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七年 (1729年)七月,江淮一帶連綿不絕的大雨使得水位暴漲,一場洪水也随之到來。得知消息的雍正帝決定立即派遣一名欽差大臣前去指揮救災,然而他卻在人選的問題上犯了難。
能夠擔此重任又能得他信任的人實在不多,十三爺怡親王胤祥前不久病倒了,此刻正卧病在床;深受器重的李衛還在回家丁憂的路上,災情等不起奪情起複。
至于雍正帝身邊的智囊張廷玉、蔣廷錫,自然要陪同雍正帝坐鎮中樞,也是派不出去的。
于是雍正帝讓衆人推薦人選,張廷玉回答道:死牢裡有個現成的。

在這種緊急關頭,張廷玉為何敢推薦一個待斬的死囚?是張廷玉一時興起還是這個死囚非同尋常呢?這個臨危受命的死囚叫做章佳·阿克敦,出身滿州正藍旗,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進士及第。
自科舉制誕生以來,曆代王朝都以此為選官手段,進士及第是許多人踏入仕途的關鍵一步。作為漢人王朝發明的一項制度,科舉制顯然更加适用于重視農耕文化漢人。
這也就導緻了以騎射立足的滿人,在科舉考試中考不赢漢人。再加上漢族的人口基數大,清廷内一味采取科舉制勢必會使得滿人勢弱。
為了確定滿人對官僚隊伍的絕對控制,清朝便在入關之後朝設計了另一項選官制度——捐官。用大白話來說,就是花錢買官。
這種将官位明碼标價出售的方式,似乎隻在某些王朝崩潰前夕才會出現。然而事實證明,這一看似腐敗的制度為了清王朝的政權穩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也就導緻了另外一個趨勢,以八旗子弟為主的滿族青年更加不願意讀書參加科舉。反正花錢就能當官,誰願意受那十年寒窗的苦?
是以清朝的許多滿族官員大都是花錢入仕的,像阿克敦這樣的進士,自然也就成了鳳毛麟角。
被康熙帝立為八旗子弟的榜樣之後,阿克敦的仕途也開始火速升遷。從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中進士到康熙六十一年(1712年)的13年裡,阿克敦連升7級成為了國子監的一把手,大緻相當于現在的教育部部長兼清華北大的校長了。雍正帝上位後,對阿克敦也是非常器重,将他委派到南方擔任兩廣總督。
然而在這裡,阿克敦出事了。他上任後大力整頓兩廣官場陋習,讓幾乎所有的地方官都敢怒不敢言。是以他剛一被調走,各種舉報信就出現在就雍正帝的案頭。
對于一些習以為常的陋習,雍正帝選擇視而不見,然而有一條卻讓他勃然大怒。阿克敦居然指使家人向泰國商隊索賄,此舉無疑讓大清這“天朝上國”失了顔面。
在盛怒之下,雍正帝将阿克敦奪職下獄,關進了死牢。事實上雍正帝并不想賜死阿克敦,隻是這件醜聞必須要有個交代。否則阿克敦就不是斬監候而是斬立決了,這二者的差別隻在于是緩期執行還是立即執行。
是以在張廷玉的推薦下,雍正帝立馬通過了這一建議,阿克敦被火速派往江南治水。《清史稿》載:“上命釋阿克敦往江南河工效力自贖。”
對于這一天賜将功折罪之良機,阿克敦自然不敢怠慢,為了治水宵衣旰食。經過他的一番治理,不僅災情被控制住了,就連河道也被他順便清理了。為了趁熱打鐵,阿克敦回京後又主動請纓去西北參戰,立下了戰功的他終于洗刷了自己的罪過。阿克敦的故事遠不止于此,他的兒子阿桂也深受器重,後來更是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名将。
阿克敦、阿桂父子一文一武,是雍正、乾隆兩朝不可多得的名臣名将。阿克敦戴罪立功的故事也告訴我們:機會隻留給有準備且有能力的人。如果阿克敦治水無功,《清史稿》上也就沒有這父子倆的一席之地了。
來源:曆史時代,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