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來古代的詩人這樣寫青海!

詩韻青海

古詩詞裡“話”青海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上下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孕育出了衆多精彩絕倫的文化藝術瑰寶,尤其以流傳至今的古詩詞最為人所津津樂道。殊不知,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詩詞裡,也有衆多描寫青海的名家名篇。來自各個朝代的詩人,在筆墨間将青海的秀美風光躍然紙上,或記錄曆史浮沉間的風雲變幻,或描繪多元的民族文化,或抒發邊塞将士保家衛國的壯志……今天,一起走進“古詩詞”裡的青海!

1

風光秀麗的大美青海

古詩詞中,對于曆史上青海的描述,不隻有荒涼、寂寥,更多的是恢宏大氣、雄偉磅礴的自然風景。

王維記錄邊塞風光

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三月,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戰敗吐蕃,王維以監察禦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這詩就寫在此時。

《出塞作》

【唐】王維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山野火燒。

暮雲空碛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将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将賜霍嫖姚。

“天驕”原是匈奴自稱,這裡借稱唐朝的吐蕃。“暮雲空碛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描繪了一幅獵手們在暮雲低垂,空曠無邊的沙漠上驅馬馳騁,在秋天草枯,動物沒有遮蔽之處平原上射獵的塞上風景畫。

郎士元創作的五言律詩

《送楊中丞和蕃》是唐代詩人郎士元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送楊中丞和蕃》

【唐】朗士元

錦車登隴日,邊草正萋萋。

舊好尋君長,新愁聽鼓鼙。

河源飛鳥外,雪嶺大荒西。

漢壘今猶在,遙知路不迷。

河源指的是位于青海省内的黃河發源地。全詩沉雄蒼涼,感情真摯,表達了詩人對漢藏兩個兄弟民族團結的良好祝願。

劉侃這樣描寫青海

《隴西雜興》

【明】劉侃

西極秋高白鳥翻,憑闌送目到河源。

久無槎影通銀漢,遙見天光下火墩。

青海風濤還積石,玉門車馬半中原。

昆侖故是征西路,寄語山前吐谷渾。

詩中所寫的河源、星宿海、青海湖、積石山、昆侖山等都是青海名山大湖的代表,整首詩筆力遒勁,無不寫出了大美青海的壯麗。

“飲馬直從青海上,射雕還過黑山頭。”

(【明】熊直《送邊将還舊鎮》)

“巨石斜橫碧水涯,石邊松下有人家。

春風不早來空谷,四月深山見杏花。”

(【清】楊應琚《樂都山村》)

2

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青海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漢族、回族、藏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等在這裡生産、生活。通過不斷地繁衍生息,結合當地的自然風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風土人情。

“皮筏”&“騎馬”是主要交通方式

明代釋宗泐生動地記述了當時生活在青海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交通及待客禮儀方面的風俗習慣。

《和蘇平仲見寄 其二》

【明】釋宗泐

西去諸峰千萬層,帳房牛糞夜然燈。

馬河隻許皮船渡,戎地全憑驿騎乘。

青蓋赤幡迎漢使,茜衣紅帽雜蕃僧。

愧如玄奘新歸洛,欲學翻經獨未能。

“帳房”“牛糞”指明了當時的居住環境以及人們日常使用的燃料多為牛糞,“皮船”“驿騎”則展現了人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為皮筏和馬。“青蓋赤幡迎漢使”更進一步說明了當時迎接使臣時的儀式,比較隆重。

花兒明代就有記錄

花兒作為西北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多民族共創共享的民歌,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民間歌手和藝人展示自我才華的一種方式。其實,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早在明代就已經出現。

《古鄯行吟》

【明】高洪

青柳垂絲夾野塘,農夫村女鋤田忙。

輕鞭一揮芳徑去,漫聞花兒斷續長。

通過作者的生動描述,可以看出在勞作之餘,大家經常唱“花兒”,以這種方式緩解勞動帶來的疲乏。

古代西甯重陽節這樣過

明代詩人包節在西甯與友人聚會時寫下的《九日宴西甯城樓》一詩,較長的描述了當時在青海西甯地區的人們,是如何過重陽節的。

《九日宴西甯城樓》

【明】包節

九日依邊郡,登高倍黯然。

山風寒擁葉,城日澹浮煙。

菊亦窮荒見,萸應故國偏。

何期流竄客,猶接歲時筵。

“菊”即菊花,“萸”指茱萸,從詩人的第三句可以看到,雖地處邊塞,但明代當時西甯地區的人們與中原地區的群眾一樣,也是通過賞菊花、插茱萸等方式來歡度九九重陽節。

“湩酪飲如甘露,香秔粒比明珠”

