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六出祁山,姜伯約九伐中原,這是三國演義中劉備死後,最為精彩,也最傳奇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現出劉禅時代的蜀國,面臨的危機和機遇。雖然姜維和諸葛亮都曾經讨伐過曹魏勢力,而且次數很多,但從品質和規模看,姜維和諸葛亮一比,顯然不在一個重量級。

後諸葛亮時代蜀國的危機
諸葛亮的死,可以看成是蜀國政壇的一次大地震,也讓蜀國權力出現了真空狀态。雖然諸葛亮推薦了費祎,董允,蔣琬等人接他的班,但這些文臣的威信,不足以震懾蜀國群臣。而武将方面,更是凋零殆盡,姜維作為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并沒有像諸葛亮那樣,在軍隊中建立足夠的威信。也沒有獲得足夠多的兵權。于是,蜀國出現了文官制衡武将的局面。
而在文官集團裡,也出現了分歧。其重點分歧在于,是否按照諸葛亮規劃的路線繼續前進,還是另辟蹊徑,延續着蜀國的國運。
費祎董允蔣琬可以算作是諸葛亮堅定的粉絲,他們雖然能力不如諸葛亮,卻各自發揮所長,看起來也可以讓蜀國這艘大船,不偏離軌道。可分歧也在此出現。
費祎董允,是謙和的君子,善于治國理政安民,但對于軍事卻不太在行。而蔣琬雖然是文官,卻有武将之風,渴望在邊關建功立業。這種分歧,就展現在對于姜維北伐的态度上。
第一階段的北伐事業
起初的姜維,并沒有太多兵權,費祎并不完全支援姜維,蔣琬卻一如既往的支援。從延熙元年一直到延熙十二年,這十一年間,姜維先後進行了四次軍事行動。按照姜維的政策,選擇了攻破隴西,連接配接羌胡,再圖長安的進攻計劃。這四次北伐,戰場全部設在甘肅一帶。
但姜維的戰略,并沒有得到支援。費祎十分保守,每當姜維想要大規模北伐,費祎總會牽制一番。于是,雖然這十一年以來,姜維進行四次軍事行動,但每一次兵力也就一萬人左右。雖然聯絡了一部分羌人,遷回蜀中一部分人口。但對于龐大的魏國來說,很難産生實際的影響。
第二階段的北伐事業
第一階段的北伐事業,雖然沒有按照姜維既定的路線進行,戰果并不豐富,可畢竟有了一定的軍功,這些軍功和經驗值,讓姜維在軍隊中的威信和地位與日俱增。也開始擁有自己的鐵粉和死忠。
而到了延熙十六年的時候,蜀國内部突發變故,費祎被刺殺身亡。這是姜維北伐事業的分水嶺,也是蜀國崩潰的前奏。
雖然費祎不太支援姜維的北伐,卻很能保國安民,在費祎的治理下,蜀國煥發出勃勃生機,也逐漸恢複實力。就目前景一片大好,費祎莫名其妙被刺殺身亡。蜀國權力,再次出現真空。
費祎死的突然,根本來不及找接班人,在這種突發狀況下,另外兩股潛伏的勢力,漸漸控制朝政。一股是宦官黃皓為首的宦官勢力,一股是以谯周為首的保守黨勢力。雖然這兩股勢力,無法抗衡正處于巅峰時期的姜維。但在幾年後,依舊讓姜維極為難堪。
目前的姜維,暫時無事,他開始放開手腳,實作自己北伐夢想。這就是第二階段的北伐。
第二階段從延熙十六年到延熙二十年,短短五年,姜維進行了五次大規模北伐,這五次北伐,和前四次比起來,規模更大,戰果也極為豐富。而每次姜維帶領的軍隊,多達數萬人,幾乎是蜀國所有的精銳了。
而戰果也是極為可觀,戰績是兩勝,兩平,一敗,遷回數郡軍民,尤其在洮西之戰,擊潰王經手下數萬大軍,也獲得北伐以來最大的一次勝仗。這樣的戰績,也讓魏國極為頭疼,不得不安排郭淮、陳泰、鄧艾等頂級将領與之對抗。這種陣容,堪稱三國後期最豪華的陣容。也可以看出,姜維這五次北伐的威懾力。
姜維在不斷成長,蜀國内部的谯周黃皓等人,也在這幾年中飛速成長,強大到已經可以和姜維分庭抗禮的地步。于是,姜維的北伐,被拖進了第三個階段。
第三階段的北伐事業
第三階段的北伐,從景耀五年開始,一直到景耀六年,隻有兩年時間,卻成為姜維最糾結的兩年。景耀五年,姜維北伐被鄧艾擊敗,徹底失去了軍中的威信,而黃皓等人,開始反戈一擊。在外被鄧艾擊敗,而内部又被黃皓等人坑了一次。于是,姜維決定變被動為主動,再次北伐。
在景耀六年的時候,最後一次北伐開始。與其說是北伐,不如說是避禍,這第六次北伐,更多的是戰略防禦,鄧艾已經打過國境線,直搗劍閣。鐘會則抄了姜維的側翼,讓劍閣成為一座孤城,接着就是鄧艾偷渡陰平,然後,蜀國就亡了。可以說,第三階段的北伐,兩戰皆敗,然後,亡了國。
姜維其實很難,諸葛亮總覽軍政大權,沒有後顧之憂,可姜維,不但要和敵人鬥,還要和自己人周旋,現後進行了十一次軍事行動,最終以六平,兩勝,三敗的戰績收官,這個戰績并不耀眼,但在這種環境下,打成這樣的結果,已經很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