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鬥力天花闆安史叛軍連下兩都,戰力一絕,為何沒能改換李唐朝廷

作者:胖典專欄

一場安史之亂,讓李唐王朝斷崖式地由盛轉衰,此後曆代帝王都無力改變藩鎮割據的事實。

提起這段曆史,人們大多遺憾于大唐王朝的沒落,卻少有人注意到曆史中的另一個主角——安史叛軍。

戰鬥力天花闆安史叛軍連下兩都,戰力一絕,為何沒能改換李唐朝廷

在唐朝皇帝明顯還有一定人望,尚得天下民心時,安史叛軍是如何能與唐王朝纏鬥八年之久的?

當唐王朝的國力還沒有出現明顯衰落的時候,安史叛軍是如何能連下兩都,甚至在郭子儀第一次占回兩都後,還能再占一次洛陽?

武力值明顯不低的安史叛軍,又是為什麼隻能抗争一時,沒能在這個連皇帝棄都城而逃的節點,改換了李唐江山?

戰鬥力天花闆安史叛軍連下兩都,戰力一絕,為何沒能改換李唐朝廷

一、武力拔群:叛軍兵卒戰鬥力強

因受唐玄宗偏愛多年,安祿山在叛亂之始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軍隊,身兼三鎮,獨鎮北疆。

他身兼三地的節度使:範陽(幽州)、平盧、河東,三個均在“天寶十節度使”之列。也就是說,安祿山已經不是一般的封疆大吏,他的“疆”足足有别人的三個。

戰鬥力天花闆安史叛軍連下兩都,戰力一絕,為何沒能改換李唐朝廷

河東節度使的設定是為了遏制突厥;

範陽節度使職責是壓制契丹、奚人等部落;

