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士貴:忠心為國,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卻因民間故事成了奸臣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在中國曆史上,忠臣與奸臣的對立常常是曆史故事中的主題之一。張士貴,作為唐朝曆史上的一位重要将領,他的忠心為國、立下的赫赫戰功,本應被載入史冊。

然而,因為一些民間故事的流傳,他卻被貼上了“奸臣”的标簽,其形象備受争議。這個傳奇的人物,究竟是真忠臣還是被誤解的犧牲品?

一個真實的張士貴,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物?他為什麼會被如此醜化?讓我們一起揭開這個唐朝初期功臣的真面目。

張士貴:忠心為國,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卻因民間故事成了奸臣

唐朝建立之初的張士貴:從亂世英雄到開國功臣

公元586年,隋朝剛剛開國不久,一個名叫張士貴的孩子出生在河南盧氏縣。他出生在一個世代做官的士族家庭,祖上就曾經在北魏時代任過要職。這樣的家庭背景,注定了張士貴不會過普通百姓的生活。

少年時代的張士貴,受家庭的熏陶,從小就胸懷大志,精通武藝。他能夠"彎弓百五十斤,左右射無空發",可謂是當時令人聞風喪膽的大将之材。隻是這樣的好日子并沒有持續太久,很快就遭到了隋朝末年的動蕩。

張士貴:忠心為國,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卻因民間故事成了奸臣

隋炀帝的暴政導緻了全國性的農民起義爆發,各路武裝勢力互相争鋒。作為盧氏人的張士貴,自然也卷入了這場亂世風雲之中。他集結了家鄉的人馬,自稱"大總管、懷義公",與其他起義軍展開了激烈的交鋒。

雖然張士貴的勢力并不算最大,但由于他所在的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既可以直取隋朝的根據地關中,又能夠侵擾東都洛陽,是以各路武裝勢力都紛紛想要拉攏他。不過遺憾的是,張士貴最終都沒有投靠他們,而是選擇了李淵父子上司的集團。

張士貴:忠心為國,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卻因民間故事成了奸臣

公元617年,李淵父子在晉陽起兵,打着 "安定隋室" 的旗号,向着關中發起了進軍。當大軍到達晉南绛縣一帶時,李淵意識到了張士貴義軍的重要性,于是親自派人前去招撫。

經過反複考慮,張士貴最終還是選擇加入了李淵的集團。這一決定,不僅大大加強了李淵的實力,也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重要的基礎。

張士貴:忠心為國,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卻因民間故事成了奸臣

李淵先是建立了傀儡政權,改元"義甯",随後又廢除了傀儡皇帝,自行登基,成為了唐朝的開國皇帝。而張士貴,也是以成為了唐朝開國的勳臣之一,受到了重用。他奉命東下進駐陝州,負責清掃河南、肅清崤渑一帶的敵對勢力,為李淵的進軍關東做準備。

随後不久,李淵的長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率軍東讨。作為先鋒官,張士貴被任命為第一軍總管,率先攻城掠地,給予敵人以重創。不久,張士貴還是以受到嘉獎,并被任命為通州刺史。

張士貴:忠心為國,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卻因民間故事成了奸臣

這樣的表現,使得張士貴受到了李淵的器重。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殺,李淵廢掉傀儡皇帝,自立為帝,建立了大唐王朝,年号武德。而張士貴,也就此成為了唐朝的開國功臣之一。

從亂世英雄到開國功臣,這段經曆堪稱是張士貴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這場亂世之中,他憑借着自己的勇武和英才,從一個地方武裝頭目,最終成長為唐朝開國的重要參與者。

他不僅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還在此後的統一戰争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可以說,張士貴無愧為名副其實的唐朝開國功臣。

張士貴:忠心為國,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卻因民間故事成了奸臣

唐朝進軍統一之戰中的張士貴

武德元年,唐朝正式發動了統一全國的戰争。首要目标,就是位于西北的三大割據勢力:金城的薛舉、武威的李軌,以及馬邑的劉武周。當時的秦王李世民,奉命率軍西征薛舉。而張士貴,則被安排跟随李世民出征。

