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曆史名人為人文價值鍊 發掘弘揚香山文化促城市全方位發展

以曆史名人為人文價值鍊 發掘弘揚香山文化促城市全方位發展

2016年11月12日,中山各界隆重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 南都記者 吳進 攝

以曆史名人為人文價值鍊 發掘弘揚香山文化促城市全方位發展

人們在澳門大三巴牌坊前遊覽。新華社供圖

以曆史名人為人文價值鍊 發掘弘揚香山文化促城市全方位發展

珠海漁女。 南都資料圖檔

“對于香山文化,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2022年,是香山建縣870周年的日子。如何守正創新香山精神?如何複興香山文化進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珠海中山澳門多位嘉賓建言獻策,他們提出:要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願意了解香山文化,傳播香山文化。

香山是中國近代史的搖籃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館館員、中山市政協原主席丘樹宏曾這樣評價中山:偉人孫中山的家鄉、鹹淡水文化的中心、中國近代史的搖籃、民營經濟的典範、正宗新粵菜的鼻祖;加上澳門和珠海,可以再有兩句話:世界文化遺産、新興經濟特區。香山這個地區誕生了偉大的人物、偉大的思想,影響了中國,甚至影響世界,站在這個角度來說,香山是中國近代史的搖籃,它搖出了以孫中山、鄭觀應、容闳為代表的偉大的人物和包括各方面一系列名人的偉大的隊伍,以及以三民主義和建國方略、商戰思想等為代表的偉大思想。而孫中山則是近代中國海上絲路最偉大的使者。

丘樹宏說,正因為香山地區人文曆史的這種特殊性和重要性,對香山的紀念就與其他一般地區的紀念有着很大的不同,意義十分重大深遠,是以他建議:恰逢香山建縣870周年的日子,應該更多地挖掘香山文化的曆史意義、現實意義和未來意義。紀念不是為了紀念而紀念,而是為了回顧昨天而找到動力源泉,進而鞭策今天、推動明天。

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香山文化

珠海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珠海市婦聯原主席徐惠萍則提出:“香山人文形成的文化走廊”是大灣區中西文化交流核心所在。“中山提出複興香山古城,我認為借此可以進一步推動香山文化複興,我們要複興什麼?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開展。”中山市政協專職常委胡波表示。丘樹宏也認為,香山古城的複興,不僅僅是“形”的複興,更應該是“魂”的複興。

珠海博物館保管部主任、香洲區人大代表楊長征表示,要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香山文化,博物館要發揮作用,希望珠海博物館、中山博物館能夠互通有無,共同肩負起傳播香山文化的曆史職責。珠海梅溪牌坊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珠海科技學院文化理論研究所所長教授劉雲德則建議:成立專門研究機構研究香山文化;把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相結合。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澳門博物館原館長陳迎憲建議,今年是香山縣建縣870年,中山可考慮牽頭原屬香山縣的珠海和澳門、中山,聯合主辦以海洋文化為主題的系列活動。

談香山精神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館館員、中山市政協原主席丘樹宏:

珠海、中山、澳門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

香山是最早提出“中國夢”的地方。100多年前,一代偉人孫中山提出的“振興中華”,就是中國夢的雛形。香山也是離中國夢最近的地方。改革開放後,澳門回歸祖國,珠海、中山走在了全國的前面,敢為天下先,經濟社會和文化發生了滄海桑田、翻天覆地的變化,為全國創造和提供了許多經驗,尤其是老百姓走上了富裕小康的道路,離現代化的目标很近很近。

香山在全國在全世界都有其特殊而重要的位置。說起香山縣,人們一定首先想到孫中山,他推翻了千年封建帝制、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是影響中國、影響世界的偉人;人們會想到鄭觀應,他的《盛世危言》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刊印給官員學習的著作,還影響了孫中山、毛澤東等名人;人們還會想到第一個留學意大利的鄭瑪諾、第一個留美學生容闳、第一個參與世博會的徐榮村;人們還會想到香山“紅色四傑”;會想到最早漂洋過海的香山華僑、最早開發上海的香山商人……

無論從經濟、政治,還是教育、文化、商業、軍事、外交,以至體育等等,香山人都以一個特殊的群體,與海上絲路、與海洋文化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為中國的開放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和貢獻。香山與粵港澳大灣區與廣東省與全球華僑華人有着緊密聯系。恰逢香山建縣870周年的日子,應該更多挖掘香山文化的曆史意義、現實意義和未來意義。結合珠海的實際、中山的實際和澳門的實際,探讨挖掘珠海中山澳門一路走來,有什麼經驗,目前存在哪些問題,今後的方向在哪裡?

