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战斗力天花板安史叛军连下两都,战力一绝,为何没能改换李唐朝廷

作者:胖典专栏

一场安史之乱,让李唐王朝断崖式地由盛转衰,此后历代帝王都无力改变藩镇割据的事实。

提起这段历史,人们大多遗憾于大唐王朝的没落,却少有人注意到历史中的另一个主角——安史叛军。

战斗力天花板安史叛军连下两都,战力一绝,为何没能改换李唐朝廷

在唐朝皇帝明显还有一定人望,尚得天下民心时,安史叛军是如何能与唐王朝缠斗八年之久的?

当唐王朝的国力还没有出现明显衰落的时候,安史叛军是如何能连下两都,甚至在郭子仪第一次占回两都后,还能再占一次洛阳?

武力值明显不低的安史叛军,又是为什么只能抗争一时,没能在这个连皇帝弃都城而逃的节点,改换了李唐江山?

战斗力天花板安史叛军连下两都,战力一绝,为何没能改换李唐朝廷

一、武力拔群:叛军兵卒战斗力强

因受唐玄宗偏爱多年,安禄山在叛乱之始手中掌握着大量的军队,身兼三镇,独镇北疆。

他身兼三地的节度使:范阳(幽州)、平卢、河东,三个均在“天宝十节度使”之列。也就是说,安禄山已经不是一般的封疆大吏,他的“疆”足足有别人的三个。

战斗力天花板安史叛军连下两都,战力一绝,为何没能改换李唐朝廷

河东节度使的设置是为了遏制突厥;

范阳节度使职责是压制契丹、奚人等部落;

平卢节度使则是要镇压室韦、靺鞨等。

但问题是——安禄山本身就是胡人。以胡制胡政策能成功的保证,是安禄山本人没有叛乱之心。

当他生出叛乱之心时,他的胡人身份就可以让他最大程度地团结周边,这些职责范围内要镇压的胡部。

战斗力天花板安史叛军连下两都,战力一绝,为何没能改换李唐朝廷

再加上安禄山作为节度使,能够调动起数额庞大的朝廷常备军,他手中的军事力量已经达到了不容小觑的程度。

更何况,比起非边镇的中央军,这些少数民族兵和藩镇常备军的战斗力,要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这倒不是说胡人部落有多么天生善战,而是藩镇的常备军和胡人部落本,就处于常年的战争之中。

在这里活下来的本就是具有战场生存能力的老兵。

战斗力天花板安史叛军连下两都,战力一绝,为何没能改换李唐朝廷

在陈寅格先生的研究中,唐朝的河北是“武德”最为充沛的地方之一,民风非常彪悍,就连妇女儿童都能弯弓射箭。

反观唐朝中央军,多年无战事,没有战场上真刀真枪的对练,没有经历过鲜血与刀剑的洗礼,很难拼得过久经沙场的老兵。

战斗力强的另一个原因,是民心所向。自李世民起,唐廷对河北就忌惮非常:“盖河北之人以豪强著称,实为关陇集团之李唐皇室所最忌惮”。

战斗力天花板安史叛军连下两都,战力一绝,为何没能改换李唐朝廷

到了武则天时期,河北已经到了“家道悉破,或至逃亡,剔屋卖田,人不为售,内顾生计,四壁皆空”的程度。

这还是狄仁杰任河北安抚大使时,给武则天的报告中所说。

所描述的并非因天灾而导致的民众流离失所,而是因用兵需求,当地官员对河北百姓的肆意倾轧。

及至玄宗时,宰相张说对河北的情况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态度。他认为“燕南诸城,十仅存一”,也就是说在河北,能有10%的人忠于唐朝就不错了。

唐王朝如此对待河北,当安禄山叛乱时,河北人第一时间选择帮助谁就不难猜测,也不难理解了。

战斗力天花板安史叛军连下两都,战力一绝,为何没能改换李唐朝廷

及至安史之乱后期,特别是叛军领导集团数次内乱后,还能与唐朝展开如“香积寺”之战这种如同绞肉机一样的战斗,背后必得是有大量的军队和后勤人数支持的。

本身战力非凡,再加上唐廷对河北忌惮、盘剥多年导致民心丧失,造就了安史叛军非凡的战斗力。

战斗力天花板安史叛军连下两都,战力一绝,为何没能改换李唐朝廷

二、知人善任:安禄山有识人之能

安史之乱发生,恰在唐玄宗军事改革,唐朝建立之时的府兵制瓦解,募兵制逐渐成为军队征召士兵主要形式之后。

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变化,实际上方便了地方豪强召集一支忠于自己的队伍,中央对军队的控制能力则日渐羸弱。

因府兵制瓦解而丧失了“府兵”身份,同时也没有土地的一批农民被迫变成了流民,又因募兵制的存在而成为了地方的私兵。

战斗力天花板安史叛军连下两都,战力一绝,为何没能改换李唐朝廷

这些人中涌现出一批军事和政治才能俱佳的人才。

而安禄山的麾下,就有一大批出身不高,甚至可以说得上贫苦的将才和幕僚。

可以说,安禄山对这些人是有知遇之恩的。

在朝堂日渐腐败,“用人唯亲”已经成为各地官员默认的潜规则时,安禄山难得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用人唯才”。

