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讓我們談談錢

作者:叁裡河
孩子,讓我們談談錢

文章首發于公衆号:叁裡河

作者:Lexi

金融企業家Sam Kawtharani曾在他的部落格中寫道,雖然我們的生活處處涉及錢,但對孩子們來說,他們最初真的很難了解錢的含義。這就像讓三歲的孩子“不要浪費食物”一樣,“浪費”這個概念對他們如同成年人對量子力學一樣陌生。

“孩子的世界裡沒有成本,從出生開始,父母給他們食物和衣服,親友送他們禮物,他們什麼都沒付出,這些東西就存在了。”

根據金融機構Country Financial對美國父母展開的金錢教育調查,39%的父母表示甯可帶孩子去看牙醫,36%表示甯可與孩子談論性教育,6%表示甯可幫孩子做消費決定,他們也不願意和孩子談論錢。

而與此同時,近 2/3 的受訪者承認父母是孩子學習财務管理的啟蒙老師。之是以自己不去教原因在于,多數人表示對個人或家庭的财務狀況沒有自信,在金融知識方面,46%的父母為自己打了C或更低的成績。

但跟孩子談錢似乎又是絕對必要的。

大量研究證明,一個人的用錢習慣在7歲時就開始建立,而對金錢的态度與一個人獲得财富的能力和生活品質緊密相關。

這樣的沖突下,誕生一個龐大的金錢教育市場似乎理所當然。

1

國外各大購物網站的“熱門禮物清單”上,針對2-4歲孩子的《兒童版大富翁》連續多年都是最受歡迎的禮物之一。這款産品比照成人版大富翁遊戲,用更小的遊戲币面額教授孩子們資金管理技巧,以遊樂園的售票廳代替地産、房屋和旅館,使孩子們對成人世界的交易、錢币有初步認識。

根據劍橋大學和Money Advice Service合作開展的兒童金錢概念調查,3歲的孩子其實已經能夠了解錢的概念。按照财商教育專家的建議,學齡前兒童的金錢教育幾乎一年一個台階:

3歲可以辨認錢币,4歲則可以學習用錢買簡單的用品,到了5歲的時候,孩子們就能夠了解錢是勞動得到的報酬,而且可以學習攢錢了。

甚至更寬泛金錢教育還可以把年齡再提前。今年《紐約時報》釋出的學前兒童禮物指南中,存錢罐大受推薦,成功上榜。

作者寫道:我在女兒還沒學會走路時,就買了第一個小豬存錢罐,将硬币投入後小豬會發出歡快歌聲,女兒很喜歡使用它。現在女兒長大了,前不久我看到她在向她的弟弟展示如何使用它。

彭博新聞最近報道過一個《孩子們加入投資潮流》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7歲的小男孩Emmanuel靠零花錢投資了178美元的任天堂股票。一起玩遊戲的時候,如果朋友問Emmanuel為什麼沒有任天堂遊戲機的時候,他會很驕傲的告訴對方:我有更好的東西,任天堂的一部分。

Emmanuel的财富故事是,每當他想買什麼的時候,他們全家會跟他一起搜尋這家公司的情況,然後決定要不要買點這家公司的股票。他最近一筆投資決策是在買了一個星巴克蛋糕後,把5美元零花錢剩下的部分買了星巴克公司的股票。

鼓勵孩子成為低齡股民已經在一小群家長中成了風潮。最近幾年,零股交易平台Public.com上關于如何為孩子建立賬戶、如何教孩子炒股的文章每月都在猛增。他們的心态大多都跟Emmanuel父親差不多:

“雖然這點股票不會帶來很大的收益,但是他能感受到投資的樂趣,他能看到錢除了被消費掉,也可以生出更多的錢。”

2

除了股票交易平台,已經有很多金融科技産品是專門用來幫兒童進行理财實踐的,比如RoosterMoney、Gohenry等,這些産品一般直接與家長的賬戶綁定,允許家長為兒童設定固定的零花錢額度,以及家務内容和酬勞,然後由孩子制定儲蓄和捐款給慈善機構的額度,剩下的錢,孩子再自行做支出配置設定。

RoosterMoney上一位使用者曾留言表達這些産品的神奇效用:

“女兒開始主動和家人聊,關于大家每個月能賺多少錢,為了養育自己每月支出了多少錢,每月能儲蓄多少錢等問題。後來,女兒還在 app 中加入了家庭開支一項,并設定為迪士尼+流媒體的訂閱付費,女兒說因為家裡主要是自己在看迪士尼,應該由自己付錢,如果家人一起看的話,這項開支可以視為她作為家中的一員為家庭做的貢獻。”

