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教育,最为首要的是以孩子为本,把孩子当“人”看

看了一个视频,讲的是,北京一学校,两位老师发了个视频,视频中满是对一名孩子的批评、责难和厌烦。

看完很心痛。

视频的背景是,年末,班级迎新,一位小朋友表演时,有个小朋友做出来了捂耳朵,回头的动作,且动作显眼又频繁,这一幕正好被录视频的老师看到和录下。

老师觉得捂耳朵、回头的孩子不尊重表演的孩子,破坏了整体气氛,于是当着全班孩子的面批评、指责回头的孩子,期间还发动其他孩子一起责难这个孩子。

从视频中推测,孩子捂耳朵、回头,一定是受到了某些不舒服的刺激而做出的本能反应。

这种本能反应,不止他一个人有,还有好几个孩子也捂了耳朵,只是动作不明显。

而剩下的孩子,要么忍着没有行动,要么感受到刺激不明显,所以没有做这个动作。

这种反应下,对正在表演的孩子来说,确实有不尊重的嫌疑。

这是预料之外的突发状况,它破坏了整体的和谐,带来了不完美,我想这可能是老师最初指责孩子的起因。

但不能因为孩子下意识的一个动作,在不做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就批评和责难孩子,同时,发动全班孩子一起“讨伐”这个孩子。

这就不是单纯的不懂教育,而是有“恶”的嫌疑。

因为,教育不只是为孩子传授知识,这只是它教书的职责,它还有更广博的“育人”的职责,甚至后者的责任和影响远大于前者。

特别是面对幼小的孩子时,教育一定是小心翼翼、谨慎又需要长远去考虑的一件事。

大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有的话语,有的动作,会让孩子温暖一生;

有的话语,有的动作,则会让孩子寒心一生。

教育,最为首要的是以孩子为本,把孩子当“人”看

面对这样一个突发的状况,表演的孩子需要被尊重,而捂耳朵的孩子,同样需要被尊重。

合适的做法是,询问清楚孩子捂耳朵的具体原因,比如是因为音响声音太大,那是不是可以把声音调小一些;

或是征求孩子的意见,让他坐到稍远一点的地方,远离刺激源。

同时更要引导孩子,如何去尊重他人。

这不光是对一个孩子的教育和引导,这是对一群孩子的教导。

因为年龄小的孩子,并不清楚,当台上有人表演时,怎么做是尊重他人,怎么做是不尊重,这点需要大人教给他们。

而这样的状况,不止在学校里会发生,在兴趣班,在家中也经常发生。

当孩子的行为跟父母、老师的预期出现了不一致,比如外出游玩,去商场,去餐厅上舞蹈课、篮球课时,都可能会发生跟视频中类似的情境。

去商场,孩子要买玩具、买雪糕;

外出游玩,孩子不想走,不想玩;

特别是当几家人约好一起外出,孩子多时,这样的突发状况很常见。

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做到尊重孩子,又要做到兼顾他人,很考验大人的智慧。

但只要做到,心中有孩子,心中有对孩子的爱,智慧就会生发。

因为教育,最为首要的,是以孩子为本,把孩子当“人”看,尊重孩子。

这样的教育是温情和有爱的。

而不是把孩子当做一个陪衬物,一个冰冷的工具。

教育,最为首要的是以孩子为本,把孩子当“人”看

罗胖老师在跨年演讲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位名医带着助手,给一位年轻女孩做外科手术。

手术到结尾,一般都是助手来缝合,因为这不是关键环节,可以让助手练练手。

但是,这次,当助手准备动手缝合的时候,名医拦住了他。

他说:“这次我来。人家姑娘年轻,可别让伤疤太显眼。”

当时,这位助手心里就暗叹一声:这次我才知道什么叫名医。

原来名医比拼的不仅是技术;

不是别的大夫10秒能缝好,他8秒就可以。

名医能体会到一个和医院手术室八竿子打不着,但是对病人很重要的场景:这个病人不仅要活命,而且,在未来,也许她还要穿比基尼。

请你琢磨一下,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不也需要名医的这种能力么?

在细节上,为孩子着想,为孩子的将来着想,把孩子放在心上,爱孩子,尊重孩子。

这样的能力,能取得孩子的信任,能让孩子感受到爱,这是达到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

任何教育方法、技巧,一旦离不开了爱,都是苍白无力和不足为道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