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打敗薛仁貴的吐蕃軍事家論欽陵,後代卻投降唐朝

打敗薛仁貴的吐蕃軍事家論欽陵,後代卻投降唐朝

說起吐蕃,你會想起什麼?

是松贊幹布與文成公主留下的布達拉宮,還是金城公主與尺帶丹朱續寫的“甥舅之盟”?

唐蕃二百年,戰與和?愛與恨?滄海橫流,遠去了曆史氤氲,鼓角不再争鳴,能夠讓你想起的隻剩下那幾個名留千古的風雲人物。

作為在那個時代,能與唐帝國相抗衡的大帝國,從祿東贊野望河西的雄心壯志,再到

達紮路恭馬踏長安的奇恥大辱,

吐蕃從未放棄過與大唐争雄的野心。

在争雄的道路上,無論是大唐,還是吐蕃,均是名将輩出,英雄無數。單以吐蕃論,這其間數得着的頭号軍事家,非論欽陵莫屬。

敗于論欽陵馬下的唐将不勝枚舉,其中就有曾經震古爍今的名将,如薛仁貴、

李敬玄、

王孝傑,還有以他們三位為代表的,成就論欽陵名将名聲的三場大戰——大非川之戰、青海之戰、塑羅漢山之戰。

論欽陵讓幾十萬唐軍埋骨河西,換來了政治聲望與權力,但成于唐,也敗于唐,武周的離間,給年輕的贊普遞上了一把快刀。

昔日名将孤身自戳,功敗垂成,最令人唏噓的是他的家族與後代大多投降了往日的敵人,百官封爵轉身為他人建功立業去了。

打敗薛仁貴的吐蕃軍事家論欽陵,後代卻投降唐朝

前言

論欽陵,吐蕃名為噶爾 欽陵贊卓,漢史登載其名為論欽陵或起政,其出身吐蕃望族噶爾氏家族,是吐蕃政治家噶爾 東贊域松,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祿東贊的次子。

噶爾氏家族專權吐蕃,始自論欽陵的父親祿東贊,松贊幹布去世後,其子芒論芒贊過于年幼,是以祿東贊出任“大論”,也就是宰相,為贊普“輔政”,開始了噶爾氏家族權傾吐蕃半個世紀的專權時代。

