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少為人知的中唐名将:外能痛擊吐蕃、内能收服京師的傳奇李晟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堕淩雲之志”,那些在危難時刻力挽狂瀾的将領,才稱得上“舉世無雙”,無愧為英雄。

這裡說個相對冷門的名将:面對皇帝被驅逐、長安被攻占的危局,他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扭轉了局面,被稱為“自三代以來,未嘗有也”。這就是中唐李晟。

少為人知的中唐名将:外能痛擊吐蕃、内能收服京師的傳奇李晟

李晟,洮州臨潭人,出自被後世津津樂道的“關隴”地區,家族世世代代投身軍旅。雖然祖祖輩輩的職位都不怎麼高(最高是偏将),但常年的家風與遺傳基因,讓少時的李晟便格外出衆,他身高六尺、性格勇烈、膽氣過人,且精于騎射,具備了一名出色軍人的基本素質。

是以,在18歲時,李晟就投奔了大名鼎鼎的河西節度使王忠嗣,投身到與有史以來最強悍“西戎”——吐蕃的戰鬥第一線。

期間的一次戰鬥中,一個彪悍的吐蕃軍官曾經成功單挑多名唐朝軍人,讓鎮定的王忠嗣也不禁勃然大怒;此時的李晟挺身而出,将這個悍敵一箭斃命,三軍将士為之振奮,歡呼之聲驚天動地。随後,王忠嗣也不由得撫着李晟的背說:“萬人敵也!”

萬人敵,三國時期張飛、關羽的稱号,而且這句評價出自後來身兼四大節度使的軍中大佬王忠嗣之口,無形中預示着李晟将突破家族的軍旅成就。

少為人知的中唐名将:外能痛擊吐蕃、内能收服京師的傳奇李晟

後來,聲名鵲起的李晟被鳳翔節度使高升征召,并在平定羌人之亂的戰鬥中表現出色,因功升為左羽林大将軍;

唐代宗李豫在位期間,他先後在與黨項、吐蕃的戰鬥中展現出上佳表現。在靈州,面對吐蕃進攻,他僅僅率領一千精兵便攻下定秦堡、活捉了敵軍統帥慕容谷鐘;

升任開府儀同三司、右金吾衛大将軍後,李晟擔任了泾原、四鎮、北庭兵馬使,期間率領為數不多的哨兵解救了慘敗給吐蕃的鄭、颍節度使馬璘,但也由此遭到了對方的嫉妒,被調回了京城。

唐德宗初期,吐蕃侵犯劍南,四川為之震動。李晟奉诏率領中央神策軍千裡救急,他翻山越嶺、強渡大渡河,給敵人造成極大殺傷,讓其不得不撤圍而逃。随後李晟開展了窮追猛打,與各路唐軍夾擊吐蕃、南诏聯軍,導緻對方近十萬人身陷絕境,因饑寒交迫、走投無路,幾乎全軍覆沒。

少為人知的中唐名将:外能痛擊吐蕃、内能收服京師的傳奇李晟

但最讓李晟揚名立萬的戰鬥,則是發生在唐朝内部。

公元781年,魏博節度使(“河北三鎮”之一)田悅起兵叛亂,李晟被任命為神策軍先鋒都知兵馬使參與平叛。當時,多路唐軍進展不利,唯有李晟所部披堅執銳、以奇兵扭轉局面,送給了田悅多次失敗,平叛看似順風順水。

但到了公元782年,因不滿朝廷的封賞,原本參與平叛的幽州節度使朱滔、成德節度使王武俊與田悅勾結、倒戈造反,朝廷軍隊形勢岌岌可危。李晟臨危不懼,多次擊敗三鎮叛軍,當這些彪悍的枭雄也極為畏懼。

到了公元783年,李晟因身患重病退保定州。而在随後,大唐中央卻發生了一件令人震撼的事件。

少為人知的中唐名将:外能痛擊吐蕃、内能收服京師的傳奇李晟

同年十月,原本趕赴前線平叛的泾原鎮将士在長安嘩變,擁立朱泚(cǐ,朱滔的哥哥)為主,唐德宗倉皇逃奔奉天(今陝西乾縣),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泾原兵變”。

随後,叛軍朱泚自稱大秦皇帝,糾集衆多亡命之徒進攻奉天(也叫“奉天之難”)。社稷危亡之際,唐德宗緊急征召已經痊愈的李晟平叛。

當時的李晟,面臨三重壓力:

