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話新疆》系列微視訊:《漢家公主》《石城子遺址》

《史話新疆》系列微視訊:《漢家公主》《石城子遺址》

第十九集:《漢家公主》

伊犁河谷,地處西天山北部。這裡氣候溫潤,水草豐茂,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譽。在伊犁河谷中央的新疆伊甯市,有一處占地約7000平方米的仿古建築群,是為紀念西漢時遠嫁烏孫的公主細君和解憂而建的漢家公主紀念館。

紀念館裡漢阙高聳,亭閣林立,回廊曲折,帶着鮮明的漢代建築風格。最引人注目的,是細君和解憂公主的雕像,其中一尊頭戴珠钗,身着漢服,懷抱琵琶是細君公主雕像。

公元前105年,傾慕漢朝“人衆富厚”的烏孫王獵驕靡主動提出與漢和親,細君成為正史記載第一位遠嫁烏孫的漢家公主。

據史書記載,細君公主出嫁時,漢武帝“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勞工裁筝、築,為馬上之樂。欲從方俗語,故名曰琵琶。”細君公主将中原樂器琵琶帶入西域,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音樂交流,因而,紀念館裡細君公主被塑成了頭戴珠钗,身着漢服,懷抱琵琶的形象。

特克斯草原位于伊犁谷地以西,風光秀美,牛羊成群,曾是烏孫王的夏宮所在地。烏孫王得知細君公主出行,特意從駐地趕到這裡迎接。

據《漢書·西域傳》記載,細君遠赴烏孫時,“漢武帝賜乘輿服禦物,為備官屬宦官侍禦數百人,贈送甚盛。”帶着熱切期盼的烏孫王和漢家公主龐大的送親隊伍在這片草原相遇,當時的場面極為盛大。

細君公主到達烏孫後,烏孫王為其專門建造宮室。漢武帝每隔一年便派使者帶着錦繡帷帳,贈予細君公主。細君公主将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文化,金屬冶煉和建築技術傳入烏孫,推動了烏孫的經濟發展。在細君公主的努力下,烏孫與漢朝建立起友好關系。

細君公主辭世後,漢武帝又把解憂公主嫁給了烏孫王軍須靡。

解憂公主在烏孫生活了半個世紀,不僅在烏孫赢得極高威望,在整個西域也有很大影響。漢朝與烏孫的關系更加密切,漢使大多途經烏孫去往大宛、月氏等地,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聯系。

解憂公主的侍女馮嫽,有着傑出的政治才華,她持漢節代表解憂公主遍訪西域各地,增進了各地對漢朝的了解,人們尊稱她為“馮夫人”。

細君和解憂兩位公主遠嫁西域,使漢朝的威儀遠播天山南北,西域各地都争相與漢交好,為漢朝統一西域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二十集:《石城子遺址》

江布拉克景區,位于新疆奇台縣境内,是有着林海雪峰交融、萬畝麥田縱橫的秀美之地。

1972年,一座當地人稱“石城子”古城遺址,在江布拉克被發現,遺址平面略呈長方形,北高南低,依地勢而建。

城西、北兩面有坍毀城牆,從其寬逾十米的底部,即可想見當年規模。城内西北有子城依托城牆而建,符合“複為一城,其内城間百五十步”的漢時守邊備塞的邊城形制。

在古城東北和西北角,仍有角樓殘基,北牆中部有兩處突出馬面,城外有護城壕,軍事防禦色彩十分濃厚。

經過多年的考古發掘,專家認定,石城子遺址即是東漢時耿恭駐守的疏勒城舊址,其東、南兩面以深澗為障,澗底有麻溝河蜿蜒流淌,這正與《後漢書》中“恭以疏勒城傍有澗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據之”的記載相印證。

耿恭,史書載其“慷慨多大略,有将帥才”。

公元74年,東漢重設西域都護和戊己校尉,耿恭為戊校尉,屯駐金滿城,後移守至形勢更為險要的疏勒城。據《後漢書·耿恭傳》記載,耿恭以單薄兵力固守疏勒城,抵擋數萬匈奴大軍,“連月逾年”,等來援軍時,守城軍士隻剩下26人。

耿恭困守孤城的事迹,給這座城蒙上了傳奇的面紗。

兩漢時期,為鞏固邊防,中原王朝在西域各緊要處設定邊城、戍堡、烽燧等軍事設施,建構防禦體系。疏勒城據以天險,易守難攻,北控奇台、吉木薩爾等地,往南經車師古道穿越天山,可直抵吐魯番盆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加之車師古道在曆史上多條溝通天山以南的道路中,最為便捷、通暢,扼守古道北口的疏勒城,自然成為中原王朝防禦體系中的重要一環。

自2014年起,考古工作者對石城子遺址進行了持續、系統地考古調查,發掘出各式建築材料、殘陶器、五铢錢、弩機配件、鐵質和銅質箭镞等數百件文物,其中以闆瓦、筒瓦和瓦當之類的建築材料居多。

瓦當,俗稱瓦頭,西周時即已出現,多為半圓形。自秦漢時開始流行圓形瓦當。

這塊儲存相對完好的瓦當,表面的雲紋圖案兩兩相對,排列成圓環。在石城子遺址出土的瓦當中,大多有這樣的雲紋或者變形雲紋,也有幾何紋,表現出明顯的漢式風格。

新疆奇台石城子遺址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它是新疆地區發現的一處年代準确可靠、形制基本完整、儲存狀況完好、文化特征鮮明的漢代古城遺址,也是東漢對新疆地區實行有效管轄治理的曆史見證。

來源:自治區黨委宣傳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