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當年并非是無條件投降,若不答應這一要求,則“永不投降”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大受益者是英國和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大受益者則是美國和蘇聯。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經濟和社會科技快速騰飛,迅速成為超級大國。而在美國的墊腳石中,日本就是其中最慘的一個。日本因為近乎瘋狂的侵略意願遭到了同盟國的打擊,美國更是降下兩顆原子彈在日本廣島和長崎。

日本當年并非是無條件投降,若不答應這一要求,則“永不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法西斯德國、日本終于撐不住了。德國率先宣布無條件投降,但日本卻遲遲不肯宣布投降。甚至日本國内還出現一種聲音,表示決不投降,甯願在日本國内重開戰場,做最後的抵抗。

日本人之是以不願意投降,是因為群眾長期受軍國主義教育導緻的。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在明治維新後形成,是适用于軍隊的“武士道精神”。日本的軍國主義後來也成為日本侵略全世界的指導思想,主要的特點有兩個,一是宣揚日本民族的文化優越性,二是渲染和誇大日本民族面臨的危機和威脅。以此來控制日本群眾和日本軍人。

日本當年并非是無條件投降,若不答應這一要求,則“永不投降”

然而到了二戰後期,許多日本軍人被這種思想鉗制,反而不服從内閣首相的指令。在日本投降前夕,日本國内就發生了多起自殺事件,這些群眾叫嚷着“本土決戰”,同盟國也害怕再次引起戰争,更加逼迫日本天皇快速簽署“無條件投降”協定。

日本當年并非是無條件投降,若不答應這一要求,則“永不投降”

為了投降的問題,日本内部曾召開多次會議讨論,日本上層認為同盟軍在兵力和火力上對日本形成壓制,再加上原子彈這種武器的出現,日本已經沒有戰勝的可能,是以同意投降。但日本軍官上層卻不認可這個決定,因為即使是投降,這些軍官在戰後也同樣會被清算,得不到好下場。

日本當年并非是無條件投降,若不答應這一要求,則“永不投降”

最終,首相鈴木召開内閣會議,在會議上他令書記官宣讀《波茨坦公告》,并說明投降的理由。但日本海軍司令部總長豐田副武卻表示要投降可以,但要滿足三個條件:1、日本自行處理戰犯;2、自主解除武裝;三、盟軍不得占領日本本土。

對于這樣的要求,同盟軍自然不會答應。沒有辦法,首相鈴木隻有請天皇做出決定,他在會議最後提出,“對日本來說,接受《波茨坦公告》雖不體面,但在目前的情況下不得不出現。再加上原子彈出現,蘇聯又對我們宣戰,時局緊迫,對方更加強硬。此時隻能提出一條,就是維護天皇制度,隻要天皇儲存,大和民族就有複興之日”。

日本當年并非是無條件投降,若不答應這一要求,則“永不投降”

最終日本以儲存天皇制度為條件宣布投降。如果當時同盟軍如果沒有答應這個條件,日本人可能負隅頑抗,再次在全世界引起争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