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唐首位和親公主遠嫁草原,幾乎被人忽視,出土後才知詳情

唐朝曾經是中國曆史上最為強大的王朝。尤其在“安史之亂”以前,政局統一,經濟繁榮,民族團結,周邊安定,四海升平。說起這些繁榮的景象,人們往往要提到唐朝開放和相容的對外政策和開明、和睦的民族政策,但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卻常常被忽略了,她們就是在這一政策中發揮着重要作用的和親公主。

大唐首位和親公主遠嫁草原,幾乎被人忽視,出土後才知詳情

在青海日月山的西邊,有一條美麗的河流,傳說當年文成公主嫁往西藏時,途經日月山,向西望去,一片蒼涼,禁不住悲上心頭,公主的眼淚彙成了一條河,這條河就是今天的倒淌河。今天,如果這個傳說要重新演繹的話,在這條河流中,流的更多的可能是另外一位公主的眼淚,她就是大唐的第一位和親公主、早文成公主一年嫁給吐谷渾國王諾曷缽的弘化公主。

如果不是武威的一處墓葬群的發現,弘化公主的故事也許至今還埋藏在地下。

大唐首位和親公主遠嫁草原,幾乎被人忽視,出土後才知詳情

當年,文成公主翻過日月山時,曾和弘化公主有過一次短暫的相遇。但後來誰也沒有料到,曆史竟然上演了戲劇性的一幕。兩位公主的境遇如同兩個王朝的命運,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一位公主聲名遠揚,家喻戶曉;一位公主默默無聞,被人忽視。一個王朝不斷強大;一個王朝日漸衰落。最終,文成公主所在的吐蕃王朝導緻了弘化公主下嫁的吐谷渾王國的滅亡。

大唐首位和親公主遠嫁草原,幾乎被人忽視,出土後才知詳情

弘化公主所在的吐谷渾是大陸古代少數民族,最早居住在大陸東北地區,原屬遼東鮮卑慕容的一支,後徙居西北。最早來到今天甘肅的臨夏附近,後又不斷向西南擴充,逐漸占領了青海全境及周邊地區,建立起了以吐谷渾為國号的草原王國。

大唐首位和親公主遠嫁草原,幾乎被人忽視,出土後才知詳情

唐王朝建立不久,橫亘在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上的吐谷渾聯合西突厥,經常侵擾唐的邊境,襲擊來往商人,阻絕了中原與西北邊疆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也阻礙了大唐和中東、_歐州各國經濟、文化的交流。唐太宗李世民一方面派大将李靖、侯君集等用武力征讨,迫使其投降;一方面采取懷柔政策,用和親的方式來團結吐谷渾。

唐貞觀八年(634年),日益強大起來的吐蕃族在首領松贊幹布的率領下從西面進攻吐谷渾,次年在唐軍的攻擊下,吐谷渾大敗,分裂為東西二部。西部吐谷渾,以新疆都善為中心,後降服吐蕃;東部吐谷渾由慕容順率領,以伏埃城(今青海省共和縣境内)為中心,依附于唐。唐王朝封慕容順為西平郡王。後慕容順被其臣下所殺,唐朝廷又立其子燕王諾曷缽為吐谷渾王,封其為河源郡王,又稱“烏地也拔勤豆可汗”。諾曷缽執政後頒行唐朝曆法,奉唐朝年号,并迎娶了弘化公主。

大唐首位和親公主遠嫁草原,幾乎被人忽視,出土後才知詳情

如今,在武威的文化廣場上,盜立着弘化公主和諾曷缽的雕像。武威人民為什麼要為地處青海的吐谷渾國王諾曷缽和弘化公主塑像呢?吐谷渾又與厚重的武威有着怎樣的曆史淵源呢?

在武威市區南20公裡的南營鄉境内,有一個青嘴喇嘛灣。這裡地處祁連山南麓,峰巒起伏,峽谷縱橫,發源于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内的冰溝河和大水河流經此地,在兩水彙合處,是20世紀中葉建起的一座水庫,弘化公主墓就坐落在水庫對面的山岡上。

清同治年間,由于清政府腐朽,社會動蕩,禍亂四起,當地群衆紛紛上山躲避災難。有個梁姓人家在挖窯洞時,碰巧挖中了一座墓葬,發現了大量的随葬器物,除有彩繪的木俑、木馬、木駱駝等大批木器外,還有不少銅器和金玉珠寶,這座墓葬正是弘化公主墓。

慶幸的是,由于當時的人們隻注重金銀珠寶,像墓志銘等大部分珍貴文物并未遭到大的破壞。1915年4月,公主墓再次被當地群衆掘開,墓志銘被掘墓者據為己有。當時的武威知縣叫唐敷容,他來到涼州做官,認為這裡是西陲重鎮,必有先朝遺物埋藏地下或散落民間,遂囑咐商會會長賈壇留意尋訪。

當公主墓志出土的消息傳開後,酷愛金石的賈壇立即乘車前往,最終将公主墓志銘運回文廟儲存。至此,人們才知道唐朝的首位和親公主弘化公主就長眠于武威這塊土地上。

大唐首位和親公主遠嫁草原,幾乎被人忽視,出土後才知詳情

弘化公主墓志銘為正方形,邊長68厘米,厚6厘米,由志蓋和志底兩部分組成。志蓋正中篆書“大周故西平公主墓志”,四周雕刻纏枝草葉花紋圖案,極為精美。志底文字25行,滿行24字,字型端莊秀麗,既有盛唐時期的楷書之美,又有魏墓志銘書體的遺韻。