松贊幹布時期,唐蕃和親,名義上吐蕃奉唐朝為上國,實際上這個高原帝國從未放棄其野望,陰奉陽違的政治政策,讓自視太高的唐帝國後來吃了大虧。

從祿東贊開始,一直期望前出青海,繼而西控安西及蔥嶺以西,東控河西走廊及更深遠之唐土,為了打消唐朝的戒心,吐蕃采取逐漸蠶食的辦法,先向唐蕃之間的緩沖吐谷渾下手。

論欽陵第一次見載史冊,正是出自吐谷渾之戰,“顯慶五年(660年),吐蕃祿東贊遣子起政将兵吐谷渾”,“起政”就是論欽陵。

公元667年,吐蕃大論祿東贊病逝,年輕的贊普無法轟動噶爾氏家族的勢力,隻得任命祿東贊長子噶爾 贊聶頓布為新大論,噶爾氏家族專權吐蕃得到穩固。

得到壯大的噶爾氏家族,不再滿足既有的唐蕃關系,在控制吐谷渾的基礎上,開始将觸角伸向唐朝控制區域。

而讓論欽陵名聲斐然的軍事生涯也正式來臨。

打敗薛仁貴的吐蕃軍事家論欽陵,後代卻投降唐朝

大非川之戰

吐蕃蒙蔽唐朝,吞并了吐谷渾,唐蕃之間已無緩沖,沖突自然無法避免,唐高宗鹹亨元年(670年)四月,二百年沖突始發酵。

論欽陵率軍攻陷“西域羁縻俯十八州”,即龜茲、焉耆、疏勒、

于阗等安西四鎮唐土,直接切斷唐朝與蔥嶺以西地區的聯絡,給唐廷帶來巨大震動。

吐谷渾被吞并,河湟谷地重兵雲集,安西再陷,河西地區岌岌可危,這是唐高宗即位以來的重大挫敗,是以唐廷決意反擊。

“良策息幹戈”、“

三箭定天山

”、“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這一長串的典故,均出自一位唐代名将。

這位更多活在典故和戲文裡的名将,因安西失陷而出戰論欽陵,也為他一生榮耀的軍事生涯寫下了羞辱的敗筆。

公元670年,唐高宗任命薛仁貴為

邏娑道行軍大總管,

阿史那道真

郭待封

為副總管,率軍五萬護送吐谷渾王複國,并打擊吐蕃的擴張行為。

八月,唐軍進抵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切吉草原),薛仁貴率軍先行準備突襲烏海,留郭待封駐守大非川領上保衛軍器辎重。

薛仁貴在河口處擊敗突然遭遇的吐蕃軍,繳獲大量牛羊等戰利品,郭待封聽聞,竟親率兩萬兵馬押着辎重先行搶功。

此時,論欽陵早已率大軍從安西傳回青海,唐軍奇襲烏海的政策,已被他偵知,唐軍将帥不和,郭待封搶着送人頭,對論欽陵來說是如虎添翼。

論欽陵在烏海城外以二十萬大軍圍殲郭待封,郭待封丢棄大量辎重敗逃而出,薛仁貴驚聞,隻得退軍,暫住大非川。

論欽陵雲集四十萬重兵圍攻大非川,唐軍不敵,薛仁貴隻得與論欽陵議和,才得以退軍,回朝後被貶為平民,而論欽陵一戰成名,名聲大噪。

此後,唐廷對待吐蕃一直難有對策,直到那位女皇掌政,局面才有所打開。

打敗薛仁貴的吐蕃軍事家論欽陵,後代卻投降唐朝

青海之戰

大非川之戰的數年間,吐蕃“時吐蕃盡羊同、黨項及諸羌之地,東與涼、松、茂、

嶲等州相接,南至婆羅門,西又攻陷龜茲、疏勒等四鎮,北抵突厥,地方萬餘裡,自漢、魏以來,西戎之盛,自未有也。

唐儀鳳三年(678年),唐廷以李敬玄為

洮河道大總管兼安撫大使、檢校

鄯州

都督,意欲再圖吐蕃。

此時,論欽陵憑借大非川的戰功,穩固了噶爾氏家族的權利專治,也讓大兄噶爾 贊聶頓布坐穩了吐蕃大論之職。

對于唐朝對青海等地的意圖,論欽陵非常了解,他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來應對即将到來的戰事。

公元678年9月,李敬玄與工部尚書劉審禮統兵18萬進抵青海湖,論欽陵即率吐蕃大軍迎戰,唐軍不敵,劉審禮被圍,久候李敬玄不至,兵敗被俘虜,後來死在吐蕃。

李敬玄聽聞劉審禮被俘,急忙駐兵承風嶺,築寨堅守。論欽陵率軍從高處俯沖唐軍寨,形勢岌岌可危,幸虧猛将殺出解圍。

猛将黑齒常之率五百精兵夜襲吐蕃大營,吐蕃大軍驚退而撤,李敬玄才得以率軍安然傳回鄯州。也有人認為,此次夜襲還有一項功績,就是擄來了論欽陵的兒子祿贊,他也成為最早從唐的噶爾氏家族成員。

青海戰後,唐廷自知不敵,遂

派監察禦史

婁師德

出使吐蕃講和,論欽陵的弟弟贊婆在赤嶺與婁師德會盟,并相約互不相犯。

這其後數年,論欽陵反複騷擾唐朝

柘、松、翼等州,唐廷疲于應付,并未有大舉反擊的辦法。

打敗薛仁貴的吐蕃軍事家論欽陵,後代卻投降唐朝

塑羅漢山之戰

唐垂拱元年(685年),已經掌控朝政的武則天任命天官尚書韋待價為燕然道行軍大總管,準備讨伐吐蕃,而這一年論欽陵被正式任命為吐蕃大論。

這一年,噶爾氏家族發生内讧,《大事紀年》:“及至雞年,大論贊聶與芒輾達乍布二人互相殘殺,大論贊聶薨于囊之孫波河。于邦莫邦喀地方,任命論欽陵贊婆為大論。論欽陵于洛之布窮舉行冬季集會儀盟。上贊普