平盧節度使則是要鎮壓室韋、靺鞨等。

但問題是——安祿山本身就是胡人。以胡制胡政策能成功的保證,是安祿山本人沒有叛亂之心。

當他生出叛亂之心時,他的胡人身份就可以讓他最大程度地團結周邊,這些職責範圍内要鎮壓的胡部。

戰鬥力天花闆安史叛軍連下兩都,戰力一絕,為何沒能改換李唐朝廷

再加上安祿山作為節度使,能夠調動起數額龐大的朝廷常備軍,他手中的軍事力量已經達到了不容小觑的程度。

更何況,比起非邊鎮的中央軍,這些少數民族兵和藩鎮常備軍的戰鬥力,要高到不知哪裡去了。

這倒不是說胡人部落有多麼天生善戰,而是藩鎮的常備軍和胡人部落本,就處于常年的戰争之中。

在這裡活下來的本就是具有戰場生存能力的老兵。

戰鬥力天花闆安史叛軍連下兩都,戰力一絕,為何沒能改換李唐朝廷

在陳寅格先生的研究中,唐朝的河北是“武德”最為充沛的地方之一,民風非常彪悍,就連婦女兒童都能彎弓射箭。

反觀唐朝中央軍,多年無戰事,沒有戰場上真刀真槍的對練,沒有經曆過鮮血與刀劍的洗禮,很難拼得過久經沙場的老兵。

戰鬥力強的另一個原因,是民心所向。自李世民起,唐廷對河北就忌憚非常:“蓋河北之人以豪強著稱,實為關隴集團之李唐皇室所最忌憚”。

戰鬥力天花闆安史叛軍連下兩都,戰力一絕,為何沒能改換李唐朝廷

到了武則天時期,河北已經到了“家道悉破,或至逃亡,剔屋賣田,人不為售,内顧生計,四壁皆空”的程度。

這還是狄仁傑任河北安撫大使時,給武則天的報告中所說。

所描述的并非因天災而導緻的群眾流離失所,而是因用兵需求,當地官員對河北百姓的肆意傾軋。

及至玄宗時,宰相張說對河北的情況已經有了比較清醒的态度。他認為“燕南諸城,十僅存一”,也就是說在河北,能有10%的人忠于唐朝就不錯了。

唐王朝如此對待河北,當安祿山叛亂時,河北人第一時間選擇幫助誰就不難猜測,也不難了解了。

戰鬥力天花闆安史叛軍連下兩都,戰力一絕,為何沒能改換李唐朝廷

及至安史之亂後期,特别是叛軍上司集團數次内亂後,還能與唐朝展開如“香積寺”之戰這種如同絞肉機一樣的戰鬥,背後必得是有大量的軍隊和後勤人數支援的。

本身戰力非凡,再加上唐廷對河北忌憚、盤剝多年導緻民心喪失,造就了安史叛軍非凡的戰鬥力。

戰鬥力天花闆安史叛軍連下兩都,戰力一絕,為何沒能改換李唐朝廷

二、知人善任:安祿山有識人之能

安史之亂發生,恰在唐玄宗軍事改革,唐朝建立之時的府兵制瓦解,募兵制逐漸成為軍隊征召士兵主要形式之後。

從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變化,實際上友善了地方豪強召集一支忠于自己的隊伍,中央對軍隊的控制能力則日漸羸弱。

因府兵制瓦解而喪失了“府兵”身份,同時也沒有土地的一批農民被迫變成了流民,又因募兵制的存在而成為了地方的私兵。

戰鬥力天花闆安史叛軍連下兩都,戰力一絕,為何沒能改換李唐朝廷

這些人中湧現出一批軍事和政治才能俱佳的人才。

而安祿山的麾下,就有一大批出身不高,甚至可以說得上貧苦的将才和幕僚。

可以說,安祿山對這些人是有知遇之恩的。

在朝堂日漸腐敗,“用人唯親”已經成為各地官員預設的潛規則時,安祿山難得的在一定程度上實作了“用人唯才”。

唐人所著的《安祿山事迹》中記載:“于時安祿山為河北采訪使,雖内苞兇慝,而外獎廉平,精擇能吏”。

戰鬥力天花闆安史叛軍連下兩都,戰力一絕,為何沒能改換李唐朝廷

這使得安祿山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河北當地中下層人士的“保護傘”和“代言人”。許多出身不高而有志于改變的人,将安祿山視為改變的鑰匙。

哪怕是起兵反叛之後,安祿山也在一段時間内維持着自己“善用良材”、“知人善任”的形象。

戰鬥力天花闆安史叛軍連下兩都,戰力一絕,為何沒能改換李唐朝廷

例如陳希烈,曾經是唐玄宗的宰相,才名顯于一時。但因為在與李林甫、楊國忠的政治鬥争中失利,他對唐廷失去了信心。

安祿山在占領長安後并未殺了他,而是積極招撫,使得這位曾經的唐朝宰相轉投“大燕”,開始為叛軍出謀劃策。

雖說唐玄宗晚年昏庸,楊國忠、李林甫、高力士等奸臣的權力傾軋在其中也“助力”不少,但安祿山敢于提攜底層、善于任用能者的形象,也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

