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皇帝素質一般都比較高,尤其是道光皇帝,文武兼備,在當時的大清,可以說是一流的人才。但諷刺的是大清卻是在他手上成為世界列強掠奪的對象,他也沒能帶領大清重整雄風,卻反而推動大清走向了沒落。

道光皇帝
精明皇帝,善讀書,學問大
道光皇帝是整個大清最具特色的皇帝,這個特色就是指他以嫡子的身份繼承皇位,是正統的正統。同時,從才能方面看,他文武兼備,要論素質,在大清十三個皇帝中,可能隻比不上康熙,而其他皇帝,無論是學識,還是韬略,都不如他。
道光在讀書方面,非常勤奮,每天公事辦完,他不是忙着享樂,而是抓緊時間讀書,内庫裡的藏書,他都讀完了,如此用功讀書的皇帝,可以說曆史上少見。
更可貴的是道光還不是死讀書的人,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道光的貢獻不必文化人少。他主持編撰了著名的《康熙字典》,這主意表明在文化方面,他已經達到了大師的級别。他的文化才能,不是用來裝門面的,而是可以學以緻用。
道光的學問,與那些經過科舉考試而當上官的大臣們相比,也差不了多少。他在批閱大臣們的奏章時,對于大臣寫錯的字,和用錯的典故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來。大臣們對道光皇帝所指出的錯誤,都非常服氣,這表明在學問的精純方面,道光也能讓人歎服。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大臣也不比道光糊塗
但是,做官的人都是人精,大臣們在學問方面,或許不如道光,但在如何做官的精明方面,卻比道光強得多。
在寫奏折時,大臣們知道道光喜歡挑刺,就都不在奏折上談論正經事,而是寫上一大堆廢話。道光對于這樣廢話連篇的奏章,非常欣賞,因為這樣的奏章能顯示他有學問。于是,時間就這樣荒廢了,國家如何建設可以說完全停頓。這就導緻道光主政期間,大清政局沒有一點值得誇耀的事情。
懂軍事,能決勝千裡
滿人有習武的傳統,即便貴為皇帝,也不能荒廢武功。而道光在當皇子時,經曆過天理會攻入皇宮的事變,當時他的表現就不凡,不但上陣殺敵,還當真打死了天理會的教徒。
當上皇帝後,道光武略上的精明,更是讓大臣們歎服。道光一朝,西北張格爾叛亂是最大的一場叛亂,惹得大清不得不派遣軍隊去平叛。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判斷,由來已久,就連康熙和乾隆都沒有好的解決辦法。
道光皇帝知道對付西北少數民族的叛亂應該追求速戰速決,這樣還可以省錢。但大清官場腐敗,武将們覺得平叛是一個撈錢的好機會,是以,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反正道光皇帝在北京,不能跑到前線來盯着他們。
是以,這些在前線的武将們把聲勢造得很大,天天寫捷報說把張格爾追到什麼地方了,又因為什麼原因沒有圍住他,但抓住他還是有把握的,隻求道光多給些時間,不要催逼就可以了。
道光雕塑
将領們以為自己這個法子很管用,但卻沒有想到道光不是沒有見識的人,他雖然待在皇宮裡,但隻憑着看地圖,而且那地圖也不大準,即便這樣,道光也看出了将領們的安排是胡鬧,不符合自己速戰速決的意圖。
于是,道光親自安排了作戰計劃,然後發給前線,指令将領們按照自己的安排進行。
從常識上看,道光這樣做,不符合軍事常識,畢竟,将領們在第一線,對于如何打仗,更有發言權。但出乎将領們意料的是,他們發現道光的計劃比他們制定出的計劃要細緻周全,而且更具有可行性。道光甚至連張格爾在受到打擊後,會往什麼方向逃跑都算計到了。
于是,将領們都自覺地按照道光的計劃進行,沒多久,張格爾就在道光的算計中,徹底失敗,連命也丢了。如此說來,道光的軍事水準,在大清所有皇帝中,是排在前面的,也不輸給大清有名的戰将。
能耐大的道光皇帝,卻不能拯救大清衰敗的命運
道光能耐大,為什麼沒有實作大清的中興,卻反而把大清推向了衰敗的程序呢?這其實不難了解,那就是道光有學問,但卻在執行力和管理能力上有嚴重缺陷。
從各個方面看,道光滿足于積累知識,滿足于和大臣談論知識,但在如何把知識化為執行力方面,卻一無所知,也就說,他基本沒有什麼決斷力了。
其實,作為皇帝,道光清楚地知道大清政治出了什麼問題,對于大臣們想着法子糊弄自己,道光也非常清楚,但他卻任這些大臣們胡作非為,從沒有采取什麼有效的措施來根除這些弊端。
鴉片戰争
道光當政後期,英國的戰艦打上門來了。道光在開始的時候,毫不示弱,決定和英國硬扛。但對于該怎麼打這場新的戰争,道光卻毫不知情。他事先不做任何戰争準備,隻按照傳統方式,對下面下指令。結果,大清的士兵還沒有完成集結,英國的軍隊都已經快打到南京了。
更讓人捧腹的是大清在前線已經潰敗了,道光竟然還以為自己是獲勝的一方。他不停地給前方的官員下訓示,都是要乘勝前進,絕不接受英國人的和談請求。一直到英國人到了南京,道光才發現自己上了大臣們的當。
雖然大清朝的實力要比英國差,但真要認真地打,雖然不能說會勝利,但也不會輸得這麼慘。
是以,大清的進一步衰敗,道光要負主要的責任,他的才學雖然高,但對于治國沒有任何幫助,作為帝王,他隻希望大臣們忠于自己,卻不看重大臣的能力。同時,他又非常自信,認為自己不需要什麼建議,這就導緻他在對英國的戰争中沒有采取過正确的決策,最終喪權辱國,成為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