我舉兩個例子,第一,中山人最重要一個人文精神是務實——務實而不保守,開放而不張揚,創新而不浮躁。但近二十年來這個核心精神碰到了比較大的問題。第二,珠海在曆史文化發掘和利用方面,似乎并沒有自覺地将孫中山文化和香山文化放在重要的位置,包括博物館也沒有作為重點主題來做,這就好比放棄了“金飯碗”。這些,希望通過從香山文化中,重尋和利用香山精神,做到守正而創新、繼承和弘揚,進而促進城市發展。

珠海、中山、澳門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建議以孫中山文化為旗幟,聯系鄭觀應、容闳,包括楊殷、蘇兆征、楊匏安、林偉明“香山紅色四傑”等曆史名人,并以此為人文價值鍊,加強交流與合作,推進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的共同發展。

談文化興城

中山市人大常委、中山元一沉香創始人黃仲斌:以沉香為載體推廣香山文化

沉香和香山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甚至可以說,香山名字源于沉香,是以沉香文化是香山文化的根和魂。我們在10多年前開始大面積地種植沉香,把沉香做成不同的産品,将沉香文化物化成我們普通老百姓都可以用得上的各種産品。

在傳播沉香文化方面,我們通過沉香文化館,讓學生、市民感受到沉香的魅力,以沉香為載體推廣我們中山文化、香山文化。前幾年市政協牽頭策劃組織了香山沉香正名活動,并争取國家知識産權局準許了“香山香”品牌,使得香山地區有了統一的沉香區域品牌,這是我們發展沉香産業和沉香文化的重要載體。

《中山故事》節目主持人,廣東聲屏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江秀娟:将中山本土文化融入到年輕人的生活中

中山文化包含很多内容,其中孫中山文化是非常清晰的,但除了孫中山文化,我們在具體的城市文化方面還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概念呈現給大家,我認為可能在提煉城市文化的内涵品質方面,還需要一個非常準确具體的定位,一提到就知道是我們中山的、是我們香山的,在這一方面可以去再斟酌和定位。

我覺得如果要讓年輕人真正地去愛上和傳承本土文化,可能還是需要融入到商業模式中,比如說文創的開發,能夠讓他們買得到、用得到、看得到,真真正正地融入他們的生活當中去,那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傳承。

中山市華人禮服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陳福星:鼓勵社會資源參與中山文化興城

在香山、中山這片土壤裡,我們來複興孫中山先生設計、倡導的禮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中山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服裝,它承載着一代人的文化符号、記憶,也影響着我們中國人的着裝,複興中山裝,對于我們中山的文化興城、香山文化複興都有一定的意義。

在中山文化興城方面,除了政府層面的宣傳、推動外,鼓勵社會資源,如更多的企業、老百姓共同參與進來,中山文化興城定會大放光彩。

談香山古城

中山市政協專職常委胡波:打造香山古城載體

南宋1154年,香山建縣後不久,縣址正式搬遷到石岐。現在中山紀念堂附近,還能找到當時的老城牆,中山市近年在這裡建設了“城市原點”。老城的範圍不大,隻有0.5平方公裡。發展到晚清民國時期,城市範圍擴大,包括現在的步行街、民族路、民權路、民生路等地方。新中國成立以後,沿着岐江河兩岸,建立起玻璃廠、化工廠等。改革開放以後,中山經濟現代化開始起飛。

中山提出複興香山古城,我認為借此可以進一步推動香山文化複興,很有必要。我們要複興什麼?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開展。

首先是物質文明。香山古城有很多古迹還在,煙墩山塔、老街老巷、古樹古寺廟等等,以複興香山古城為抓手,可以把這些曆史遺存進一步保護起來,帶動中山石岐老城區改造,改善這個片區的功能,提升主城區首位度。

其次是精神文化。比如中山人開拓進取、敢于冒險、勇于擔當的精神;還有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産,方言、民俗等等。借助香山古城複興,梳理香山文脈,在此過程中對一些内容進行發掘性、搶救性的保護,對其中的内容重新提煉、挖掘,讓香山古城能夠煥發出新活力。

第三是通過打造香山古城這個載體,進一步傳承香山文化。一座城市的歸屬感、認同感,還是源自于文化根脈。通過打造香山古城,也會間接影響這座城市的氣質,讓更多人、年輕人願意了解香山文化。文化的傳承需要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加入,隻有讓大家都形成文化自覺、建立文化自信,才有文化自為,為香山文化的傳播有所作為,做更多貢獻。

談香山文化傳承

珠海博物館保管部主任、香洲區人大代表楊長征:希望珠海中山兩地博物館互通有無

正是因為香山文化是一個曆史文化範疇的概念,和老百姓生活脫節。但香山文化确實是對中國曆史發揮過重要作用,香山精神對今天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還是很有激勵作用。香山文化更應該注入生活氣息,否則還是曆史文化概念。