戰鬥力天花闆安史叛軍連下兩都,戰力一絕,為何沒能改換李唐朝廷

三、本性難改:草原掠劫習慣定結局

安史叛軍一路攻城拔地時,帶有強烈的“草根”和“草原”特點——占領一地後并不好好統治,反而是極盡所能地掠奪資源。

據《資治通鑒》記載:“賊每破一城,城中人衣服、财賄、婦人皆為所掠。男子,壯者使之負擔,羸、病、老、幼皆以刀槊戲殺之”。

戰鬥力天花闆安史叛軍連下兩都,戰力一絕,為何沒能改換李唐朝廷

衣服都被搶光,婦女全部都被擄掠淫戲,男人被押解為苦力,老弱者用刀槍挑起來殺死。

史思明以殘暴聞名,他的部下在行軍過程中是最非人的。不僅到處劫掠财物、淫辱婦女,還“殺人以為戲”。

盡管在自己的老巢範陽,安祿山稱得上是一個“好上司”,但他出城作戰的時候,就與尋常的胡人部落無異了。

戰鬥力天花闆安史叛軍連下兩都,戰力一絕,為何沒能改換李唐朝廷

安史之亂中,叛軍所表現出來的掠劫特性,并非中原王朝或者說農耕文明的特點,而是草原部落的特點。

以當時同樣戰力不凡的回纥部落為例,唐人請回纥出兵的條件就是再擄掠一回都城。

若是農耕文明,必然是不會答應這樣的條件。比起大量财物來說,還是“地”更有用。農耕文明出兵相助的條件,一般是“割讓”,而不是擄掠。

戰鬥力天花闆安史叛軍連下兩都,戰力一絕,為何沒能改換李唐朝廷

蒙元兵力最盛時期的行為邏輯,也與此時安史叛軍的行為邏輯一緻。蒙古曾經打到了西亞,“上帝之鞭”震動歐亞大陸。

但蒙古并沒有對自己打過的地方形成實際有效的控制。及至元朝成立時,許多曾經攻打過、半占領的土地,都以“汗國”的形式分了出去。

草原民族的另一個特點,是“強者通吃”,或者說是“強人政治”。

戰鬥力天花闆安史叛軍連下兩都,戰力一絕,為何沒能改換李唐朝廷

因為沒有被文化團結起來,每一個人信服的都是比自己強的人,領頭人就需要有極強的軍事和政治能力,才能指揮得動其他人。

安祿山無疑是一個軍事、政治能力都比較過關的人,這也是為什麼他能夠發動一場這樣大型的叛亂。

可是人總有遲暮時。安祿山太過肥胖,叛亂一年便病痛不斷,失明、毒瘡等讓他的脾氣變得暴躁,喪失了絕大部分作為統治者的個人魅力。

戰鬥力天花闆安史叛軍連下兩都,戰力一絕,為何沒能改換李唐朝廷

若非如此,安慶緒也不敢受人鼓動便殺死安祿山,自立為王。

安慶緒這一輩子最有勇氣的事情,就是殺死了父親。但他本人政治能力并不出色,性格上也有些懦弱。

殺死安祿山後,他将事務都交給一同謀劃的嚴莊處理。

這完全不符合草原“強者為王”的邏輯,再加上嚴莊給了每個将領一塊封地,相當于給了有心人坐大的本錢。

戰鬥力天花闆安史叛軍連下兩都,戰力一絕,為何沒能改換李唐朝廷

于是,曆史沒過多久就輪回了——安祿山叛變了唐朝,史思明叛變了安慶緒。

有意思的是很快又來了一個小輪回——安慶緒殺死了安祿山,史朝義殺死了史思明。

戰鬥力天花闆安史叛軍連下兩都,戰力一絕,為何沒能改換李唐朝廷

“大燕”還沒成立多久,統治階級已經混亂至如此。

還是以大元作比——遠比安史叛軍強大的元朝,因為始終沒有改變草原部落的擄掠習性,不過百年也分崩離析了。

說到底,農耕文明的核心是穩定,草原文明的核心是遷徙。這就決定了安祿山即便自封為帝,擁有比較強大的軍力,也沒有一套适用于一統天下的“術”。

在曆朝曆代的叛亂隊伍中,安史之亂的叛軍論戰力無疑是第一梯隊的。

唐朝以全國之力對抗三鎮,還是僵持了八年之久,其中不乏敗仗。

戰鬥力天花闆安史叛軍連下兩都,戰力一絕,為何沒能改換李唐朝廷

八年之後的勝利,更多是因為唐朝底蘊深厚“耗”赢了。而即便赢了,唐廷也再也沒有對河朔三鎮形成有力的統治。

若非安史之亂的統治階級,依舊保有強烈的草原文明擄掠習性,若是他們可以學習農耕文明“治天下”的政策。這江山會不會改朝換代,還真的不好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