唐人所著的《安禄山事迹》中记载:“于时安禄山为河北采访使,虽内苞凶慝,而外奖廉平,精择能吏”。

战斗力天花板安史叛军连下两都,战力一绝,为何没能改换李唐朝廷

这使得安禄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河北当地中下层人士的“保护伞”和“代言人”。许多出身不高而有志于改变的人,将安禄山视为改变的钥匙。

哪怕是起兵反叛之后,安禄山也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着自己“善用良材”、“知人善任”的形象。

战斗力天花板安史叛军连下两都,战力一绝,为何没能改换李唐朝廷

例如陈希烈,曾经是唐玄宗的宰相,才名显于一时。但因为在与李林甫、杨国忠的政治斗争中失利,他对唐廷失去了信心。

安禄山在占领长安后并未杀了他,而是积极招抚,使得这位曾经的唐朝宰相转投“大燕”,开始为叛军出谋划策。

虽说唐玄宗晚年昏庸,杨国忠、李林甫、高力士等奸臣的权力倾轧在其中也“助力”不少,但安禄山敢于提携底层、善于任用能者的形象,也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战斗力天花板安史叛军连下两都,战力一绝,为何没能改换李唐朝廷

三、本性难改:草原掠劫习惯定结局

安史叛军一路攻城拔地时,带有强烈的“草根”和“草原”特点——占领一地后并不好好统治,反而是极尽所能地掠夺资源。

据《资治通鉴》记载:“贼每破一城,城中人衣服、财贿、妇人皆为所掠。男子,壮者使之负担,羸、病、老、幼皆以刀槊戏杀之”。

战斗力天花板安史叛军连下两都,战力一绝,为何没能改换李唐朝廷

衣服都被抢光,妇女全部都被掳掠淫戏,男人被押解为苦力,老弱者用刀枪挑起来杀死。

史思明以残暴闻名,他的部下在行军过程中是最非人的。不仅到处劫掠财物、淫辱妇女,还“杀人以为戏”。

尽管在自己的老巢范阳,安禄山称得上是一个“好领导”,但他出城作战的时候,就与寻常的胡人部落无异了。

战斗力天花板安史叛军连下两都,战力一绝,为何没能改换李唐朝廷

安史之乱中,叛军所表现出来的掠劫特性,并非中原王朝或者说农耕文明的特点,而是草原部落的特点。

以当时同样战力不凡的回纥部落为例,唐人请回纥出兵的条件就是再掳掠一回都城。

若是农耕文明,必然是不会答应这样的条件。比起大量财物来说,还是“地”更有用。农耕文明出兵相助的条件,一般是“割让”,而不是掳掠。

战斗力天花板安史叛军连下两都,战力一绝,为何没能改换李唐朝廷

蒙元兵力最盛时期的行为逻辑,也与此时安史叛军的行为逻辑一致。蒙古曾经打到了西亚,“上帝之鞭”震动欧亚大陆。

但蒙古并没有对自己打过的地方形成实际有效的控制。及至元朝成立时,许多曾经攻打过、半占领的土地,都以“汗国”的形式分了出去。

草原民族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者通吃”,或者说是“强人政治”。

战斗力天花板安史叛军连下两都,战力一绝,为何没能改换李唐朝廷

因为没有被文化团结起来,每一个人信服的都是比自己强的人,领头人就需要有极强的军事和政治能力,才能指挥得动其他人。

安禄山无疑是一个军事、政治能力都比较过关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发动一场这样大型的叛乱。

可是人总有迟暮时。安禄山太过肥胖,叛乱一年便病痛不断,失明、毒疮等让他的脾气变得暴躁,丧失了绝大部分作为统治者的个人魅力。

战斗力天花板安史叛军连下两都,战力一绝,为何没能改换李唐朝廷

若非如此,安庆绪也不敢受人鼓动便杀死安禄山,自立为王。

安庆绪这一辈子最有勇气的事情,就是杀死了父亲。但他本人政治能力并不出色,性格上也有些懦弱。

杀死安禄山后,他将事务都交给一同谋划的严庄处理。

这完全不符合草原“强者为王”的逻辑,再加上严庄给了每个将领一块封地,相当于给了有心人坐大的本钱。

战斗力天花板安史叛军连下两都,战力一绝,为何没能改换李唐朝廷

于是,历史没过多久就轮回了——安禄山叛变了唐朝,史思明叛变了安庆绪。

有意思的是很快又来了一个小轮回——安庆绪杀死了安禄山,史朝义杀死了史思明。

战斗力天花板安史叛军连下两都,战力一绝,为何没能改换李唐朝廷

“大燕”还没成立多久,统治阶级已经混乱至如此。

还是以大元作比——远比安史叛军强大的元朝,因为始终没有改变草原部落的掳掠习性,不过百年也分崩离析了。

说到底,农耕文明的内核是稳定,草原文明的内核是迁徙。这就决定了安禄山即便自封为帝,拥有比较强大的军力,也没有一套适用于一统天下的“术”。

在历朝历代的叛乱队伍中,安史之乱的叛军论战力无疑是第一梯队的。

唐朝以全国之力对抗三镇,还是僵持了八年之久,其中不乏败仗。

战斗力天花板安史叛军连下两都,战力一绝,为何没能改换李唐朝廷

八年之后的胜利,更多是因为唐朝底蕴深厚“耗”赢了。而即便赢了,唐廷也再也没有对河朔三镇形成有力的统治。

若非安史之乱的统治阶级,依旧保有强烈的草原文明掳掠习性,若是他们可以学习农耕文明“治天下”的策略。这江山会不会改朝换代,还真的不好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