大唐首位和親公主遠嫁草原,幾乎被人忽視,出土後才知詳情

“誕靈帝女,秀奇質于蓮波;托體王姬,湛清儀于桂魄。公宮秉訓,沐胎教之宸猷;....”從墓志銘中不難看出,弘化公主是一位美麗聰慧、賢達善良的姑娘。

弘化公主,又叫西平大長公主,生于唐武德五年(622年),為唐宗室淮陽王李道民之女。貞觀十年(636年)臘月,吐谷渾王諾曷缽赴唐都長安晉谒唐太宗并求婚,太宗答應将弘化公主許配給他。到了貞觀十三年(639年)十二,月,也就是弘化公主适婚的年齡,諾曷缽來到長安迎娶,經過一番準備,翌年的二月,18歲的弘化公主在其父親左曉衛将軍、淮陽王李道民及右武衛将軍慕容寶的護送下,遠離故土長安,到達位于青海的吐谷渾國與諾曷缽成婚,從此過上了“有城郭而不居,随逐水草廬帳為室,以肉酪為糧”的遊牧生活。

據史書記載,弘化公主不僅聰明賢惠,而且具有超人的膽略。弘化公主嫁入吐谷渾以後,極大地改善了吐谷渾與唐王朝的關系,由于吐谷渾每年要派使者向唐王朝進貢稱臣,引起了吐谷渾國内不少大臣的不滿,吐谷渾丞相宣王和他的兩個弟弟密謀,準備在祭山活動時,劫持諾曷缽和弘化公主投奔吐蕃。得知這個消息後,諾曷缽一時有些不知所措,弘化公主并沒有驚慌,她和諾曷缽一起帶着少量親兵,連夜向都城(西甯)奔去,并在都州刺史杜鳳舉的幫助下一舉粉碎了宣王的陰謀,吐谷渾國内很快就安定了下來。

大唐首位和親公主遠嫁草原,幾乎被人忽視,出土後才知詳情

公元650年,唐高宗李治繼位,封諾曷缽為附馬都尉,随後諾曷缽以吐谷渾著名的駿馬敬獻唐廷,唐與吐谷渾之間的關系進人了一個新的時期。唐永徽三年(653年),弘化公主上書請求回長安省親,唐高宗遂派左曉衛将軍鮮于匡濟前往迎接。當年11月,弘化公主在嫁入吐谷渾13年後第一次回到了長安,朝見了唐高宗,成為唐代十幾位和親公主中唯一回過長安的公主。高宗不但熱情接待了這位宗族姐姐,還加封陪同前來的諾曷缽為青海國王,又以宗室女金城縣主(會稽郡王李道恩第三女)賜嫁諾曷缽與弘化公主的長子慕容忠,以金明縣主賜嫁其次子。

長安之行滿載而歸後不久,吐谷渾的西面戰事又起,日漸強盛的吐蕃族不斷向甘青地區擴張,吐谷渾與吐蕃的沖突時有發生,吐谷渾的國土也不斷地被侵蝕。公元663年,在一次大規模的交戰中,吐谷渾部受吐蕃攻擊全面落敗,吐谷渾國土全部被吐蕃占領。失去領地的諾曷缽和弘化公主率殘部幾千帳退居到祁連山北的涼州南山落腳,一邊遣使向唐朝求救,一邊休整以圖東山再起。

大唐首位和親公主遠嫁草原,幾乎被人忽視,出土後才知詳情

鹹亨元年(670年),唐朝派大将薛仁貴帶兵攻擊吐蕃軍,打算幫助諾曷缽收複故土。誰知此時的吐蕃軍隊士氣正旺,加之唐軍長途跋涉,不适應高原作戰,在大非川(今青海海南州切吉鄉)的交戰中,薛仁貴帶領的唐軍幾乎全軍覆沒。

吐谷渾複國的希望就此破滅,弘化公主也從此過上了颠沛流離的流亡生活。

鹹亨三年(672年),唐朝将諾曷缽遷到都州(今青海樂都)大通河之南,由于此地接近吐蕃,且地方狹小,諾曷缽懼怕吐蕃而“不安其居”,于是“始徙其部衆于靈州之地”,也就是今甯夏吳忠市同心縣境内。唐高宗為了安置諾曷缽及所率的吐谷渾部族,便在太陽山下選擇了一個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同心縣韋州鎮,專門設立安樂州,寓意“欲其安而且樂也”,任命諾曷缽為刺史,管轄區域為今甯夏河東中甯、同心、鹽池三縣部分地區。雖然隸屬靈州都督府,但由于吐谷渾族的特殊性,由其自治管理,這也開創了大陸最早民族自治的先例。

公元688年,諾曷缽因病去世後,其子慕容忠繼位,唐朝又加封為青海王,繼續治理安樂州。

大唐首位和親公主遠嫁草原,幾乎被人忽視,出土後才知詳情

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号為大周。對于弘化公主及吐谷渾民族的經曆,武則天了然于心,遂改封弘化公主為大周西平大長公主。是以我們今天看到的弘化公主的墓志蓋上刻寫的正是“大周故西平公主墓志”九個字。

公元698年五月初三,吐谷渾的最後一任國王慕容忠去世,非常巧合的是弘化公主也于這一天離世。對于這一稀奇的事件,合理的推測,應該是風燭殘年一息尚存的弘化公主,在驚聞愛子離世的消息後,因悲傷過度而撒手西去,享年76歲。至此,她在安樂州整整生活了26年。

次年三月,弘化公主與其子青海國王慕容忠的靈樞運抵涼州葬于青嘴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