(【明】龍膺《塞上雜詠》)

“塞外不受暑,入秋風飒然。

日高猶長绤,雨過卻裝綿。”

(【明】胡彥《碾伯道中》)

3

多民族和諧共處

從古至今,青海曆來是民族融合的地區,各民族彼此和睦相處。

金城公主和親

唐高宗以來,唐朝和吐蕃的關系日益友好。公元707年,沿着文成公主的腳步,唐朝另一位公主——金城公主再次踏上了和親之路。

《奉和聖制送金城公主适西蕃應制》

【唐】張說

青海和親日,潢星出降時。

戎王子婿寵,漢國舅家慈。

春野開離宴,雲天起别詞。

空彈馬上曲,讵減鳳樓思。

張說創作這首五言律詩,詩中“潢星”指的就是金城公主,此番和親,為唐蕃友好相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此外唐代詩人李适《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應制》也寫到“绛河從遠聘,青海赴和親。月作臨邊曉,花為度隴春。主歌悲顧鶴,帝策重安人。獨有瓊箫去,悠悠思錦輪。”濃墨重彩地刻畫了金城公主入蕃和親時的儀仗規模和分别時的場景。

哥舒翰收複九曲

唐代詩人高适作于唐天寶十三年的《九曲詞三首》,流傳至今。

《九曲詞三首》

【唐】高适

許國從來徹廟堂,連年不為在疆場。

将軍天上封侯印,禦史台上異姓王。

萬騎争歌楊柳春,千場對舞繡骐驎。

到處盡逢歡洽事,相看總是太平人。

鐵騎橫行鐵嶺頭,西看邏逤取封侯。

青海隻今将飲馬,黃河不用更防秋。

“九曲”即如今青海化隆。“到處盡逢歡洽事,相看總是太平人”,内容描寫了各民族從陌生到熟悉,再到友愛互助的交融過程。

“東風幾度千崖靜,絕島羌聲詠治平”

(【明】石槚《塞下曲》)

“寸心何以緻拳拳,哈達雙持羊一牽”

(【清】朱緒曾《巴燕戎格竹枝詞》)

“邊城從此容羌馬,可有香燈供萬家”

(【清】恭钊《湟城感賦》)

4

保家衛國、戍守邊塞

青海作為邊塞要地,經常出現在詩人的邊塞詩裡,這些詩大都和征戰、戍邊、思鄉分不開。

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盛唐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他的《從軍行七首·其四》是大家非常耳熟能詳的一首邊塞詩,簡簡單單的四句就将青海湖的環境以及戍守邊關将士的豪情壯志展現地淋漓盡緻。

《從軍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青海長雲暗雪山”中的青海,指的是青海湖,“青海湖上烏雲密布,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裡,遙遙相望。”駐守邊疆的将士們,身披铠甲,誓死守護家國。

柳中庸《涼州曲》

《涼州曲二首》

【唐】柳中庸

關山萬裡遠征人,一望關山淚滿巾。

青海戍頭空有月,黃沙碛裡本無春。

高檻連天望武威,窮陰拂地戍金微。

九城弦管聲遙發,一夜關山雪滿飛。

高骈《寓懷》

《寓懷》

【唐】高骈

關山萬裡恨難銷,

鐵馬金鞭出塞遙。

為問昔時青海畔,

幾人歸到鳳林橋?

晚唐詩人高骈有征戰和鎮守西北的經曆,曾率軍大破黨項、吐蕃,一句“為問昔時青海畔,幾人歸到鳳林橋”,讓人讀之落淚。

蘇轼《獲鬼章二十二韻》

《獲鬼章二十二韻》

【宋】蘇轼

青唐有逋寇,白首已窮妖。

竊據臨洮郡,潛通講渚橋

……

慎重關西将,奇功勿再要。

這首詩是蘇轼為紀念北宋時期發生在河湟地區的熙河之役所作。熙河之役也稱熙河開邊或河湟開邊。

古詩詞中對于青海的描述還有很多……青海這片土地一直熠熠生輝,它用自己的方式,踏着曆史而來,也終将以更好的姿态迎接美好的未來。

來源:西甯廣播電視台

監制:高照華

責編:劉幸海

編輯:馮麗晨、朱偉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