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老百姓能聽懂的語言講述紅色故事

用老百姓能聽懂的語言講述紅色故事
用老百姓能聽懂的語言講述紅色故事

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舉辦研學活動。

用老百姓能聽懂的語言講述紅色故事
用老百姓能聽懂的語言講述紅色故事

韶關市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

用老百姓能聽懂的語言講述紅色故事
用老百姓能聽懂的語言講述紅色故事

鴉片戰争博物館。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公布了“2021年全國紅色旅遊五好講解員培養項目入選講解員”名單,共100人,其中廣東三位入選,分别為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黃夏冰、韶關市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譚慧娴和鴉片戰争博物館的王亞楠,她們均經公開推薦、公示等環節,入選文化和旅遊部“2021年全國紅色旅遊五好講解員培養項目”。

加強紅色旅遊講解人才隊伍建設

培養“五好講解員”

記者了解到,2021年11月,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發出了《關于開展2021年全國紅色旅遊五好講解員培養項目的通知》,該活動為發揮全國紅色旅遊五好講解員對行業、對社會起示範引領作用。

該《通知》要求:堅持以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着眼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通過支援培養“政治思想好、知識儲備好、講解服務好、示範帶頭好、社會影響好”的全國紅色旅遊五好講解員,進一步加強紅色旅遊講解人才隊伍建設,更好地傳承弘揚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精神,為紅色旅遊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紅色旅遊進校園

豐富青少年文化生活

近期,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國家文物局辦公室聯合釋出《關于利用文化和旅遊資源、文物資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養的通知》,要求推動紅色旅遊資源進校園。結合青少年特點,遴選适合進入校園的紅色旅遊資源,推動紅色教育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組織紅色旅遊“五好”講解員、紅色旅遊金牌講解員進校園開展黨史故事宣講,繼續舉辦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全國大學生紅色旅遊創意策劃大賽等特色品牌活動,創新中國小生社會實踐載體。組織優秀紅色旅遊演藝作品展演展播,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推出《跟着書本去旅行》紅色旅遊短片。大力培育廣大青少年艱苦奮鬥、奮發向上、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豐富青少年文化生活,提升青少年精神素養。

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黃夏冰告訴記者,2022年初,紀念館與培正學校舉辦了研學活動,還舉辦了“開學第一課”等線下活動。而鴉片戰争博物館也于當地各中國小開設第二課堂,讓孩子們從小了解鴉片戰争和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曆史,讓學生從小遠離毒品、銘記先烈、傳承銷煙精神。

統籌:肖陽

采寫:南都記者 肖陽 肖韻蕙 馮家钜

圖檔:受訪者提供

紅色旅遊講解的基本功除了平時積累,還要“沉浸”式學習 黃夏冰(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講解員)

黃夏冰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一再表示,“是集體的榮譽”。2015年參與工作的黃夏冰一直從事紀念館宣傳教育工作,剛參加工作是在“廣東革命曆史博物館”,2021年4月正式調入“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

20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改擴建竣工開館,也是黨史教育第一年;紀念館每天的講解任務重,疫情期間采用了預約制,每天講解團隊有20多個講解的任務。

最喜歡與觀衆有互動和思想碰撞

黃夏冰喜歡觀衆的現場提問,因為這種互動非常帶勁,可以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還有思想的碰撞。在她的觀察中,每個年齡層的觀衆關心的細節和内容都非常不同,比如學生和長者的關注點完全不同,是以提出的問題也不盡相同,如對陳獨秀,學生多發問他的日常工作,長者則多關注陳獨秀在廣州新河浦一帶的活動。

對于每場講解後的觀衆提問,黃夏冰都會收集起來,将問題彙總,通過各種方式尋求專業的答案,也會交給會館的研究陳列部進行梳理,給到團隊一個統一的解答。

據黃夏冰的觀察,近期來,家庭親子一起到紅色旅遊文博館的日益增加,這部分觀衆也看得非常仔細,對自己的工作是挑戰也是激勵,和家庭觀衆的互動是講解員很好的學習、精進業務的過程。

工作之餘,她習慣在生活中尋找“紅色印迹”,“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在廣州市東山新河浦,紀念館附近有逵園、春園,均與“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段曆史密切相關,黃夏冰透露,“經常會到有曆史故事的地方‘沉浸’式地學習”。“紀念館中還有一幅東山一帶(20世紀30年代)的航拍照片,工作之餘,經常會找出舊貌新顔的地方做對比、尋找蘊含其中的曆史故事”。

生活中,她對于曆史人物和曆史故事尤為關注,比如去年熱播的《覺醒年代》等。平時閱讀的曆史書籍包括《中國共産黨曆史》《中共廣州地方史》《中共三大轶事》等。

除了平時積累,還要沉浸式學習

在黃夏冰的經驗中,紅色旅遊講解的基本功除了平時積累,還要“沉浸”展廳。在常人的思維中,講解員的基本功無非就是背詞,将那段曆史故事、時間節點背誦下來就行,但實踐中并非如此簡單,“當然,背誦是基本之根本,每天要苦練展覽詞,我們的基本功中還包括發音的練習,比如繞密碼、吐字、氣息等練習”。