都松尊号,諜者執進毒者多人,斃之。是為一年。”

論欽陵雖然就任大論,但噶爾氏家族内亂已經加劇,吐蕃上層的政治鬥争也愈加嚴酷,多年争戰擴大了内部沖突的激化,而唐朝一直未放棄對吐蕃的征讨,這就讓論欽陵與直系親族必須遠離首都權利中心,前往邊境駐守。

唐永昌元年,韋待價征伐吐蕃,結果被擊敗于弓月(伊犁霍城之阿麗瑪破城)西南,所幸安西副都護唐休璟一力維持,收攏殘兵,穩固局勢,才未使局勢惡化。

這期間,如唐休璟等人均反複上表請複安西四鎮,但朝中阻力甚大,許多大臣甚至希望廢棄安西四鎮,幸得右史崔融等人據理力争,方完全說服武則天和一衆大臣。

時間跨至武周時期

長壽元年(692年)

,彼時西州都督唐休璟再次上表請複安西四鎮,武則天任命

王孝傑為武威道行軍大總管,與左武衛大将軍阿史那忠節讨伐吐蕃。

王孝傑曾參與李敬玄的青海之戰,他與劉審禮共同被俘,劉審禮傷重死在吐蕃,而

吐蕃

贊普

看見王孝傑相貌與父親相似,得以免死歸唐。

公元692年

十月,王孝傑率軍進入西域後,擊敗吐蕃,接連收複

安西四鎮

,并于龜茲置安西都護府。

武周延載元年(694年),王孝傑在青海湖附近,打敗

大将勃論贊刃和吐蕃擁立的

西突厥

十姓可汗

阿史那俀子

天冊萬歲元年(695年),論欽陵率軍侵擾臨洮,女皇任命王孝傑為肅邊道行軍大總管,婁師德為副總管征讨論欽陵。

唐蕃雙方于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會戰于洮州界之塑羅漢山,唐軍大敗,戰事極為慘烈,戰後,吐蕃人甚至将塑羅漢山命名為“虎山唐人墳”。

從武則天當政開始,唐或者武周對吐蕃的應對更為果斷,促使論欽陵不得不離開政治權利中心,也為後來噶爾氏家族失勢與論欽陵身死埋下了伏筆。

打敗薛仁貴的吐蕃軍事家論欽陵,後代卻投降唐朝

後記

論欽陵長年在外,而年輕的贊普

都松急于收回權利,吐蕃内部權利鬥争加速,而武則天與郭元振等人近似離間的政策,更加讓吐蕃王室與噶爾氏家族沖突重生。

都松率先發難,在公元695年誅殺了丢失西域的論欽陵弟弟

勃論贊刃,而論欽陵仍然盤桓在青海與唐軍作戰,無暇他顧,錯失應對機會。

聖曆二年(699年)二月,吐蕃贊普與大臣論岩合謀,托以狩獵之名前往論欽陵的駐地阿秦地,捕殺其黨羽兩千餘人。

贊普發诏要求論欽陵與其弟贊婆前來觐見,論欽陵兄弟不敢坐以待斃,遂舉兵反叛,贊普親率軍隊讨伐,而論欽陵的軍隊不戰自潰,一代吐蕃英雄隻得自殺。

隻得玩味的是,論欽陵一死,

其弟贊婆于同年四月率部千餘人降周。武則天封贊婆為歸德王、右衛大将軍,令其率部衆守洪源谷。

不久,欽陵的兒子論弓仁也率吐谷渾七千餘帳歸降武周 ,拜為左玉钤衛将軍、酒泉郡公,後累遷至左骁衛大将軍、朔方副大使,卒後贈撥川郡王,其子亦在朝中為大将軍。

打敗薛仁貴的吐蕃軍事家論欽陵,後代卻投降唐朝

結語

千年烽煙散盡,曆史已成往事,慶幸中華之盛世,民族之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