其一,當時,擔綱平叛重任的隻有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神策将軍李晟兩支兵馬;雪上加霜的是,期間李懷光曾一度試圖響應朱泚、投身謀反,李晟的處境可想而知;

其二,神策軍即中央禁軍,他們的家屬基本都在長安被叛軍扣為人質,包括李晟本人的親人。所謂投鼠忌器,李晟所部軍心動蕩不安;

其三,當時的天氣惡劣,被趕出長安的朝廷無法及時提供後勤補給,極大影響軍隊戰鬥力。

少為人知的中唐名将:外能痛擊吐蕃、内能收服京師的傳奇李晟

面對這些困難,李晟憑借他的絕對忠誠、高尚人格從容化解。

第一,面對李懷光的兩面三刀,李晟機智應對,尋找機會脫離了對方,但由此也陷入了朱泚與李懷光的夾擊之下,内無糧草、外無援兵,處境艱難。随後,他一面與李懷光虛與委蛇、麻痹對方,一方面籌集糧草、修繕城壘,與各股叛軍對抗到底;

第二,雖然家屬淪于敵手,但李晟首先考慮的卻是“陛下安在,而欲恤家乎?”家國兩難、忠孝兩難全,作為替朝廷征戰的将領,李晟明白國之不存、家将焉附的道理,把社稷擺在第一位。他曾集合全軍訓話:“國家多難,皇帝流亡,目睹危難,為節義而死,是我們分内的事。你們此時不殺匪首,立功博取富貴,就不是英雄豪傑!”三軍将士的血性被充分激發,雖然衣食有限,但他們的鬥志高昂、誓師聲震天動地。

第三,李晟身先士卒、與士兵同甘共苦,從不因統帥身份給自己安排特殊待遇,是以,雖然條件艱苦,将士們從來都沒有一句怨言。同時,與大部分朝廷軍隊不同,他的軍隊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獲得了百姓的一緻擁護。

少為人知的中唐名将:外能痛擊吐蕃、内能收服京師的傳奇李晟

第四,李晟深谙人心,謀略高超。在抓獲叛軍間諜後,他不僅不施以酷刑,反而好酒好肉招待後釋放,并叮囑對方好好效忠叛軍、等着朝廷來平定。這種看似“老好人”的舉動,實際上大有深意,既展現了朝廷軍隊消除叛亂自信,又塑造起仁義寬厚、但卻正氣逼人的高尚形象,瓦解了敵軍士氣。

在李晟中流砥柱般的作用下,沒過多久,朱泚及其餘部都被蕩平,唐德宗平安回到長安。史書中如此贊歎李晟的功績:“不驚宗廟,不易市肆,長安人不識旗鼓,安堵如初,自三代以來,未嘗有也”。

随後,對于心懷不軌、蠢蠢欲動的李懷光,李晟列舉了五大原因,分别從朝廷的戰略布局、人事層面的安排、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關系、國家的物力财力、對将士的論功行賞等角度,一針見血指出不可赦免李懷光、以免今後陷入兩難處境。隻可惜,那時的唐德宗已經失去了鬥志,急于和稀泥的他拒絕了李晟的建議,不僅削弱了中央朝廷的威嚴,也為後來的再次動亂埋下了禍根。

少為人知的中唐名将:外能痛擊吐蕃、内能收服京師的傳奇李晟

立下匡扶社稷大功的李晟被加封司徒、中書令,還享受了立紀功碑、德宗親自撰寫碑文的待遇,一時間恩寵無人可比。

随後,李晟繼續回到與吐蕃對抗的第一線,他積極主戰、毫不妥協,讓對方深為憂慮,不惜為此精心設計了離間計。而此時的唐德宗既厭惡戰争,又擔心邊将玩寇自重,在他人的鼓動下,竟然削去了李晟的兵權。一位忠心為國的名将,最終也未能逃出“功高震主”的潛規則。

到了公元793年,時年67歲的李晟去世。感念這位老臣的忠心與輝煌貢獻,此時的德宗流涕不止,為其廢朝五日,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自己也親臨吊祭,此外還追贈他為太師、定谥号為“忠武”。到了宋代,李晟被列入古代七十二名将之列,并享受了專門設廟的待遇。

後來,李晟的兒子們也繼承了祖業,繼續為國奮戰疆場。其中,第八子李愬(sù)曾在唐憲宗期間率軍讨伐割據淮西的吳元濟,并且獻上了“雪夜襲蔡州”的神操作,被譽為特種兵突襲戰的鼻祖。父子兩人先後挽救國家于危亡,讓人不得不感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