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奪權和德國開戰沒啥太大必然的聯系,而是德國必然會再次發動戰争,希特勒隻是這場必然事件的一個執行者。
而且,這一點,在一戰停火的時候,福煦元帥就有了預言了。二戰的歐洲戰場,幾乎是所有歐洲人都能預料到的一件事。法國那會兒緊鑼密鼓的修馬奇諾防線,不就是準備抵擋德國入侵麼。

一戰那會兒,德國其實沒正兒八經的被徹底打服,德國投降那個過程也是比較戲劇性的,屬于是被英法耍了。一戰結束之後的德國,被凡爾賽和約一頓壓榨,非常嚴苛,結果是,軍隊被遣散,一堆當兵的失業,老百姓失業,經濟崩潰,德國負債累累.......這會兒德國彌漫着的就是屈辱、仇恨、不甘。
而你再看下納粹的發家史,其實也就是希特勒的發家史。他這裡面利用老百姓的不甘和痛苦,煽動仇恨,發誓洗雪恥辱。這樣的演講、宣傳,在當時德國的那個環境裡面非常受歡迎,老百姓也願意聽這些話。這種情況下,老百姓需要的是希望。這點就和現如今一些人喜歡看爽文一樣,現實中過的非常憋屈,然後看到一篇爽文立馬精神煥發。
一戰結束之後的德國,老百姓生活實際上是比較困苦的,尤其經濟大危機那會兒,對德國的打擊是非常緻命的。這會兒,老百姓向往的是一個美好生活。這會兒希特勒又來了,開始和德國人承諾一大堆美好願景,描繪了非常美好的藍圖,一副大日耳曼帝國的景象,順便說德國這些都是英法害的,都是猶太人害的。德國遭受經濟大危機那會兒,恰恰是希特勒的一個轉折點,從這會兒開始,他的事業算是正式一飛沖天了。
仇恨、不滿這些東西,是能讓人獲得支援率的。煽動仇恨、制造仇恨,其實就是在制造支援率。你創造出個敵人,然後對着這個敵人發狠,老百姓自然支援你,尤其環境比較困難的時候,人們最想看到的就是這些。
當年一戰投降,德國被人耍了,輸的也挺窩囊。東西兩線開戰,德國打赢了東線,結果打不動了西線,最後美國參戰,德國人打不動了,開始敗退了。這會兒,琢磨停戰,和英法也是一拍即合。停戰這個東西,不是投降,停戰協定不是投降書,和談也不是投降儀式。這是正常的思維,結果世道變了,德國那邊軍隊解散了,後院也起火了,德國去開會,人家拿出來個投降書,德國沒招,硬着頭皮簽了。
這裡,德國絕對是被耍了,雖然他後來也很可能打不赢,但是當時的德國人就是這麼認為的。加上希特勒的煽動,所有人都是這麼想的,當年是被叛徒出賣,被猶太人陷害,被英法戲耍,導緻今天這樣一個結局。
當時德國那些将軍們,一個個憤憤不平的,要洗雪恥辱,都憋了一口氣。納粹的那些高層裡,什麼希特勒、赫斯、戈林這些人,也都是非常怨恨,本身這些人還都是一戰時期的戰鬥英雄,這些人仗打輸了,是很窩囊的一件事。德國軍方這些人,還有納粹的這些人,一個個都是憤憤不平的,這高層,都是想要開戰的。再加上德國老百姓,他也是支援開戰的。
而希特勒給德國人描繪的宏偉藍圖,你咋實作啊?開戰啊,你得把一戰失去的東西奪回來才行啊,你不奪回來,你這藍圖根本沒法實作啊。是以,他後來将刀對準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法國,這都是沒人反對的。甚至說,這就是老百姓推動起來的戰争。
當年,希特勒的所有宣傳,都是和老百姓的情緒是對應的,老百姓覺得屈辱,他說要洗雪屈辱,老百姓憤怒,他跟着老百姓一起調動情緒,老百姓不甘心,他就要打回來。希特勒給德國老百姓承諾了一堆東西,屬于是促進戰争爆發的可能性,而老百姓推他成為德國第一大黨,他就又得去兌現當初那些承諾,這兩個,是互相促進的,就算希特勒不想打,他也得打,你當初承諾了,你就得辦到,要不老百姓反對你。
這裡面另一個潛在的就是凡爾賽和約仇恨,老百姓反對凡爾賽和約,對此非常不滿,而希特勒又拿着凡爾賽和約說事。他們針對的是凡爾賽和約麼?不是。而是針對凡爾賽和約的簽署者,針對的是凡爾賽和約的主導人英國和法國。對于凡爾賽和約的仇視,實際上是對英法的仇視。
希特勒能上台,背靠的是當時德國國内的環境,不光是希特勒,别的黨派想上台,也得走他這個路線,老百姓喜歡的就是這些。也就是說,換個人,還是得走這條路,換個人,這仗還是得打。
當年希特勒煽動仇恨上台了,而幾年經營宣傳下,仇恨越來越多了,煽動完仇恨了,你不得報仇麼。這會兒就達到頂峰了,那會兒德國就是個炸藥桶,一點就着的那種,而且不點的話,也是會自己迸出火花的。
後來德國重整軍備、萊茵蘭軍事化、吞并奧地利、占領蘇台德,這些都是德國老百姓願意看到的,他們都覺得這是應該的,他們覺得這是拿回自己的東西。到這會兒,戰争避免不了。希特勒要的是一點點擴張,後來入侵波蘭,這也是德國老百姓想看到的,隻不過這次英法沒慣着他,跟他宣戰了。
這一切加一起,是後來二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二戰爆發也是一個必然事件。以至于很多人說二戰是一戰的延續,要我說,咱就直接點,一戰和二戰本身就是同一場戰争,巴黎和會隻不過是中場休息的開始,休息完事還是得打。