“沉浸”展廳,與展闆、展品多交流,這是黃夏冰的“心得體會”,講解員拿到展覽解說詞是一樣的,但講内容要與現場的展闆、展品相對應,這需要花功夫、下功夫。

在黃夏冰的記憶中,衆多臨展的講解任務都是時間短、内容多,一般都是在開展前2-3天才可以進入布展現場,那時往往還是施工現場、裝修味道濃烈,但必須立即“沉浸”到展場之中,将講解詞、展覽内容、站位做一一對應,那2-3天時間非常寶貴,幾乎都做到廢寝忘食,不僅要“念念有詞”,更要“胸有成展”。

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去年“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改擴建竣工開館是6月20日,那段日子,紀念館的講解團隊都到“天台”上背詞,當展館内部裝修竣工時,聞着極大的味道,黃夏冰和同僚們抓緊時間到展館裡結合走位、參觀路線等一遍又一遍地進行實地講解。

分析這些年的工作經驗,黃夏冰表示,要懂得自己撰寫講解詞,對紅色曆史要了然于胸,然後用自己熟悉的語言組織出來,現場才有更好的互動效果。

畫思維導圖,帶小本本随時記錄和翻閱

黃夏冰是美術專業畢業,此前她不習慣背誦曆史内容,她坦言,“剛開始參加工作的時候,頭都大了”。“對于這個挑戰,沒有捷徑,隻能笨鳥先飛,隻能與自己死磕”。

在“死磕”的過程中,黃夏冰也慢慢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門道”。她告訴記者,“在老師的教導之下,加上自己的努力,還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綜合多年的工作經驗,黃夏冰總結自己的“秘籍”就是:梳理資料,畫出思維導圖,将事件、時間的大架構搭建起來,再往其中添加細節;講解是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不停地學習在她看來也是基本功。黃夏冰會随身帶着小本本,将觀衆的提問或日常遇到的疑惑都記錄在冊,并時刻做好彙總,整理出最佳答案。

走好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傳承長征精神 譚慧娴(韶關市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講解員)

譚慧娴是2021年全國紅色旅遊五好講解員培養項目的入選者,韶關市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的講解員。90後的譚慧娴于2019年10月從珠三角回到家鄉,投入到紅色教育工作中。兩年多的時間,她不斷學習韶關紅色曆史文化。她曾接待過的遊客不僅有幼稚園小朋友,有白發蒼蒼的退役老兵,還有那些專程遠道而來重走長征路的遊客們。無論面對什麼團隊,她都認真細緻做好接待講解工作,讓身在紅色場館的廣大遊客,猶如身臨其境般重溫紅軍過境粵北的那段紅色曆史。這個始終臉帶微笑的90後小女孩,被大家稱為“最美講解員”。

修煉内功,時刻做好充分準備

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建黨一百周年,“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是廣東省内唯一以紀念紅軍長征為主題的紀念館,成為了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教學點。”譚慧娴表示,自己作為紀念館的一名講解員,有了更強烈的責任感,要通過自身的努力,更好地發揮紀念館紅色文化宣傳主陣地的作用,推進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

于是,這位90後講解員,不斷沉澱自我,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向專家學者請教,提升個人專業能力。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熱情服務每一位遊客,在尊重史實的前提下,做到因需施講、因人施講。兩年多時間内,她講解場次近500場,專業性的講解和熱情周到的服務得到了遊客們的高度認可。

與此同時,她也是一位有上進心、責任感的90後,積極參加各類講解比賽提升自我,在2021年韶關市舉辦的各類講解員比賽中,兩次榮獲一等獎。也曾作為優秀講解員參加廣東省紅色講解員宣講活動。并積極開展宣傳推廣,個人撰寫新聞稿達65篇,超百次被媒體采用和轉載。同時,主動肩負紅色文化傳承者的責任,用心策劃各類紅色主題教育活動,做到“月月有活動,節日有主題”,創新策劃開展活動超60場。譚慧娴所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效果好,影響力大,線上線下宣教人數超520萬。除此以外,譚慧娴還代表展館先後8次“走出去”開展推介活動,展現展館風采和粵北紅色文化。

她也表示,榮幸獲得這份榮譽的同時,也看到了其他“五好講解員”們的工作成果和獲得的榮譽,發現自己還有很多需要學習提升的地方。“這也讓我更加從容地面對榮譽,激勵自己要繼續不斷前進。”

做長征精神的弘揚者,開創美好未來

“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産黨人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集中展現,也是人類共同的巨大精神财富,我們有責任和義務要傳承好長征精神。”譚慧娴表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我們要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在新的長征路上,我們還有許多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的“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她将立足于自身的工作,繼續做好紅色基因的堅定傳承者、紅色故事的精彩講述者、紅色精神的生動诠釋者和紅色文化的忠實傳播者,發揚長征中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争取勝利的精神。

