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朝中亞總督,實為右羽林大将軍,影響唐朝國運的不是怛羅斯之戰

在史書愛好者以及普通人的印象當中,唐帝國對外擴張的步伐受到了怛羅斯之戰的影響,甚至,整個帝國的國運與怛羅斯之戰有着不可分割的關系。

唐朝中亞總督,實為右羽林大将軍,影響唐朝國運的不是怛羅斯之戰

另外,代表唐朝與阿拉伯帝國進行作戰的高仙芝,更是被譽為唐朝在中亞的總督。

這位在安西都護府率領安西軍屠戮諸國,滅國無數的唐朝名将,實際上,在唐朝内部也僅僅是一位右羽林大将軍而已。

而且,人們探讨極多的怛羅斯之戰,并不是影響唐帝國國運轉變的關鍵點。

至少,在怛羅斯之戰後,安西都護府的安西軍又迅速崛起,重新對中亞地區施加了強大的戰略影響。

史書已經記不清高仙芝的出生年月了,但是,高仙芝崛起之路,史書卻有着詳細的記載。

741年,高仙芝被派往了西域安西都護府,擔任此地的副都府。

在這裡,高仙芝迎來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時刻,也開始了誅滅西域諸國的滅國大戰。

唐朝中亞總督,實為右羽林大将軍,影響唐朝國運的不是怛羅斯之戰

高仙芝就任之後,吐蕃便在西域地區暗中操縱西北20多國,背叛唐朝,各國紛紛停止向唐朝朝貢。

這種反叛的行為,自然迎來了唐朝的懲罰,此時的唐玄宗還處在政治清明、頭腦清醒的階段,于是,直接給高仙芝下達作戰指令,讨伐其中的小勃律國。

747年3月,高仙芝征戰的一生終于開始了。

這一次滅國行動,高仙芝隻用了一萬多名士兵便拿下了小勃律國。

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在短短的4年時間裡,高仙芝滅亡的國家高達十數個。

在中亞地區提起唐朝,各國與人們想到的往往先是高仙芝,之後才是唐朝。

高仙芝俨然已經成為唐朝在中亞地區的代理人,用西方人的觀點,那就是唐朝在中亞地區的總督,管理着中亞所有的事務。

唐朝中亞總督,實為右羽林大将軍,影響唐朝國運的不是怛羅斯之戰

可是,實際上,高仙芝在唐朝的官職并不高。

751年正月,高仙芝要回朝述職,于是,便把自己抓捕的多位國王一同獻給了唐玄宗。

面對唐朝将領在境外的又一壯舉,唐玄宗也毫不猶豫給予了高仙芝極大的賞賜,冊封他為右羽林大将軍。

當然,這個右羽林大将軍隻是正三品的武職而已。

高仙芝的這種滅國大戰,除了為唐朝争取到無限的疆域以外,也樹立了衆多的敵對勢力。

因為,在此之前,750年高仙芝滅亡石國時,曾導緻其王子逃跑,向黑衣大食求救。

于是,便有了後來的怛羅斯之戰,而怛羅斯之戰并非大食對唐王朝的進攻,而是高仙芝主動出擊,率軍遠征大食。

唐朝中亞總督,實為右羽林大将軍,影響唐朝國運的不是怛羅斯之戰

戰鬥,實際上是發生在唐朝境外,位于遙遠的哈薩克斯坦南部。

述職回到西域之後,高仙芝顯得異常興奮,面對搜集到手的關于石國王子情報,高仙芝沒有被動等待,而是主動出擊。

751年4月,他從安西率軍遠征大食,而他帶領的兵力隻有3萬人,但是關于這3萬人的構成,卻有着不同的傳說。

基于安西軍在西域的作戰經驗以及戰鬥力水準,高仙芝有信心率領一支強大的安西軍對大食帝國形成威懾。

而在這3萬人當中,安西軍占據了絕大部分,其他藩屬國的部隊相對較少。

相反,在資治通鑒的介紹當中,唐朝遠征大食帝國的部隊,唐軍數量隻有幾千人,其他的藩屬國反而占據了絕大部分。

無論何種構成,高仙芝的行軍速度已經超過了大食的預料。

唐朝中亞總督,實為右羽林大将軍,影響唐朝國運的不是怛羅斯之戰

他用3個月的時間就翻越了帕米爾高原,穿過了沙漠,當年7月,來到了大食人的面前。

兩國軍隊在怛羅斯相遇,決戰也在這一刻發生。

當然,戰鬥進行的十分迅速,5天的時間,兩軍便決出了結果。

在高仙芝的指揮,以及大唐陌刀隊的李嗣業的配合之下,13萬的阿拉伯聯軍被3萬唐軍擊潰。

但是,高仙芝也沒有赢得最後的勝利,因為,他的藩屬軍隊當中出現了叛徒。

葛邏祿軍隊突然反叛,導緻唐軍面臨的困境更加複雜,加之補給問題,使得高仙芝隻能做出撤退的決定。

這成為高仙芝一生的遺憾,而這個遺憾在756年被迫結束,因為,這一年高仙芝在安史之亂中被錯殺了。

唐朝中亞總督,實為右羽林大将軍,影響唐朝國運的不是怛羅斯之戰

也因為怛羅斯之戰,人們才給出了唐朝國運轉衰的結論,同時,也暗諷唐朝對外擴張的結束。

但是,實際上并非如此,怛羅斯之戰結束後,752年,安西軍重整旗鼓,繼續在西域地區開展滅國、威懾行動。

常封清接過高仙芝的旗幟之後,滅亡大勃律國,征戰吐蕃,緻使阿拉伯人明白唐帝國的強大如舊。

更是有了阿拉伯主動求和的記錄,這從側面說明了怛羅斯之戰不是唐朝國運的轉折點,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安史之亂。

唐朝中亞總督,實為右羽林大将軍,影響唐朝國運的不是怛羅斯之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