一開始,戰局并不太順利。唐軍傷亡慘重,與敵軍僵持不下。不過,薛舉随後病逝,其子仁杲即位,這為唐軍提供了先機。在這個時候,張士貴終于不再被動,而是主動挺身而出。

他一馬當先,沖入敵陣,奮勇殺敵,立下了不少功勳。最終,薛舉割據勢力被徹底消滅,隴西全境被唐軍占領。

張士貴:忠心為國,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卻因民間故事成了奸臣

凱旋而歸的張士貴,受到了英雄般的禮遇和獎賞。但他并沒有就此享受清閑,反而被重新派往陝州,負責保障漕運的暢通,為唐朝繼續向東進軍奠定基礎。在這期間,他屢次化險為夷,維護了漕路的安全。

一次,當漕糧運至河南渑池時,突然遭到了王世充部将的偷襲。但張士貴沉着應對,指揮部下擊退了敵人。另一次,以蘇經為首的強盜入侵陝州,守城将領屢戰不勝。唐高祖對此十分震驚,認為必須派遣"猛士"張士貴親自前去剿滅。果然,張士貴一舉殲滅了這夥強盜,聲威大振。

張士貴:忠心為國,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卻因民間故事成了奸臣

就在此時,張士貴又乘勢進擊陸渾和熊州。在與王世充的部隊遭遇的黃澤之戰中,雙方勢力懸殊,形勢危急。但在張士貴的果斷指揮下,唐軍終于打敗了敵人,取得了大勝。這次戰役,不僅聲威大震,還讓張士貴獲得了新野縣開國公的封爵。

在此後的戰事中,張士貴屢立奇功。他曾随同李世民前往山東,大破劉黑闼;又曾跟随淮安王李神通,平定了兖州割據勢力。在這些戰役中,張士貴不但勇武善戰,而且善于指揮調遣,多次扭轉了戰局。可以說,他是真正意義上的唐朝開國元勳之一。

到了武德七年,除了位于朔方的梁師都勢力之外,唐朝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全國。在這場波瀾壯闊的統一戰争中,張士貴無疑是名副其實的功臣。他從始至終都是這一過程的積極參與者,為國家和民族的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

張士貴:忠心為國,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卻因民間故事成了奸臣

玄武門之變中的張士貴

随着全國統一的戰争逐漸結束,唐朝内部的權力鬥争也日益激烈。李淵的長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都是當時最出色的軍事猛将,在晉陽起兵和建立唐朝的過程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不過,在唐朝建立之後,李淵卻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封次子李世民為秦王。這引發了兩兄弟之間的權力争奪。太子李建成,強烈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遂與四弟齊王李元吉結成同盟,共同對抗李世民。

而李世民也在長期的征戰中,積聚了一批猛将,逐漸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形成了所謂的"秦府集團"。張士貴,就是其中的重要成員之一。

張士貴:忠心為國,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卻因民間故事成了奸臣

公元626年,李世民密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有淫亂後宮的罪行。李淵随即決定在第二天親自鞫問二人。就在那個關鍵時刻,李世民率領秦府心腹将領,在玄武門設下埋伏。

當二人路過此地時,李世民突然發動襲擊,射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消滅了他們的勢力。這就是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張士貴:忠心為國,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卻因民間故事成了奸臣

作為秦府的骁将,張士貴毫無疑問參與了這次政變。雖然具體細節不甚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這關鍵時刻,是站在李世民這一方的。這也使得他在新主人李世民登基為帝後,得到了更多的重用和信任。

很快,李世民就逼迫李淵退位,成為唐太宗。在此之後,張士貴仍然被重用,被任命為馬軍總管,協助新帝治理天下。這表明,他無疑是唐太宗最信任的少數心腹之一。

張士貴:忠心為國,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卻因民間故事成了奸臣

張士貴與薛仁貴并非仇敵

在衆多為唐朝立下汗馬功勞的将領中,張士貴的功勳雖然顯赫,但似乎總是被其他人所遮掩。後世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個故事,就是他與薛仁貴的恩怨。

