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1912年清王朝覆滅以後,中國進入了長達數十年的軍閥割據階段。在這個時期,中國内戰不斷,軍閥長期混戰,這引發了中國革命創始者-孫中山的擔憂,他意識到必須通過武裝革命奪取政權,建立統一政權,為了這個目标,孫中山建立了黃埔軍校,還親自參與了籌備。在黃埔軍校建校初期,孫中山派出了自己的心腹蔣介石來擔任校長,在黃埔軍校的第一期學生中,有這麼一位畢業生,年紀輕輕就得到了蔣介石的重用,後來官至上将,那麼他是誰呢?

01早年進入黃埔軍校學習
今天說的這一位黃埔軍校畢業生就是後來的劉詠堯上将,出生于1909年的劉詠堯家庭條件富足,從小他就有考取功名的理想。雖然在他出生時,清政府就廢除了科舉制,在民國成立後,政府愈加腐敗,買官賣官的現象絡繹不絕,但這讓他開始為了理想而讀書。後來在13歲時,他就考上了北京的朝陽大學,在當時完全可以以天才相稱,不過他并沒有驕傲,反而是進入大學後繼續刻苦努力學習。
後來因為北洋政府依舊困于在軍閥混戰之中,甚至出現了數次皇帝複辟的現象,這讓國人對北洋政府失去了信心。于是年輕有為的劉詠堯開始趕赴廣州,參加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不久黃埔軍校成立,劉詠堯也順利進入了黃埔軍校學習,他在軍校中表現優異,指揮作戰很有一套,是以他很快受到了作為校長的蔣介石的賞識,并走上升遷的道路。
02成為蔣介石身邊的紅人
在北伐戰争開始後,蔣介石就開始統一指揮統一戰線,快速突破了江北防線,并陸續消滅了吳佩孚和孫傳芳等軍閥。在北伐戰争中,因為劉詠堯屢立奇功,是以他晉升也很快,不久就成為了國民黨軍隊中的骨幹。到了抗日戰争中,他在華中長期與日軍展開拉鋸戰,雖然長期的拉鋸戰已經讓雙方知己知彼了,但是他還是因為一次疏忽大意,陷入了日軍的圈套,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經過這一次慘敗後,劉詠堯主動請罪,可是蔣介石并沒有怪罪他,反而繼續提拔他。這讓他一度被提拔為了将官。在抗日戰争結束後,他徹底在後方工作,到了内戰爆發後,他還擔任了後方軍校的教員,雖然他曾向蔣介石提出希望上戰場,不過依舊被蔣介石拒絕,在後方的劉詠堯隻得眼睜睜地看重國民黨軍隊潰敗。
在1949年初,國軍在淮海戰役慘敗,蔣介石的主力徹底被全殲,解放軍長驅直入,為解放南京做進一步打算。就在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前夕,劉詠堯攜家人乘飛機逃往了台灣。在台灣的他,整日惶恐不安,害怕蔣介石追究自己的軍事責任。可是到了台灣後,蔣介石不僅沒有怪罪他,還授予了他上将軍銜,成為了内戰的功臣。後來他退出軍界,開了一家報社,過起了普通人的日子,不過
他的孫女卻是後來家喻戶曉的歌星劉若英
,對于他的晚年而言,真是十分低調,讓他成功地躲過了蔣介石的排查,得以安度晚年。
結語:
劉詠堯自幼聰明,在文化藝術上都很有天賦,素有“儒将”之稱。黃埔軍校畢業後,他參加了北伐戰争,開始了從軍之路。
後來在抗日戰争中也是屢立奇功,成為了蔣介石的得力幹将,不過在抗日戰争中的失誤讓他退居後方,無緣正面戰場。不少人說如果内戰中有了這位得力幹将出馬,可能又會輸得好看一些。其實在内戰中,蔣介石政府早已無力回天了,無論是誰都無法挽回敗局。到了台灣後,雖然當了上将,可是激流勇退卻是他的成功之處,成功避免了蔣介石的猜疑,得以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