天時,武則天任用酷吏周興、來俊臣,導緻民怨沸騰不已,某位廚師邊以豬肚頭和鴨胗制成一道菜,名為“汆雙丞”……
時至如今,在咱陝西來說稍微煮一下東西,土話方言還有句“拿水汆一下”,這道菜是以豬肚仁、鴨(雞)肫、核桃仁、口蘑為毛料,配玉蘭片、多種調料氽制而成。肚仁雪白,鴨肫棗紅,肚肫脆嫩,味鮮爽口。
三皮絲
唐代的時候,王旭、李嵩、李鉸三人官居高位,但貪贓枉法,作惡多端,百姓憤恨之極,便稱三人為“三豹”。長安有一姓呂的廚師,将三種不同顔色的皮烹制成菜,被“三豹”殺害,但他創制的這款菜卻傳遍京城,為了紀念呂師傅,後改名為“三皮絲”流傳至今。
這菜裡的三皮,分别為雞皮,熟豬肉皮,海蜇皮。
長安城裡的廚師一代一代地繼承了這道傳統名菜,制作也越來越精美。人們在品嘗“三皮絲”時既美了口福,又感受到正義戰勝邪惡的愉悅,實在是一舉兩得。
葫蘆雞
相傳,葫蘆雞始于唐玄宗禮部尚書韋的官廚。韋氏用菜極為講究,窮奢極欲,命家廚烹制酥嫩的雞肉,第一位廚師先炸後煮,韋氏嫌肉質太老,便重罰鞭打;第二位廚師先煮後炸,這樣做出來的雞着實美味,但韋氏嫌雞肉不成形,不好看,竟将廚子活活打死;第三位廚師吸取了前兩位廚師的經驗教訓,把雞捆紮起來,然後先煮後炸。這樣做出來的雞肉不但香醇酥嫩而且形似葫蘆,後人便将其稱之為“葫蘆雞”。
猴帶帽
相傳清朝年間,閻閣志丹因修朝邑“豐圖義倉”,使當地遭受18年災荒的饑民得到赈濟。閻閣志丹回鄉省親時,地方官員舉辦筵席為他接風,進獻此菜,改名升官圖,以祝閻閣志丹官運亨通,以後凡新官上任必進此菜。
其實在陝西,幾乎每道菜肴的都有個曆史故事在,一道菜可以是封測壞人,也可以是贊美好人。在這其中你總能發現老秦人是憨厚和機敏共存,在他們的心裡總有着是非、黑白、好壞價值觀。
帶把肘子
大荔帶把肘子源遠流長。傳說,明朝弘治年間,陝西大荔縣城裡有個廚師叫李玉山,技藝精湛,做得一手好菜。新任州官刮民财,李玉山心中甚為不平,不久,陝西撫台鄭時來到州府巡視,州官為了讨好撫台,又差人傳李玉山到府内做菜,一聲傳喚便出了菜,其中一道菜上面為肉,下邊是幾根骨頭。
州官看後大吃一驚,急傳李玉山便要問罪。李玉山卻鎮定自若,毫無懼色,從容回答道:“撫台大人不知,我們州老爺不但吃肉,連骨頭也要吃的?”這位鄭撫台是位清官,隻兩句話,便聽出了其中的意思。
鄭撫台最後明察暗訪整治了州官,而李玉山的這道菜便被命名為“帶把肘子”!
一道菜肴,一段曆史
一種味道,一種傳承
每道陝菜都有着濃郁的曆史和文化
親們,你吃過幾種?
來源:在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