建議要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香山文化。首先博物館要發揮作用,中山正在建博物館新館,這是一個了解香山文化的好機會;珠海博物館新館剛開,也是了解香山文化的陣地之一。希望這兩個館能夠互通有無,共同肩負起傳播香山文化的曆史職責。一個文化活不活首先要看語言還存不存在,香山話有唐家體系、前山體系、鬥門體系,還有其他體系,把這幾個體系都傳承給下一代,文化才有載體。

珠海梅溪牌坊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珠海科技學院文化理論研究所所長教授劉雲德:建議成立專門機構研究香山文化

我們對香山文化的研究,不能僅限于描述性研究,要進行高度的理論研究,使它理論化。我建議,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和高校或者有關專家結合,做學術性的,進行有高度的課題理論開發研究。這樣就真正有利于區分我們香山文化的獨有之處,有利于香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建議制定文化傳承規劃,比方說每年規劃舉行哪些活動,結合一些傳統節假日,把優良的傳統飲食文化、戲曲文化、文藝各方面結合起來傳承。建議辦一份關于香山文化的雜志,把我們香山文化,用一個定期期刊的形式,在海内外傳播,在華僑華人當中傳播。

關于青年人對香山文化的傳承,我認為應該把香山文化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再做普及性教育,比如中國小、博物館、展覽館等,廣泛宣傳香山文化。此外,在大香山區域,用一些傳承式的,具有文藝形式的傳播方式進行廣泛傳播。我們要重視新文化的研究,有時候我們一提起文化傳承,就過度把文化當作傳統文化,實際上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要結合起來。

談香山文化交流

珠海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珠海市婦聯原主席徐惠萍:

“香山文化走廊”是大灣區中西文化交流核心所在

我認為,“香山文化走廊”就是大灣區中西文化交流的核心所在。“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香山文化走廊”的曆史已經充分證明,合則共興。

“香山文化走廊”的第一次融合,緣起于澳門開埠後中西文化的荟萃交融,使這裡成為中國最早連接配接世界的橋梁,推動了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與社會轉型。“香山文化走廊”的第二次融合,緣起于1980年國家經濟特區戰略,這裡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最早的試驗田,繼而推動了整個中國的改革開放大業。“香山文化走廊”的第三次融合,緣起于當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個世界級城市群可期可待。“香山文化走廊”的每一次融合,都會為這個地區帶來極大的騰飛。這就是“香山文化走廊”不斷被曆史印證的發展軌迹。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館館員、澳門博物館原館長陳迎憲:

建議中山珠海澳門聯合主辦海洋文化主題系列活動

大灣區的發展依托海洋,而近年來,海洋也給廣東,特别是大灣區帶來更重要的發展機遇。是以海洋文化的研究,更是廣東的主要任務。

孫中山出生在海洋的香山縣,深受海洋文化影響,他也是海洋文化的踐行者,他先後探訪考察美、日、英及歐亞洲多國,是大陸海權的提倡者和維護者。孫中山對海洋的論述,也是我們較少涉及和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之一。今年是曆史上的香山縣建縣870年,中山可考慮牽頭原屬香山縣的珠海和澳門,聯合主辦以海洋文化為主題的一系列文化活動,既探讨曆史上海洋文化對香山地區的影響,也加強大灣區城市間的聯系和合作。

澳門曆史文物關注協會會長、澳門學者同盟監事長鄭國強:

建議澳門中山珠海再一次深研合作之道

紀念香山設縣870年活動,今年可否在中山、澳門、珠海三地展開?

二十年前,由本人發起,澳門曆史文物關注協會倡議,與廣東省社科院、中山市地方志辦公室、珠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合作,在三地輪回舉辦了“紀念香山設縣850年”研讨活動,呼喚曆史文化記憶,并出版了專冊,呼籲三地政府合作共同推動。十年前,時任中山市政協主席丘樹宏也以海上絲路為主題,策劃組織了一系列“香山860”活動,影響廣泛。

原香山縣被分為三個行政地區,那就是今天的澳門、中山、珠海。今天到了大灣區時代,要有新思維,尋求新突破,三地優勢互補,加速發展。今天,在大灣區時代,建議澳門中山珠海再一次深研合作之道,探索香山文脈,打造共同未來。

連結

關于香山文化

南宋紹興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152年10月14日,從東莞縣分出來成立了香山縣,當時的地域主要包括了今天的珠海、中山和澳門地區及廣州市、佛山市部分地區。香山縣成立之後,香山文化開始逐漸形成。香山文化是嶺南文化、珠江文化的子文化,在本質上集中展現了嶺南文化、珠江文化中廣府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中華文化及其嶺南文化、珠江文化與海洋文化互相碰撞、不斷融合的産物。香山文化,一個形象的說法就是“鹹淡水文化”。 (節選自丘樹宏《回到香山——寫在香山建縣870周年》)

香山建縣870周年報道小組 采寫:南都記者 侯玉曉 劉賢沛 呂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