講解員不是“複讀機”,更需要紮實的專業素養 王亞楠(鴉片戰争博物館講解員)

2007年,王亞楠從西北大學播音主持專業畢業,進入了鴉片戰争博物館(以下簡稱“鴉博館”)工作,一幹就是15年。除了入選“2021年全國紅色旅遊五好講解員培養項目”,2019年還獲全國“金牌講解員”先進個人榮譽稱号,這也是廣東省曆年來在全國講解員大賽取得的最好成績。

把講解詞變成老百姓能聽懂的語言

2009年,王亞楠以廣東省第一名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講解員大賽,她發現講解員可以更加互動的形式把内容講解出來。“講解一定要用心去溝通和交流,走心是最重要的”。2017年,她第二次參加全國大賽,主辦方找了20位普通觀衆作為大衆評審,“我發現我專業評審的分數打得很高,但是,普通觀衆聽起來很吃力。當時最大的感觸就是講解詞并不需要高大上的内容,而是要符合百姓的語言。不光得有知識性,還要有互動性和趣味性”。從這時開始,每次她在展覽講解過程中,就會準備一個專門的本子,記錄遊客的問題,“因為那些才是大衆最想聽到的内容”。

2019年,她再一次參加全國大賽。這一次比賽講解的題材更寬泛了,不再要求講解員圍繞本機關的内容。她确定了“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為主題,前往廣州番禺等地搜集、走訪,找到30多個與冼星海相關的視訊,并把自己關在屋子内一遍遍看視訊以确定素材,經常被感動得流下眼淚。王亞楠說,這篇稿子她改了36遍,每一遍都是從頭到尾大幅度地修改,甚至在半夜突然醒來,想到了如何修改,就會馬上把這句話寫下來。最終,她圓了自己的夢想,拿到了當年全國“金牌講解員”先進個人榮譽稱号。

因人施講,讓每一位觀衆都受到尊重

近幾年,鴉博館緻力轉型為學習型的博物館,講解員不僅需要研究和撰寫講解教材,館長還要求員工都必須先在宣教部實習。館長曾跟她說,講解内容需要常變常新,“是以基本上,我每一次的講解都不相同”。講解還須“因人施講”,“對着小孩子說什麼内容?對老人要說什麼?要針對不同人群有不同版本”。

2017年,鴉博館重修,在館内文物旁增設了盲文牌。開館當天,館方組織了30位視障觀衆參觀,王亞楠講解時,沒有急于介紹博物館的内容,而是對視障參觀者說,“各位朋友,我們先認真聽一下,能聽到什麼樣的聲音?”

鴉博館大門與香港的碼頭隔着一片海,輪船經常在海面上行駛。當她剛說完這句話時,恰好有輪船發出很強的汽笛聲。視障參觀者不再是面無表情,而是說“我聽到了汽笛的聲音”“我好像聽到了波浪的聲音”。

接着,王亞楠說:“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鴉片戰争的第二道防線。鴉片戰争爆發時,當時的英國侵略者就是通過這裡進入虎門,打到廣州,推開中國的南大門”。她還請他們觸摸裸露的火炮和炮彈,感受文物的觸感。

原本預計40分鐘的參觀,用了将近3個小時。觀衆跟她說覺得太幸福了,“萬萬沒想到在博物館裡還能‘看’懂展覽,也沒有想到能受到尊重”。這讓王亞楠倍感溫暖,也讓她堅定了講解員的意義。

創新科教,把曆史故事帶到線上

鴉博館積極創新策劃反映曆史題材、禁毒題材的流動展覽和30多個創新文藝節目,通過流動博物館的形式,走進鎮街、企業、社群、軍營及偏遠的學校,還将禁毒報告送入戒毒所、監獄,為服刑人員做專題講座,聽衆累計超過60餘萬人。

疫情時期,王亞楠還線上上做了一個面向青少年的14集廣播劇去介紹鴉片戰争,每一集5分鐘,據介紹,廣播劇上線後,一個月内機關的點選率達到35萬人次。這讓王亞楠覺得思路被開拓了,“巡講一場,觀衆不過200人,但是以線上的形式來傳播曆史故事,會服務更多的人”。目前,她正在策劃再做專門面向兒童的曆史廣播劇,“我們不是隻講曆史,而是想告訴大家,正因為有這段曆史,才更知道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們從中可以有哪些借鑒”。

講解員需要成長為一名“雜家”

根據國家文物局官網公布的資料,2019年,鴉片戰争博物館參觀人數在全國備案的5535家博物館中排名第七,年參觀人數584.5萬人次,平均每天參觀人數達1.6萬人次。這樣的接待量對講解員的壓力是很大的。

“腳被磨破”“嗓子發炎”等都是她的常态,但讓她覺得更累的是社會并不了解“講解員”的工作。許多人問她,講解員是不是複讀機。她認為,講解員需要成長為一名“雜家”,要養成紮實的專業素養,在平時的工作中,對講解接待、業務學習、展覽研究、教育活動、知識儲備、文案撰寫等不斷地進行量的積累,才能在一定階段達到質的突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