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教育,最為首要的是以孩子為本,把孩子當“人”看

看了一個視訊,講的是,北京一學校,兩位老師發了個視訊,視訊中滿是對一名孩子的批評、責難和厭煩。

看完很心痛。

視訊的背景是,年末,班級迎新,一位小朋友表演時,有個小朋友做出來了捂耳朵,回頭的動作,且動作顯眼又頻繁,這一幕正好被錄視訊的老師看到和錄下。

老師覺得捂耳朵、回頭的孩子不尊重表演的孩子,破壞了整體氣氛,于是當着全班孩子的面批評、指責回頭的孩子,期間還發動其他孩子一起責難這個孩子。

從視訊中推測,孩子捂耳朵、回頭,一定是受到了某些不舒服的刺激而做出的本能反應。

這種本能反應,不止他一個人有,還有好幾個孩子也捂了耳朵,隻是動作不明顯。

而剩下的孩子,要麼忍着沒有行動,要麼感受到刺激不明顯,是以沒有做這個動作。

這種反應下,對正在表演的孩子來說,确實有不尊重的嫌疑。

這是預料之外的突發狀況,它破壞了整體的和諧,帶來了不完美,我想這可能是老師最初指責孩子的起因。

但不能因為孩子下意識的一個動作,在不做任何了解的情況下,就批評和責難孩子,同時,發動全班孩子一起“讨伐”這個孩子。

這就不是單純的不懂教育,而是有“惡”的嫌疑。

因為,教育不隻是為孩子傳授知識,這隻是它教書的職責,它還有更廣博的“育人”的職責,甚至後者的責任和影響遠大于前者。

特别是面對幼小的孩子時,教育一定是小心翼翼、謹慎又需要長遠去考慮的一件事。

大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有的話語,有的動作,會讓孩子溫暖一生;

有的話語,有的動作,則會讓孩子寒心一生。

教育,最為首要的是以孩子為本,把孩子當“人”看

面對這樣一個突發的狀況,表演的孩子需要被尊重,而捂耳朵的孩子,同樣需要被尊重。

合适的做法是,詢問清楚孩子捂耳朵的具體原因,比如是因為音響聲音太大,那是不是可以把聲音調小一些;

或是征求孩子的意見,讓他坐到稍遠一點的地方,遠離刺激源。

同時更要引導孩子,如何去尊重他人。

這不光是對一個孩子的教育和引導,這是對一群孩子的教導。

因為年齡小的孩子,并不清楚,當台上有人表演時,怎麼做是尊重他人,怎麼做是不尊重,這點需要大人教給他們。

而這樣的狀況,不止在學校裡會發生,在興趣班,在家中也經常發生。

當孩子的行為跟父母、老師的預期出現了不一緻,比如外出遊玩,去商場,去餐廳上舞蹈課、籃球課時,都可能會發生跟視訊中類似的情境。

去商場,孩子要買玩具、買雪糕;

外出遊玩,孩子不想走,不想玩;

特别是當幾家人約好一起外出,孩子多時,這樣的突發狀況很常見。

在這種情況下,既要做到尊重孩子,又要做到兼顧他人,很考驗大人的智慧。

但隻要做到,心中有孩子,心中有對孩子的愛,智慧就會生發。

因為教育,最為首要的,是以孩子為本,把孩子當“人”看,尊重孩子。

這樣的教育是溫情和有愛的。

而不是把孩子當做一個陪襯物,一個冰冷的工具。

教育,最為首要的是以孩子為本,把孩子當“人”看

羅胖老師在跨年演講中講了一個故事,一位名醫帶着助手,給一位年輕女孩做外科手術。

手術到結尾,一般都是助手來縫合,因為這不是關鍵環節,可以讓助手練練手。

但是,這次,當助手準備動手縫合的時候,名醫攔住了他。

他說:“這次我來。人家姑娘年輕,可别讓傷疤太顯眼。”

當時,這位助手心裡就暗歎一聲:這次我才知道什麼叫名醫。

原來名醫比拼的不僅是技術;

不是别的大夫10秒能縫好,他8秒就可以。

名醫能體會到一個和醫院手術室八竿子打不着,但是對病人很重要的場景:這個病人不僅要活命,而且,在未來,也許她還要穿比基尼。

請你琢磨一下,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不也需要名醫的這種能力麼?

在細節上,為孩子着想,為孩子的将來着想,把孩子放在心上,愛孩子,尊重孩子。

這樣的能力,能取得孩子的信任,能讓孩子感受到愛,這是達到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

任何教育方法、技巧,一旦離不開了愛,都是蒼白無力和不足為道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