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屈辱史與奮鬥史

01?曆史不能忘卻

晚清的曆史是每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心底的痛。翻開史書,就知道裡面沉浸了多少的血淚。而《紐約時報》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這些列強在大清王朝犯下的罪惡。總編輯鄭曦原在紐約公立圖書參觀《紐約時報》世紀回顧展,發現了紐約時報對中國的報道。從19世紀中後期,中文報紙和白話文尚未流行,《紐約時報》即開始了對中國跨越世紀的追蹤報道。

這是一系列珍貴的記錄,是以彙編成冊,以便給現在的人們一個局外人的視角看一看滿清大地上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兒。

《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屈辱史與奮鬥史

中國的近代史就是以鴉片戰争為開端,就是讓所有的中華民族之人民永遠警記:落後就要挨打!祈求和乞求得不到慈悲,隻能得到欺侮和壓榨。而中國近代史的悲壯一幕幕都會永遠的通過曆史教科書讓我們一代代的銘記下去,我們不要有暮氣,要自強,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求知,為自己的國家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很多人以為報效祖國是一個很虛幻的詞彙,不是!如果你是一個清潔工,你打掃的每一條街道都讓無數的人得到了清潔和幹淨;如果你是一個公務人員,你執行的每一個便民政策都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如果你是一個程式員,你寫的每一道程式都有可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便利;如果你是一個老師,你每一天的辛苦教導,都可能為我國教育了無數的英才;如果你是一個軍人,每日的辛勤站崗流汗流血都讓我們這些被保護的人備感安心……

大同之治,不是幻想,不是存在于書卷中的稀有名詞,我們的祖輩先人都在尋求治國的方略,尋求給予人們安居樂業的方法。而如今不正是這樣的大同世界嗎?人人有工作,人人有衣穿,無人不飽暖,甚至在進一步能夠達到富裕的生活水準。

我本想着寫一寫《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的讀後感,一篇篇寫下去,但是應該是思想開叉了吧,竟然寫着寫着跑題了。這事兒怪我,有感而發。

《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屈辱史與奮鬥史

但是這與主題雖有不同,但是無礙。我們有了現在的美好生活,就應該更能夠跟以前做個對照。

02?鴉片戰争背後的利益群體

書中《評述:英國鴉片販子力阻清國禁煙》錄下一段,紐約時報也對英國進行了大力的批判。但是批判代替不了武器,也無力拯救受苦受難的大清百姓。但是我還是想把這一段摘錄下來:

“吸食鴉片對基督教的發展來說還出不大。對施加這些正遭受毀滅的異教徒的譴責,基督教徒應該感到羞愧。更令人難以容忍的是,一個以往一直對别國有所幫助的民族,現在正在把罪惡強加于一個有着3.6億人口的帝國身上,根本不顧這個帝國的人民是否擔當得起如此的災難;而這個制造罪惡的民族并未收到任何譴責,直到它曆史上恥辱的這一頁終被人們好心地遺忘。”——《評述:英國鴉片販子力阻清國禁煙》1863年4月26日

事情還是發生了,即便有紐約時報的批判,也對大英帝國沒有任何影響,大清還是持續失血,無數的吸食鴉片之人傾家蕩産、賣兒鬻女、妻離子散,其人則骨瘦如柴,整個社會都呈現出一種痨病鬼的暮氣形象,而是以引發的偷盜搶劫以及案件數不勝數。

何以文明如此的大英帝國會如此呢?

因為這是一箭雙雕啊,一是能夠從精神意志上徹底摧毀大清國的子民,二是讓大清國持續失血以維護大英王室還有他所有子民的富庶生活。大英帝國建設的東印度公司擔當了先鋒,所有的國民個王室盡皆入股,說什麼人民無罪?真的,所有執行鴉片貿易的英王和大臣和參股的平民沒有一個在這鴉片戰争中是無辜的,是他們攫取了大清人民的膏血,是他們損傷了人民的身體,傷害了我們的國民精神。以至于才有了“東亞病夫”的恥辱帽子。直至1984年在美國洛杉矶舉行的第二十三屆奧運會,憑中國射擊選手許海峰摘下第一金,才正式擊碎“東亞病夫”的稱号。楊傳廣在1954年已經獲得亞運會十項全能金牌後,在1960年的羅馬奧運會十項全能比賽中獲得銀牌。而在影視中,1972年,李小龍主演原創電影《精武門》,才正式吼出來:中國人不是病夫。

《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屈辱史與奮鬥史

一次次的抗争,一次次的不屈,我想這就是我們的民族吧。

我為生于這樣的國度而自豪,而驕傲。我将盡我心力,為這個世界貢獻一份美好!

03?結語——近代史既是屈辱史又是奮鬥史

之前有人說,為什麼作為一個中國人看近代史,很感覺痛苦難受?

我說,痛苦是因為你是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難受是因為無法改變過去的曆史。

但是曆史也不應該是這樣讀的,你應該從近代史看出中國人民的力量和奮鬥,近代史不僅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奮鬥史。

銘記曾經的屈辱,讓我們的國家不至于再有如此的屈辱。

銘記奮鬥,讓我們不忘我們是如何走向繁榮富強的道路的。

甚至在我看來,整部近代史表現的中華民族是全方位的,不屈服,昂揚向上,一代又一代的英雄的中國人勇敢的站起來了!這就是我從曆史中學到的精華。

《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屈辱史與奮鬥史

航母遼甯号

參考文獻

鄭曦原編,李方惠、胡書源、鄭曦原譯,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8.1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