據說,在初次征讨高句麗的準備階段,唐太宗特意派張士貴到龍門縣招募英雄好漢。而當時的薛仁貴,就是在這個時候投軍到張士貴手下的。但是,張士貴卻處處壓制薛仁貴,限制他的發展,還假傳聖旨,将薛仁貴的軍功歸功于自己的女婿。

張士貴:忠心為國,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卻因民間故事成了奸臣

這種對薛仁貴的一再打壓和陷害,無疑引起了人們對張士貴的極度不滿。最終,薛仁貴雖然仍有建功立業,但在張士貴的阻撓下,卻隻能當一個掌管炊事的小兵頭。

可是,這個流傳已久的故事,和曆史真相其實大不相同。事實上,在薛仁貴投軍到張士貴麾下的時候,張士貴對他并無任何打壓。

相反,他能識英豪,很快就發現了薛仁貴的出衆之處。在後來的安市之戰中,薛仁貴身披銀甲,勇于沖鋒,大立功勳,正是得益于張士貴的重用和舉薦。

張士貴:忠心為國,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卻因民間故事成了奸臣

而在薛仁貴功勳大震之後,張士貴更是毫不吝啬地向唐太宗推薦了他。這使得薛仁貴得到了李世民的賞識,逐漸成長為唐朝著名的猛将。可以說,張士貴在薛仁貴的崛起過程中,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

是以,傳統小說中描繪的張士貴與薛仁貴之間的恩怨糾葛,完全是後人編造的。曆史上的張士貴,反而是薛仁貴的引路人,為他的出人頭地提供了可能。可以說,兩人之間的關系,更像是師徒,而非仇敵。

張士貴:忠心為國,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卻因民間故事成了奸臣

張士貴引退和神化

經過多年的奮戰,年近七十的張士貴最終還是申請了退休。公元653年,已經68歲高齡的他在家鄉盧氏安享晚年。四年後的公元657年,張士貴安然辭世,終年72歲。

張士貴的退隐和離世,标志着他在唐朝的曆史使命徹底完成。作為唐朝開國元勳,張士貴在曆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

他從隋末農民起義中崛起,參與了唐朝建立和鞏固的全過程,立下了卓越的戰功。無論是在統一戰争中,還是在李世民登基後的宮廷鬥争中,張士貴都扮演着關鍵的角色。

張士貴:忠心為國,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卻因民間故事成了奸臣

可以說,如果沒有張士貴的及時投靠,唐朝能否順利建立都很難說。他在關鍵時刻的英明決策和英勇表現,為唐王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是憑借着這些功績,張士貴也被後世尊為唐朝開國元勳之一。

不過,即便如此,張士貴在後世的形象卻并非完全光明正大。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卻将他塑造成了一個嫉賢妒能、阻礙薛仁貴的大奸臣。

這個形象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後世文人的創造。在宋元時期,當白話小說開始流行的時候,人們對一些昏庸無能的上位者,産生了極大的厭惡情緒。

張士貴:忠心為國,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卻因民間故事成了奸臣

結語

作為唐朝開國功臣,他的曆史地位并不可否認。但與此同時,他又恰好處在了李世民和李建成争奪皇位的關鍵時刻,并站在了李世民這一邊。在後人眼裡,這無疑令他成為了一個阻撓正義的大奸臣。

事實上,我們應該還原曆史本來面目。張士貴并未如民間故事中那般陷害薛仁貴,相反還是他的栽培者。

張士貴:忠心為國,為唐朝立下赫赫戰功,卻因民間故事成了奸臣

而在玄武門之變中的角色,也隻是一個忠于自己上司的普通将領,并非主謀。他的所作所為,無非是為了效忠自己的主君,并非出于什麼肮髒的私心。或許,張士貴隻是不幸成為了曆史的犧牲品。

他不得不背負起後世文人筆下的醜陋形象,成為千夫所指的大奸臣。但我們應該以更客觀公正的态度,重新認識這位為唐朝立下汗馬功勞的開國元勳。他的一生,無疑彰顯了忠誠、勇武的典型軍人風範,值得我們學習和敬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