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自成兵臨城下:答應3個條件,我就撤軍!崇祯:那我還是死吧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在向北京進軍的途中,釋出了著名的《永昌元年诏書》,其中有一句話頗值得推敲玩味——“君非甚暗”。

如果我們把李自成的這道诏書,與崇祯十六年他釋出的《剿兵安民檄》作一個比較,不難發現李自成的心境有了明顯的變化。

李自成兵臨城下:答應3個條件,我就撤軍!崇祯:那我還是死吧

李自成劇照

李自成向崇祯皇帝發出了一個信号

《剿兵安民檄》中說:“明朝君主不仁”,可見李自成曾直截了當地将明朝末年腐朽統治的責任全部歸給君主崇祯皇帝,他的用詞十分尖銳,指責亦酣暢淋漓。

對比之後我們就能發現,《永昌元年诏書》竟然來了一個“明顯的退步”。它不僅沒有忘了揭示社會的沖突,還向崇祯皇帝發出了一個信号——我們之間是存在某種溝通的可能性的。

不僅如此,據說李自成攻占北京之後,竟然還為崇祯皇帝哭了一鼻子。《延綏鎮志》、《甲申傳信錄》、《閱世編》等文獻中都有類似的記載。根據這些史料,我們可以推測出,李自成有可能有與崇祯“中分天下”、“共享江山”的意圖。

李自成兵臨城下:答應3個條件,我就撤軍!崇祯:那我還是死吧

李自成有“富貴必歸故鄉”的思想基礎

李自成在北京執行了不合理的政策,而且他沒有采取任何手段穩定局勢,鞏固勝利。他在“山海關之戰”中遭受了很大的損失,但對他而言,當時的局面還不算是絕境,因為大順政權至少還有數十萬的兵力可以投入到戰鬥中去,無論在哪方面都依然占有一定的優勢。

由此可見,李自成隻要固守北京,穩住陣腳,局勢完全是可以挽回的。但李自成卻無意于北京,他堅持“陝,吾父母國也”。也正因如此,李自成在“山海關之戰”小受挫折之後,便派人到吳三桂軍中議和。

李自成兵臨城下:答應3個條件,我就撤軍!崇祯:那我還是死吧

吳三桂劇照

吳三桂要求“歸太子、二王,速離京城”,結果李自成立馬“奉太子赴三桂軍中,請各止戰”。由此可見,李自成想要議和的心态之迫切。

由于李自成有“富貴必歸故鄉”的思想基礎,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時,與崇祯皇帝“議和”應是确有其事的。

李自成和崇祯皇帝的談判過程

文獻中曾明确地記載,李自成派遣使者與崇祯皇帝“議和”。《懷陵流寇始終錄》中說:“欲割西北一帶,敕命封王,并犒軍銀百萬,退守河南”。如果崇祯皇帝答應了這些條件,李自成表示自己“受封後,願為朝廷内退群賊,外制遼沈,但不奉召入觐”。

李自成兵臨城下:答應3個條件,我就撤軍!崇祯:那我還是死吧

這份史料有很多史籍可以作為佐證,是以應該說并不是子虛烏有之事。綜合各書所記,我們可以推知李自成和崇祯皇帝的談判過程大緻如下: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兵臨城下,他在北京廣安門下擺好了架勢,派人向崇祯一方喊話:“你們派個人,我們談談!”喊了半天,城内茫然無應。

為何如此?因為衆人皆不敢将此事上奏給皇帝。還是太監靠譜,有人趴在皇帝耳邊将此事如實彙報。崇祯遂找了個秘密的平台召見了李自成的使者,内閣首輔魏藻德也在場。

李自成兵臨城下:答應3個條件,我就撤軍!崇祯:那我還是死吧

使者将李自成的三個條件進行了轉達:“我既要封地,又要錢。以後打仗我可以幫你,但我不承認你是皇帝,你别想管着我”。

崇祯臉上笑嘻嘻,心裡三個字,他對魏藻德說:“到底咋辦?現在十萬火急,你決定吧!”但魏藻德可不敢胡搞,是以默不作聲。

崇祯坐立不安,再三催促魏藻德,但首輔始終不發一言。崇祯已經火燒眉毛,隻好硬着頭皮說:“朕即定計,有旨約封”,遂把使者送回。可見,崇祯明确地答應了給李自成封地的條件。

李自成兵臨城下:答應3個條件,我就撤軍!崇祯:那我還是死吧

崇祯劇照

那崇祯口中的定計又是什麼?三月十八日晚上,崇祯登上景山,看到烽火連天,哀聲長歎,徘徊無語。三月十九日拂曉,崇祯心中想着:那我還是死吧。最後找了一顆歪脖樹,自缢身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