然而,正如這個留言所展示的那樣,在兒童金錢教育中,無可避免會把成人世界關于金錢焦慮的那部分傳達給孩子們。

BBC在幾年前一篇報道《百萬富翁夏令營》的文章中曾引用理财規劃師及《如何教孩子理财》一書的作者利絲·弗雷塞(Liz Frazier)的話,”信用卡債務和學生貸款數額巨大,大多數成年人沒有足夠的儲蓄來養老。”

利絲·弗雷塞将這一原因歸咎于“缺乏金融理财教育”,解決辦法則是:“顯而易見,理财是你需要掌握的一種生活技能。”

這篇文章介紹的“百萬富翁夏令營”是一個主要針對中産家庭設計的青少年财富教育課程。參加夏令營的孩子們年齡從10歲到14歲,他們在夏令營裡學習如何做預算,如何儲蓄和投資。最受孩子們歡迎的一部分,是每個人會得到1萬美金的虛拟資金,參與模拟股票交易,孩子們在模拟交易中了解公司是如何運轉和賺錢。

夏令營的組織者和設計者說:“來參加的孩子往往來自父母都要上班工作的家庭,是以他們已經明白,隻有努力工作才能擁有美好的生活。他們來此要學的是,‘我怎樣才能確定有足夠的錢上大學,怎樣才能確定我的生活沒問題?’”

文章列舉了很多類似夏令營:

美國丹佛,有一個名為“青少年理财”(Junior Money Matters)的夏令營,向10歲至12歲的孩子教授國際貿易理論。在奧斯汀,穆拉尤夏令營(Moolah U)提供的營地,讓孩子學習創業,比如制作一種産品,然後賣出去并賺回錢來。而香港的兒童創業學院 (Kids Biz Academy)則開辦了一個假日營,讓8至14歲的孩子們從産品設計和創業投資開始,學習經營企業的基本知識。總部位于印度加爾各答的青年企業家協會(Youngpreneurs)讓現實生活中的企業家來給青少年現身說法。

這些夏令營、财富教育機構不僅受到中産家庭歡迎,也開始吸引一些經濟不好的家庭。

原因也很容易了解,中産家庭寄望通過财商教育讓下一代維持現有的生活,而經濟不好的家庭則将此作為扭轉改變家庭命運的神奇藥丸。尤其是在貧富差距越來越明顯的世界,“投資”,“交易”,“理财”差不多天生就跟富裕沾親帶故,人們對此着迷毫不奇怪。

3

現在,幾乎全世界都覺得财商教育不僅有必要而且總是有益的。科技圈的KOL們指導家長們在虛拟支付的時代,更有必要在消費的時候提醒孩子們,我們是在用錢交換物品,不然的話,孩子可能“一度以為手機就是錢,想要什麼就用手機點一下,而且他們會以為錢是花不完的。”

金融家庭心理學家則建議家長學會引導孩子們思考“需要”和“想要”的差別,孩子賺到錢後,即使一下子把錢都花光了也沒事,“過幾天後,問問孩子他是否還對這筆消費感到高興”,“它物有所值嗎?你的需求滿足了嗎?”

但是,大部分金錢教育都在教孩子們如何建立個人财富,而很少包含财富配置設定的含義。如BBC在文章中提出的疑惑:

這樣的夏令營到底是鞏固了因社會階級而形成的身份地位,還是幫助了家庭條件較差的孩子獲得競争的優勢?當許多家長都認為很難控制孩子所能接觸到的資訊之時,理财和全球金融體系是否應該被歸入對孩子來說是“太多、太快”的資訊範圍?

所有關于兒童金錢教育的故事中,巴菲特的故事是一個足夠正面的例子。巴菲特讀國小的時候,被父親領去了紐交所參觀,十一歲時他進入股市,而後憑借敏銳的投資眼光,在二十六歲就實作了财富自由。

巴菲特在個人傳記中表示,父親對自己影響極深,而他本人也在自己孩子上幼稚園的時候就與他們談論理财。

但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小兒子彼得曾經把價值2億美元的遺産低價賤賣掉。

這筆遺産是1977年巴菲特父親的農場出售所得收益,巴菲特把錢轉化為當時價值9萬美元的公司股票給了19歲的彼得。

彼得當時是個在上大學的青少年,但他當時一門心思想退學去搞音樂,于是就把這筆遺産賣了,去追求音樂夢了。幾年之後,彼得如願以償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音樂制作人,可是這些股票也已經漲到了2億美元。于是有媒體跑去問他有什麼想說的。

彼得回答說,

“我用股票換了比金錢更有價值的東西:我用它來争取時間。這段時間讓我在我喜歡的工作上取得了成功。

這是我在童年就學到的父親稱之為’财富倫理’的重要一課。他說錢隻是工具,不是目的,工作的重點也不是盡可能多地賺錢,而是做你真正熱愛的事情,讓你每天都開心地醒來的事情。”

可惜世界上隻有一個巴菲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